【营员随笔】人类不息 天问不止——王昊天(山东)

  • 王昊天 (营员)
  • 创建于 2018-07-30
  • 3110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屈平《天问》

  目光回溯至先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早已可窥见于楚人的浪漫主义诗歌中。170个问号,寄寓的是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和探索世界的热情。 

  从古代“日有蹲鸦”的壁画想象到近代精确描绘的太阳黑子分布,再到现代利用太阳平均磁流发电机理论预测太阳活动的研究方法,反映的是人类对于天文学的不断求索与进步。而太阳,作为人类生活的地球所依托的恒星,也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日复一日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自然地成为了天文学中重要的、经典的研究对象。汪景琇院士以天文学史为序章,引领我们的思绪逸出地球大气,飘向炽热的太阳,由此开始了太阳和太阳活动的讲授。

  谈及太阳活动,必然要从它最基本的形式讲起。1908年,黑尔借助塞曼效应发现了太阳黑子的磁场,对太阳黑子的研究进入了电磁学的新阶段。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太阳大气磁场和太阳小尺度磁场,逐步描绘出了太阳表面的磁感线图示,为爆发式太阳活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为代表的太阳风暴,及其所构成的空间天气也从电磁学的角度渐渐得到了天文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解释。

  随后,汪院士列举了四例历史上的超强太阳风暴,进一步分析了空间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在绚烂多彩的极光背后,有可能却隐藏着魁北克省9小时无边的黑暗,还可能伴随着人造卫星的损坏等一系列消极影响。或许这正是太阳在告诫人类,自然的力量仍是人类不可小觑的我,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经过不断的调整,最终实现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实际上,这大抵也是自然界在为人类提供哲学的具体例证:矛盾是普遍的,事物总是存在于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之中。太阳风暴不仅能带来极地的独特景观,也能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虽然世界上的天文学研究进展迅速,但人类提出的许多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宇宙究竟有多少个?宇宙产生的真实历程是怎样的?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产生的?宇宙中有没有“第二个地球”?当太阳演变为红巨星时,人类应当做什么?这一系列的问号,仿佛《天问》的续篇,不过是语言更加白话,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可是向天发问的初心是矢志不渝的。有些问题,天文学家已经或者正在给出可能的答案,然而他们的回答正确与否,仍需等待后人的检验。求索宇宙的真理,也必然会像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现代天文学家的过程一样,是曲折坎坷的。

  几天后,帕克太阳探针即将踏上科学的征程,将要伴随它一同回到地球的,是足以改写现行教科书的历史性发现。它是天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走近太阳的第一步。这一步,或许如婴儿似蹒跚,却会在茫茫宇宙之中镌刻下一个清晰可辨的足印。

  我坚定地认为,只要人类仍然存在于世,对于宇宙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息。当下天文学界的中坚力量虽终将老去,但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使他们的事业得以传承和发展。我们这一代人,也即将肩负起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曾挑过的重担。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新一代青年一定能承担起前人尚未完成的使命,为我国的、世界的学术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