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员随笔】何方得来星无数——潘凌霄(英才2班)

  • 文图/潘凌霄 (营员)
  • 创建于 2018-07-28
  • 2954

  国科大参观的第二天。雾霭沉沉,遮盖的卷积云压抑,只剩边缘的光晕羸弱地昭示着太阳的存在。仰望天空,白垩,白垩得像从未知道黑夜。今早很早就被叫醒,梦中的星空璀璨无比,流动着,旋转着。

  可惜没有了昨晚那抹星光,白昼索然无味。

  听过无数故事,唱着不知名的歌谣,吃过早饭,依旧困倦。登上大巴时,尚且迷茫,忘记目的地,也无力欣赏沿途的风景,醒来即已在一座山下。

  唔,似乎是座天文台,遥遥悬在山巅的林中,显出一个白色的天顶。犹抱琵琶似的,我不断想像山顶的景象。想必应该是一群孤独的离群索居的白发老头子悠闲地泡着咖啡,计算着数字吧。可是,山上却有成片的松林,在风中摇晃,传来松果撞击的声音,啪嗒啪哒,轻轻的,香香的,软软的。沿路开满小花,五颜六色的自赏着。温度降得低了许多,惬意仿佛在秋天,我心中暗喜。

  从未想过,望远镜能够像一头庞然巨兽一样自由移动,追寻着天空中一丝一缕的星光。我触摸着2.16米口径卡焦望远镜的身体,想到了很早前看到的视频。视频中,它的天顶正在缓缓展开,漏出漫天星辰。极轴指向南北,永恒不变地对准了遥远的光芒。

  还有郭守敬望远镜,虽然不能拍照很是令人苦恼,但却异常精巧美丽,我永远无法忘记。

  更值得一提的是85cm口径望远镜。小老头,我这样叫它。满是铆钉,几乎没有自动化,连寻星都还需要原始方法调零。可就是这个小老头,却成为了山上除了2.16以外最为高效的望远镜。它的出生可以追溯到60年代,积贫积弱的我国决定建立自己的天文观测站,就自行组装了这台望远镜,用最原始的办法打开天顶。可也还是它,需要不停调整聚焦的小老头,产出了好几位院士的杰作。

  很感动,那时的科学家可以忍受严寒酷暑,也可以忍受繁琐低效的手动操作方式,硬是为了国家,坚定地做研究。我多么想要成为那样的科学家,毕竟,天上的星星会被云层掩盖,地上的星星却散发着无数的光芒。

  为小老头喝彩。

潘凌霄

责任编辑: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