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员随笔】国科大,我有话想对你说——李振埔(北京)

  • 李振埔 (营员)
  • 创建于 2018-07-29
  • 2536

  这几天在国科大的生活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感受,也使我对国科大这所底蕴深厚的大学有了很多新的了解。

  校园很美,毗邻着京郊的雁栖湖,依靠着四周群山,时常能闻鸟语蝉鸣,又有潺潺流水穿校园而过,两旁柳叶摇曳,碧绿拂人。

  古时兰亭集序中有曲水流觞,饮酒作赋的记载;今日的国科大中,有美景良辰为伴,青山绿水环绕,能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科研学习,可称得上是一件美事了。

  教师皆为高级学者,在近几场的院士讲座及院所参观中,其渊博的学识,平易近人的性格,严谨系统的科研精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给我们的系统介绍也使我们对科研有了更深的了解,根据个人性格不同,也使对未来的目标和设想越发的清晰可感。

  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自己,争取成为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人,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至善,正如马教授所说,达到为国为民(而科研)的境界。知止而定,定而能静,静而能安。学生平实安稳的良好学风,恐怕都离不开这些可敬前辈的教导。归结到底,修身的重要性亦在老师的考虑之中,一切可以说是安排的非常完善了。

  然既然修身,既须有科学之思想,也须有文学之见识;只知科研,而不识字音,错漏百出,即便稍有专业知识,又与技工何异?

  不学诗,无与言;不学礼,无以立。千年前孔子的教诲,直到今天仍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没有中华文化的浇灌,人何以修身?何以立德?两弹一星时科学家不远千里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回国,其爱国之心根源不过在此。西南联大时期,学生自由听讲,文理之间自然融汇贯通,这不就是栋梁之材吗?

  中国梦中国梦,没有基础何以有梦? 既然讲到文学见识,当然不仅限于中文一项。音乐之鉴赏,也应该作为修身另一面。乐经之不传,也久矣。中国音乐常常以民谣而闻名,但在国科大的海报板上,似乎并未有其的一席之地。

  至于交响乐队,更是闻所未闻。北大之百年讲堂,清华之大礼堂,室内更有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的一系列演出……然雁栖湖畔之鸟雀蝉鸣,恐怕无法与之比肩。长此以往,学生素质自然有所差别,这恐怕与培养科研领军人才之初衷不符。 我初闻有明德讲堂的计划,这固然是好的,可北京郊区如何安排演出?如何利用北京市的文化资源?这,似乎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人的一生,如果只有科研,那么未免单调。也就难免会出现薛定谔一般的生活状况,人的意义,似乎不止在一心报国,若不先齐家,之后该如何治国?人不治国,有何以承担领军人才的负担呢?

  故古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不仅在科学素养,更应在文学素养上有所建树。

  这也是作为一名学子对于国科大最真诚的期望,不应以国家之需要,而是以真正人才培养的角度,去给予同学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去将其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

  有夜航船在前,我们更应以此为戒。虽不至于培养出几位国学大师,但也不应使所谓的'领军人才'蜷足缩手'而眠,些许感受,不出于此。

  期盼着国科大有一个更好更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