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 文/董瑞丰、王井怀 图/ 金立旺 (新华社)
  • 创建于 2021-09-24
  • 1815

  编者按:告别土地耕种,粮食可以实现在实验中人工合成。这一“科幻场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延和带领的团队努力下成为现实。北京时间24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论文,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全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技领域一个重大课题。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科研团队乔婧科研助理、蔡韬副研究员、马延和研究员、朱蕾蕾研究员、孙红兵科研助理(从左至右)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合影(9月16日摄)

  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按照目前技术参数,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马延和介绍,此次研究设计、组装出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代谢途径,并使其工作效率大幅高于自然生物过程,跨越了自然途径数亿年的进化。这一突破,为淀粉的车间生产打开一扇窗口,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对于此次成果,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兹、美国工程院院士延斯⋅尼尔森等国际知名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重大突破将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蔡韬副研究员在实验室展示人工合成淀粉样品(9月16日摄)

  中科院副院长周琪说,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后续需尽快实现从“0到1”概念突破到“1到10”的转换。

  据了解,经科技部批准,天津工业生物所正在牵头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的下一步目标,一方面是继续攻克淀粉合成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调控等底层科学难题,另一方面要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未来让人工合成淀粉的经济可行性接近农业种植。

  相关链接:

  【经济日报】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人民日报】跨越式突破 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科学网】我国人工合成淀粉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

  【科技日报】六年磨一剑 生产淀粉终于可以不只靠植物

  【科技日报】我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文汇报】世界首次!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全合成!我国“0到1原创性突破”今登《科学》

  【Science】Cell-free chemoenzymatic starch synthesis from carbon dioxide

  【光明网】水+二氧化碳+电=淀粉

  【央视新闻】我国淀粉人工合成取得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