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助青年实现航天梦

  •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 创建于 2023-05-21
  • 10105

  “这次‘太空快递’的发射太震撼了,火箭升空的瞬间,我已经热泪盈眶……”5月10日晚,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升空。在火箭发射现场,受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邀请、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太空应用全国大学生春令营”的32名大学生目睹了这一过程,在火箭升空璀璨的火光下,他们写下了投身航天事业的梦想。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的战略大框架下,中心从2012年起,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储备航天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截至去年,中心共培养出325名研究生,并通过大学生菁英班、夏令营等项目联合培养八百余名大学生,为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培育青年科技人才。

课堂直通研制一线 教学和科研靠得更近

  进入中心前,吴博健没想过自己竟然可以离梦想这么近。大三暑期那年,他报名了中心组织的“我们的空间站——太空应用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令他惊喜的是,他竟然能在天宫二号可控坠入大气层的前一天,实地探访天宫二号运控大厅。“我被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和科研条件深深地吸引着。” 吴博健说,从此,他树立一定要成为一名航天人的梦想。

  2020年9月,吴博健如愿来到中心,开启梦寐以求的硕士研究生之路。研究生二年级期间,他在导师带领下参与到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的项目中。通过技术论证和实验,他参与的悬浮实验系统项目最终顺利交付,研制载荷搭载于天舟五号顺利上行至空间站中,在轨运行良好,完成了既定的科学目标。

  为培养顶尖人才,中心将封闭式的课堂走向开放式的课堂,并整合航天领域资源,吸纳各专业领域教授、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设计师加入师资团队,搭建起网格化、多维度管理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加入。

  此外,中心将学位论文工作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多学科交叉,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培养活跃开放的学术思想。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8项;两次被四部委联合表彰“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36人次获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培育的一大批青年空间科技人才走上国家重大型号工程的舞台。

从创新到创造 学子为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中心自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可直接在项目中独当一面,成为团队创新提升的新生力量。”这是杨新庆参加工作半年后,团队负责人给他的评价。

  杨新庆是该中心2016级的硕士研究生。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杨新庆进入了空间站核心舱调度团队,深度参与了工程任务管理工作。

  2019年硕士毕业后,杨新庆留所工作,全面投入到航天事业当中。为了满足工程进度需求,他策划了“核心舱攻坚战”,把工作计划精细到每小时,每项细小工作都责任到人。在这份进度表的“牵引”下,团队按照节点准时交付产品,顺利完成核心舱发射任务。

  据介绍,中心坚持攻读学位和提升能力“两线并举”的培育模式,设立博士点2个、硕士点10个,强调培养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学习训练和实际工作实践能力,注重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研发、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实践技能为目标,为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培育更多人才。截至目前,该中心先后2次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心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集体”,成为中国航天技术事业的“顶梁柱”。

  创新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提升空间科技人才培育能力。未来,中心将以‘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为支点,拓展立德树人新场域,让更多航天人才在浩瀚宇宙绽放光芒。

责任编辑: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