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命名为“J粒子”。
“丁教授,天赋在您的成就中起多大的作用?”“我绝不是天赋高的人。很早我就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很有限,所以我就集中所有的能力做一件事,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如是说。
在麻省理工学院1000多名教授中,丁肇中是唯一一位不教书的教授,他对此的解释是“19年来,我带领600人的团队,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寻找暗物质。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而在回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加入阿尔法磁谱仪研究团队”这一问题时,他表示除了脑子要“比较清楚”外,“一定要认为这是你最重要的工作,其他工作都是次要的。”
1974年11月,丁肇中所领导的实验组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J粒子的发现表明了第四种物质基本组元——粲夸克的存在,开拓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这个发现在科学史上被称为“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别样的大学情
丁肇中26岁获得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8岁发现“J粒子”,40岁拿诺贝尔奖,从大学到博士只花了6年,他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完成时间最短的学生。当学生们问他关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时,丁肇中说:“在学校,我并不是每一门功课都很好,但我愿意花时间做感兴趣的事,父母很鼓励我,从来没有要求我考第一名,拿诺贝尔奖的人没有一个是上学的时候拿第一名的。因为考试是考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而科学恰恰是质疑前人的知识,通过实验创造新的知识。”
当谈及密歇根大学时代的生活时,丁肇中流露出了对母校深厚的感情。在那里,曾有三件事让他终身难忘。一是作为资深的足球迷,几乎没有落下学校一场足球赛;二是当导师认为他不适合读机械工程时,便毅然地推荐他去学数学和物理,并特许他可以不参加考试,直接去上研究生;三是丁肇中和他的父母以及孩子都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一家三代人都在这所大学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回顾大学生活,丁教授觉得自己很幸运,格外感激母校,因为密歇根大学不仅给了他很多机会,也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
感谢父母
丁肇中认为自己的成功跟父母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丁肇中的父母均任教于大学。由于战乱,从小他家就不断地搬迁,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主要由父母在家里教育他,直到12岁到了台湾才正式上学。所以丁肇中学习成绩一开始不太好,但是他的父母,特别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母亲从来不责备他,更没有逼迫他学习,让他拿一百分,而是一直鼓励他寻找自己的兴趣。很快,由于丁肇中勤奋刻苦,各门功课成绩很快追上来,尤其突出的是数学和物理。最终,在密歇根大学学习期间,丁肇中学习数学和物理更得心应手,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密歇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了两年,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他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新物质”研究。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丁肇中也像父母一样不过多干预他们的选择。现在他的孩子都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信心最重要
丁肇中在1980年写的自传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其实,面对科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少不了夜以继日的“苦战”,而支撑科研工作者“苦战”到底的,莫过于坚定的信心。在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预测结果和实验现象不相符情形下,如何排除预测结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解释的影响时丁肇中说:“只要你的仪器是精确的,实验结果就是结果。理论符合不符合,是不重要的,理论符合才是不幸的事情。只有推翻了理论,科学才能向前。理论是假设的,可是理论上所有假设需要的条件世界上找不到,所以理论很有可能是错的。不破不立,敢于挑战现有知识、挑战多数意见、敢于相信貌似不可能的现象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谈到对理论和实验相辅相成的理解时丁肇中说:“经验是不重要的,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尤其专家更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信心,有信心才能做出来。”
在丁肇中做寻找新粒子的实验尚未成功之时,人们说他是傻子,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当他找到新粒子的时候,人们又说他是天才。丁肇中笑谈:“其实,傻子与天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要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同时,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总之,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断地追求,再加勤奋地工作。”
一丝不苟
谈及如何对实验做判断时,丁肇中说:“我们每个月都有一次关于实验的会议,互相讨论仪器的设计、效应和测量的结果。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发言,只看发言者说的内容本身是否有价值,不考虑其身份、地位,唯一的要求是发言时别人都要认真听。我听懂了,才做决定。不懂的时候,绝对不做决定,一定告诉所有人我并不懂,请你给我解释清楚。”在科研工作中,丁肇中始终保持着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所以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做过任何错误的决定。
有学生问:“丁教授,作为研一新生,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您有什么建议?”丁肇中非常简短地回答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做过错的实验。”面对学生们惊讶的目光,丁肇中进一步解释说:“每次做实验之前,我都会静下心来,思考实验的整个过程,保证不出错。”
正是这份对未知的好奇,对问题的专注,丁肇中虽近八十高龄,仍坚守在科研的最前沿。同时,他还致力于为中国培养高能物理学人才。中科院高能所前任所长,现任《中国物理C》杂志主编郑志鹏研究员也来到论坛现场。他曾是丁肇中的学生,在西德同步辐射实验室丁肇中小组工作过,现场他也向丁肇中提了一个问题:“您的报告都是关于暗物质的,有没有对反物质进行研究?”丁肇中回答说:“目前已经发现的反物质有正电子,反质子等,当然先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回答完之后,丁肇中又补充道:“等等,我记得你30年前跟我说过你是壮族人。”
时间跨度30年,丁肇中竟然对这些细节记忆如此深刻,全场立刻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接着,吴岳良副校长向大家介绍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历任所长基本上都是丁肇中先生的学生。”
与名家的交流在观众意犹未尽的掌声中划上了句号。国科大今年新招的一名本科生告诉记者:“我给丁教授‘点个赞’!他的报告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做事情一定要专注。今后做科研,我也会像丁肇中教授一样,即使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也会坚定不移地坚持到最后。”另一位同学则说道:“以前总觉得能力强,就意味着啥都要知道,所以总是盲目地广泛涉猎,结果却常常是疲惫而无所获,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丁教授的经历让我找到了方向,只有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取得成果。”
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
当知道自己采访的对象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院士时,笔者感到很兴奋,非常想把握住这次与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于是在网上查询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却不安地发现丁肇中在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时经常说“不知道”,甚至是“一问三不知”。
然而,当丁肇中面带微笑、缓缓经过笔者身旁时,让人感觉到的却是温和从容,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高傲。对于观众的提问,如果是与他专业相关的领域,丁肇中都会一一回答。如果是他所不擅长的领域,他都会简单明了地表示:“不知道。”
这样的回答,对于丁肇中这样的名人,大家可能都会“误解”,如此杰出的科学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啊!而丁肇中认为:“科学家不说假话。不懂的时候,一定告诉所有人我并不懂。”他向公众诠释了真正的科研精神,不是“博学”,而是“专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其实,遇到问题,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诚恳地告诉别人自己“不知道”,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相反,会更赢得尊重。术业有专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丁肇中的“不知道”,笔者开始也很“惊讶”;但听完他的报告,分明感到的恰是他的诚恳和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