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帆 半生撒下最美的花籽

  • 金 漫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998

国科大0517班的同学对于班长胡思帆都有着说不出的亲切,对她的评价大多是,温柔、细心、负责任。

然而除了班长,这个爱笑的女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即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珍·古道尔研究会在中国最大的项目)的志愿者。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备课,电脑上显示着正在进行的第二次PPT修改……胡思帆告诉记者,在该项目的志愿者申请过程中,不知为何,她的脑海总是回想起大学时的第一次支教经历。

支教没有那么简单

对支教一词胡思凡并不陌生。早在高中时期,她就计划着大学毕业后能用一年的时间去山区支教,后来她加入了中国农业大学志愿者总队,利用每个周二下午的空闲时间,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

200911月的北京从月初就开始纷纷扬扬下起雪来, 大雪过后的马路变得难走,穿过一排红砖房,胡思帆和支教队的队友到达了工地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简陋的楼梯,斑驳的白墙、残缺的天花板……胡思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学校的环境如此之差。

胡思帆所教的初三年级在二楼,高矮不齐但摆放整齐的课桌、冷清但却精心装饰的墙报、数量不多且供暖不足的暖气片,在这个不怎么样的教室里,胡思帆开始了她的第一堂课。这次她的角色是历史老师。

然而,上完课后,坐在返程的公共汽车上,胡思帆的心情却没有了来时的那般激动,甚至是有一点失望。“跟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看到预期的渴望知识的眼睛。”自己搜集的历史故事没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甚至还有学生埋头做其它科的作业。”

课堂上的胡思帆没能找到期待中的东西,课堂之外,胡思帆却了解到意料之外的信息,原来这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学生们的升学率很低。这些孩子们中的很多人在初中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工作,帮助父母减轻生活负担。

支教不仅是教知识

期中考试后,胡思帆进行了一次家访,狭小拥挤的房间、凌乱摆放的生活物品,孩子们恶劣的生活环境让胡思帆震惊不已。但比贫困和窘迫更让她触动的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个小女孩依旧坐在家里很逼仄的过道里,趴在小板凳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作业。这一幕深深地触动着她,这些平时在她眼里“不上进”的学生,在这一刻让她眼里充满了希望。

胡思帆开始意识到不是孩子们没有上进心,而是在艰难的生存环境面前他们没有办法像一般孩子那样追求知识。“支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教育,更多的应该是给予孩子们生活和精神上的人文关怀。”回到学校,她在自己的人人空间里更新了状态:“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有很多”。 

在随后的课堂中,胡思帆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孩子们也逐渐和她亲近起来,会在课间和她聊关于自己家乡的事,男孩子们会把自己的糖果分给她,女孩子们则会邀请她一起跳绳,甚至还有一个女孩子主动找她学习画画。孩子们对胡思帆的称呼也由“胡老师”慢慢变成了“胡姐姐”。

就这样,胡思帆在北国度过的第一个冬天都与学生和历史课紧紧交织在一起。

课堂上的她“没有平时温柔”

大三的胡思帆有了第二次去支教的机会,这次是随学校的社团一起,她当上了小学二年级的美术老师。本来园林设计专业的课程和作业在大三就让人手忙脚乱,但是每周二的下午,胡思帆还要去支教,很多时候她都是从画室直奔教室,然后又赶回来继续画图。

有一次上课,胡思帆让孩子们用圆来画图,小车、太阳、花朵、笑脸……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她叹服,但是在另外一门名为《我们的城市》的课堂上,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家乡和北京了解甚少也让她不安,为了帮助孩子们形象记忆,她和队友找来很多照片并配合着小故事讲授给学生们。

有了之前的授课经历,再次走上讲台的胡思帆对课堂有了更强的控制力,但是也有让人头疼的孩子,有个小男生上课时很闹,总也坐不住,布置什么任务都不能安静的完成,胡思帆便让他管纪律,还买一些彩笔作为奖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考验还有很多,也让胡思帆练就不少“本领”,连身边的同学都说,课堂上的她“没有平时那么温柔”。

支教的途中不孤单

每次上完课,胡思帆总会被孩子们围起来问:“下次什么时候来?”她知道,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门课是因为在平时,他们只有数学、语文、英语三门课,而且很多时候这三门课还是由同一个老师来兼任。

有一次,胡思帆在她支教的小学发现有外国人来给学生上课,她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当了一年半的老师,她已经把支教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身边的同学也一样,总是默默地支持着她,胡思帆的同学都会单面打印课件,用完的课件就会给她当学生的绘图本,画图用的废纸、废图,也会被她利用,当作课堂的材料,同学们还会隔三差五地跟着她到课堂上助力。

半生撒下最美的花籽

在胡思凡的家里,墙上的照片,大多数都是她做公益活动时照的,她最喜欢的是和小乐乐的照片,乐乐是一名智障儿童,在一次活动中,胡思帆和她相处过半天,乐乐明亮的眼睛让她很难忘记。

临近毕业,胡思帆面临两难抉择:出国还是直接工作?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的优秀学生,胡思帆应该不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是她没有忘记高中时许下的诺言——去山里支教,最终,她选择西双版纳植物园的环境教育专业。这样,她可以继续支教,可以有机会帮助像乐乐一样的智障孩子。

说到未来,胡思帆露出淡然平和的笑容:“毕业之后想在NGO组织中从事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从她轻描淡写的陈述里,笔者听见的是梦想静静开放的声音,支教于她不只是留下几张可供回忆的照片和一段随时间可以渐渐消逝的澎湃心潮,相反,她从中寻觅到的是人生道路上最珍贵的行囊,并将背负着它走下去。

曾有一位支教成员将自己在贵州的支教经历称作“半生开出最美的花”,那么,对于胡思帆,这段经历应是“半生撒下最美的花籽”,因为支教带给她的不只是一刻的芬芳,而是播下了种子,留下了永不消弭的花香。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