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 修四心

  • 魏娜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165

研究所里有位老师在聊天,有个人慌慌张张地跑来说:“老师,您养小白鼠的笼子倒了。”只见这老师不慌不忙地摆摆手:“没事,在笼子里呆惯了,放出来它都不跑的。”一旁的我听得入神,迅速思索了一下,嗯,这就是后天环境对动物的驯化作用。想到这里,自己也不禁一震,没想到,专业知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几乎成为条件反射。

 入心

也许这就是所说的做科研要“入心”。但其实,搞科研的心思却入得不那么容易。每年的这个时候,一大批大学生扎着堆考研。不管是盲目跟风还是做足了研究生学习的准备,对于真正的研究生生活其实都没有准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在国科大漫无目的的学习一年,再回所拿出半年时间融入环境,三年就荒废了一半,再加上找工作、准备毕业,我们真正可以做实验的时间实在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未来,不断调整自己,让短短的三年成为真正有用的三年。

在去北京之前,我被导师安排到实验室“熟悉”环境。这里小到枪头手套、大到大型离心灭菌设备应有尽有。大学时的实验好多准备工作老师已经代劳,而在这里,我几乎零起点,从最初的菌体培养和测试分析到最后的结果全由自己动手。一个月之后不禁感叹,与真正的科研相比,大学时的那点实验真是小打小闹了。

窥得科研冰山一角,我带着这样一颗对科研崇敬的心走进了国科大。在此之前,导师交代了我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此,我尽量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为以后打好基础。回想在国科大的第一年,接触的都是高水平的老师,授课内容也是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座谈式的引导模式,在北京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我接收着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一群热血青年无比兴奋地成长着。研一,常常被称为大五的这一年,几乎是在编织科研梦想之中飞快地被收进历史中,直到临近回所,收到一封导师召唤的邮件时,才真正意识到,我的科研生活,终于要开始了。

静心

虽然相对来说我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但术业有专攻,尤其是观摩了上一届毕业生的风采后,内心还是不免衡量:究竟自己适不适合搞科研?而这三年的研究究竟有多大意义呢?我想,这是每一个没有真正触手科研的人的自我怀疑。但其实,这是必然的过程。

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纠结与不安,从北京辗转到了成都。都说成都是个休闲之都,除了川话语速快于京腔之外,人们的整个状态都概括于“悠然”二字。不过,我们绝对除外。在新环境总是会过度紧张的。我记得我常常很早就醒了,那时路上还鲜有人影。每天都在看文献,做实验到很晚,然后打算一下第二天的安排。这样揪心地过了一阵之后,有人开导我说: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要静下心来,定好了实验流程就按部就班地做,遇到问题多看文献多思考,实验要保持好的状态,不然,不如不做。

态度决定高度。我们以前总把这六字箴言奉为激励自己的至理名言,常常要求自己谨小慎微地生活着。但是,我们每一次操作流程都要不间断近7个小时,在认真的大前提下,戒除焦躁就成了入门课。实验成果往往和生命周期一样,不可能立即有收益。于是,我们必须安慰自己:静下心来,会有结果的。

用心

着手实验至今,我一半的时间都在“做”实验上。做什么,怎么做,这六个字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我算是个幸运儿,半年前导师就为我拟好了实验计划,这样,做什么我算是基本解决了。那么怎么做呢?看了许多文章之后,我终于掌握了大概的实验流程。于是我把内心的一套思路跟导师汇报了一下,导师只问我一句:这个大课题你想自己做点什么?你的创新点在哪里?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何为创新?真是要大刀阔斧的开创一个新的研究系统?还是简单地改变一下别人的实验设置?其实,创新不是革新,我们要做别人没做过、或者别人做不了的。要从头脑中迸发出好的想法,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对实验原理吃得透。所以,看文献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实验新手,除了文献,还要不断学习规范化操作。有次做实验,一个老师进来,忍不住在一旁指点起来:你瞧这桌子,实验前一定把要用的东西准备好,擦干净。为什么同样一个实验有人做得出来,有人做不出来?细节问题往往影响了实验成功的概率。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科学就是纯自然学科,与哲学和人文根本就是两码事,于是搞哲学的人觉得科研简单粗暴,而科研人觉得哲学家空想得厉害。其实,科学实践中处处藏哲理,这些实验经验就是最朴素的哲理。慢慢的,我也开始领悟到这其中的玄妙之处。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都需要“用心”,要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比如,我的实验中要用到一种试剂,那么这种试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添加,又如何在后续实验中去除掉。弄清楚这些,忽然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那么奇妙,运用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游刃有余。

耐心

当你自认为对一件事情了如指掌之后,就要付诸行动了。出差是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做出行计划,我将几天来的行动计划全设想了一遍,每一个可能需要准备的东西都罗列出来,最终背着重重的大背包出发了。我们的目的地只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一路上我被外面的风景吸引着。不一会,带领我的师兄问:好玩么?我说,好玩。他说,后面还有更好玩的。于是,我们参观了四川的一家大型酒厂,迅速地采了样品。在与接待人员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一瓶酒的酝酿与生产。我告诉师兄,这一趟除了拿到样品,我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师兄说出差次数多了就觉得平淡了,但希望我保持这种好奇心。在科研中,每一次新的接触都是对人的磨砺,但是,科研更多的是重复,重复的取相似的样品,重复的试验,重复的流程。这就是科研枯燥无味的一面。所以,做实验一定要有耐心,诸如我现在的课题,因为出了一些问题,不断的找原因、找方法,目前,提取DNA已经好几个月了,最开始的摸索方法就阅读了几十篇文献,找到方法后又做了不同的样品,至今还要不断改进优化。不过看着已经快要写满整整一本的实验记录,我相信胜利就在眼前。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