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元旦,国科大追梦剧社的年终大戏——《切·格瓦拉》终于成功地在玉泉校区礼堂上演。演员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一致好评,话剧界著名人士、北京戏剧协会会长濮存昕先生曾对追梦剧社的表演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语言功底了不得!”
在这成功和喜悦的背后是漫长的筹划、准备和宣传过程,浸透着追梦剧社全体成员的辛勤付出,也凝聚着国科大领导以及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爱,所以在一起
国科大追梦剧社创立于2005年秋天,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一帮热爱话剧的学生因为共同的追求聚到了一起,剧社成员均为国科大的在读硕士或博士。在一个理工科为主导的校园环境中,这些追梦人,本着自己对话剧艺术的热爱、对舞台表演的渴望走到了一起。
追梦剧社以话剧表演创作为主,在近十年的风雨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追梦文化”,追梦人(Dreamers)成为了国科大学生中一个别具个性的团体。自成立至今,剧社的演出举不胜举,他们几乎参加了所有校内的大型晚会,创作并表演了大量精品的戏剧,先后演出了《秦始皇》《天堂的隔壁是疯人院》《朱丽叶》《丑小鸭》《车站》《小强》《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切·格瓦拉》等一系列剧目,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其中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小强》《毕业》分别参加了2007和2009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均获得优秀剧目奖。
追梦剧社在每年的新年前夕,都会为全校热爱话剧的师生举办一场大型年度公演,他们的表演,犹如一道文化饕餮盛宴和视听精神大餐,令所有到场的观众如痴如醉,齐声喝彩。今年元旦《切·格瓦拉》的公演将追梦剧社的表演水平推向顶峰,他们的表演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场的合唱气势磅礴,给人以十足的正能量;戏剧中的冲突与抗争更是此起彼伏,精彩纷呈;在整个话剧的尾声,烈士们在革命声中缓缓站起,重新屹立在舞台上,宣扬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最后,在《国际歌》的音乐中,所有演员、导演、剧务先后谢幕,整个话剧演出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完美落幕。
其实,演出这样一部演员繁多、情景复杂的先锋剧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非专业的,只能利用紧张的业余时间排练的学生演员们。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凭借着这份对于艺术执着的追求,他们不仅战胜了自己,更征服了观众。
演戏,另一种人生体验
从最初几个创始人的梦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员参与,如今的追梦剧社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
校园生活的点滴,社会生活的焦点,都被他们敏感地捕捉到了。学习、就业、婚恋,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是他们剧本的创作之源。他们自编校园生活剧,演绎经典大戏,停车场,教室,三公寓大厅,处处可以看到他们排练的身影。无论是一次路演,还是一次小规模的演出,他们也都会竭尽全力地演好。
在《切·格瓦拉》正式公演的前几个小时,来自国科大2012级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贾默然正在和演员们带妆彩排。身为追梦剧社社长的她,舞台上干练、果敢的表演与平时的大大咧咧判若两人。“早上七点起床,白天上课、看文献,晚上七点排练,十点钟回寝室了还要琢磨剧本、与社员们交流,十二点睡觉,晚上睡觉做梦都在背台词、对戏,平时还要安排各种排练活动,你不知道这是一种多么充实且有趣的生活啊!”贾默然兴奋地告诉记者。
追梦剧社如此团结奋进,与社长贾默然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个在戏里严谨专注、在生活中始终笑靥如花的女孩,因为对话剧表演的喜爱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追梦剧社的怀抱。“她的表演真实,有感染力,对待工作认真,有责任心,遇到这样一位社长是我们的荣幸。”成员周子超这样评价道。
在后台负责整体协调的是导演王御之,被剧社成员亲切称呼为“王导”的他并非科班出身,但他对话剧有着一份狂热的喜爱。即使已经工作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王御之非常清楚团队里每一个人的特点,在话剧试戏的时候,他从来不放过每一次观察的机会。相比电视、电影,话剧更贴近观众,更加需要排练。面对高强度的排练和演员之间的磨合,社员们没有丝毫的埋怨。“演戏一辈子,等戏半辈子”是王御之对追梦剧社演员的寄语。
在追梦剧社,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来自高能所的退休老教师景毓辉,他坦言,加入剧社是为了完成年轻时起就一直想表演话剧的梦想。景毓辉加入追梦剧社并指导剧社的每一次演出活动,他希望这个剧社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锻炼,在演戏中成长。“演一场戏就成就了另一种人生体验,戏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经历还是心态,年轻人就应该在磨练中释放自我。”景毓辉谈及自己的年轻心态,觉得这是他在追梦剧社最大的收获。
成长,痛并快乐着
校园话剧的热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业余性和公益性。热闹背后,追梦剧社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目前剧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成员的频繁更新,这让王御之愁闷不已。剧社每年都有新鲜血液的融入,但是也不得不面对众多优秀老成员的离开。绝大多数初入剧社的学生都毫无基础,需要手把手教起。许多学生刚学会了点表演经验,转眼就面临回所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此外,没有专门的排练场地、缺乏演出交流的资金、缺少专业的指导老师、缺乏好的原创剧本……对于这些问题,王御之和剧社的前几任社长不断摸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如以老带新、尽早选拔和培养剧社的骨干力量等,使得剧社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如何处理好社团活动与课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成员都要考虑的事情。他们在课余的时间从事创作,利用双休日、午休、夜晚进行排练,参加演出也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我常常自嘲是‘最忙的人’,有时候周末都没有午休,甚至常常为了揣摩戏里的角色上网查资料到凌晨。但我并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因为通过话剧表演,我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这是一种自我蜕变。由于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少,所以我只要学习就会效率超高,我一直都把学习和剧社的事情平衡得很好。”贾默然如是说。
多少辛酸,多少泪水,多少感动……掌声响起来,一切都释然了。
生活,因你而精彩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近十年来,追梦剧社在不断地成长与完善,也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演出时间在变,从2007年在中国大学生戏剧舞台的闪亮登场,到2009年话剧《毕业》的成功演出,再到今年的《切·格瓦拉》;演出地点在变,从宿舍到简陋的教室,从三公寓活动厅再到小礼堂;演出风格在变,从《秦始皇》《车站》等小剧的摸索,到《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等经典话剧的尝试,再到《切·格瓦拉》这样宏大的先锋剧的本质回归;然而,不变的是追梦人精湛的演技、自然的台风、流畅的对白,最重要的是他们倾心于话剧的执着精神。
“两分情趣,八分生活,十分快乐”,许多剧社的演员们都用这十二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于话剧表演的感悟。“生活因为它的不可预见而精彩,我的精彩,源于话剧。”在梦想的名义下,他们是一群勇敢的、可爱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去挥霍激情,可以纯情地恋上青春,可以动情地哼唱关于生命的原创。
校园戏剧是戏剧世界中的一方净土,是年轻人体验人生、历练自我、寻找关于幸福的心灵感应的积极途径。“相比于专业话剧团,追梦剧社的戏剧更接近戏剧的本源,他们更注重自由地表达剧本内容、更多地直指人性,他们的演出在真正宣泄着人类的情感,他们的戏剧充满着真诚、纯朴、自然的魅力。”这是景毓辉在看了多年专业话剧团表演和加入追梦剧社后得出的结论。
怀着共同的梦想,追梦剧社成员走到了一起,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从此,他们不再是散落的花瓣,国科大的校园文化也因为有了他们这群追梦人而丰富多彩。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