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出记录一个时代的最佳产物,书,当之无愧。
书中有柴米油盐,有国家大事,有个人命运波荡起伏,也有民族兴亡历史变迁。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风格,而青年作为社会的先锋,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一方面深受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不同年代的青年人有着独特的视角和风采,拥有其独特的精神财富,从不同时代青年的阅读中便可管中窥豹。
青年是阅读群体的弄潮儿,不同年代青年的阅读心态不仅仅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断面,更是一代人精神性格的折射。就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轨迹来品味一下不同时代青年阅读的特色吧。
七十年代——蓬勃的红色
每周末下午三点总能在紫竹院公园见到精神抖擞的李老师,他有时候散步,有时候练剑,有时候打太极。将近六十岁的他生活得有声有色,他将这种精神状态归结为“书对人的慢性滋养”,他每天仍保持着一个小时的阅读习惯。
以李老师为代表的50后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他们的青年时期是文革兴起的六七十年代,在那时,他们阅读的内容大部分是红色经典。
“我们年轻的时候,即使不识字的人也一定会背几句毛主席语录。”李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本经典的红色小册子。据有关部门统计,总政版《毛主席语录》从1964年到1976年,全国共出版汉文版4种,少数民族文字(8种文字)版8种,盲文版1种,外文版(37种文字)和汉英对照共38种,总印数达105549.8万册。1982年的中国,人口刚刚突破十亿,可以说“红宝书”是真真正正地达到了“人手一本”。
旁边几位已经退休的老人凑过来,补充着自己对当时场景的记忆。“每天举着红宝书,不管是劳动还是出行,去到哪里都要带着,吃饭前要背几句,干活前要背几句,睡觉前也要看一段。”葱郁树林间,朗朗的笑声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特殊形态下造成的特殊社会现象,无论好坏,社会发展的痕迹已经和他们的青春融为一体,在回忆中变成了一团火红。
除了《毛主席语录》等理论书籍,充满革命精神的小说、故事也具备十足的吸引力。“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姐姐给我一本《林海雪原》,虽然封面破破烂烂的,可我整整高兴了一个星期!”李老师回忆道。《林海雪原》出版于1957年,1966年改编自这部小说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成为了革命英雄传奇的艺术谱系之一,让这部小说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读红色,听红色,说红色,红色与革命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写照,这就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代青年,他们的青春由红色写就。
八十年代——社会的变迁
“年轻那会儿,觉得写诗、读诗是件特有范儿的事,好像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你要是能随口说出几句诗来,买东西别人都让着你。”个体户曹先生读的书不多,但是对学生时代的记忆,周围的“文艺青年”似乎都与诗离不开关系。
八十年代中的青年成长环境偏于压抑,他们无辜地承担着社会急速发展遗留下的种种阴影,上一辈用热血捍卫的理想和信仰在他们心中不再根深蒂固。60后们不像50后充满了红色记忆,他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世界,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带着浓厚政治色彩的书籍不再流行,热衷于红色书籍的人数逐渐减少,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萨特、尼采等外国哲学家的观点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在充满变迁的八十年代,各种思潮涌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台竞技,既有地摊文化的方兴未艾,又有经典文学的流行一时。
诗歌是八十年代的一大代表,海子、顾城等人引领一时风骚。以《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成名的海子在1982年至1989年七年间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更是脍炙人口。在某高中担任教的张老师总结诗歌流行的原因时说:“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忧伤,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觉醒后的忧伤,是一种历经混乱后的彷徨与迷乱。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不仅是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新诗的革新起点,所以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大。”
同所学校的李老师办公桌上就随手放着几本小说,他如数家珍似地掰着手数着他当年喜欢的作家:金庸、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在那时,青年开始接触到外国及港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名著都曾成为阅读与出版的热点。保尔·柯察金的坚定,福尔摩斯的智慧,这些都是当时青年的谈论焦点。这是一个阅读饥渴的年代,再晦涩的大部头也有受众,书籍市场空前繁荣。就这样,从八十年代起,书脱下了红色的外衣,青年人的阅读开始缤纷炫丽起来。
九十年代——武侠的江湖
经过八十年代的缓冲,九十年代阅读饥渴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青年人对严肃文学及哲学读物的热爱程度大为减少。一种畅快淋漓、让人大呼过瘾的书籍开始横扫大江南北,这就是武侠小说。
“我上学的时候看武侠,能一看看一天,不动地方,吃饭的时候还想着武林大会。”一提起青年时代读过的书,在国企工作的张经理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他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的最爱——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拥有独特的魅力,激烈的打斗场面、英雄们的侠义气节、情节的跌宕起伏……这些都深深地抓住了青年的眼球。而电视剧、电影的热播,也更是让郭靖、杨过、萧峰、韦小宝这些名字家喻户晓。在九十年代,每个书摊都一定会有武侠小说。
随机采访过程中,几位70后共同的经历就是在课堂上偷偷看武侠小说,说起那些情节他们都还神采飞扬。“我都不知道看哭了多少次,金庸的《天龙八部》真是描写了人生万象尽归于尘的那种雄浑。”“杨过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人物,虽然他武功不如郭襄高,但是《神雕侠侣》把杨过刻画得太到位了!”虽然在当时,把武侠小说视作洪水猛兽的大有人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武侠小说的价值得到了承认。武侠小说不仅糅杂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情景,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念。武侠小说中有民族大义,也有爱恨情仇,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大英雄的委曲婉转。这些都是武侠小说成功的因素。武侠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很多甚至成了现实典型的代表。
虽然,在九十年代也有各类书籍的争鸣,然而在流行程度上,却没有任何一种体裁能与武侠小说比肩。张经理总结一句话:“九十年代,武侠小说一统江湖。”
新世纪——创新的萌芽
进入新世纪后,青年的接力棒就传到了80后们的手中。面对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世界,青年对新观念新文学的需求更加强烈。在这种呼唤下,80后自己的代表人物也绚丽出场了。
新千年的阅读风由一本叫《萌芽》的杂志率先吹起。1998年,《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开始联合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由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作家初露峥嵘。小林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名在读硕士,很多同学都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我是跟随着韩寒一起成长的,我从初中开始看他写的《零下一度》《三重门》,一直到现在关注他监制的手机APP‘ONE’,他是我整个学生时代最深的记忆。”2000年,韩寒因他出版的小说《三重门》及他个人退学写作的经历一举成名。《三重门》描写了一个初三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在一个学生眼中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韩寒及他的作品成了叛逆精神的代表。这种出自同时代人的观点在青年中受到了传颂与赞誉,《三重门》累计发行两百万本,引领全国出版界。而其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家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郭敬明更是写而优则商,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社会对80后的非议很多,因为我们和社会主流声音那代人的成长年代不一样了,我们不要求他们加入我们,我们只求理解。”在新华书店青春文学柜台看书的学生梅梅说。像他们的作品一样,这些80后作家们自身的经历也是独树一帜,而与其说他们叛逆,毋宁说是他们创新。在新千年,固化的思维和固化的文学都成为了鄙弃的对象。不仅新作品层出不穷,经典也被质疑、被颠覆、被再创造,旧作品新样子随处可见。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笔创作自己的作品。
二十世纪初的阅读,可以借用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理念——“新思维,新模式,真体验”这九个字来概括。全新的世纪,全新的思想,这就是80后的时代。
当下——无所不读
“每天上班来回坐地铁要一个多小时,我就用这段时间在手机上看书。”在建外SOHO工作的小徐认为:“一天不看书,就要被社会抛弃了。”之前小徐总爱在当当网和亚马逊上买书,“现在方便了,买电子书,又方便又便宜”。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阅读手段主要以电子阅读为主,纸质为辅。电脑、ipad、kindle、手机等等工具的使用,使阅读更加方便省力。在网络化与电子化的今天,青年们关注的类型也更加广泛。网络文学催生了许多新类型小说,诸如修仙、穿越、盗墓,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读不到的。网络文学的多样化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概括的境地。虽然作品多了良莠不齐,会掺杂一些消极负面的观点,但是却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接受采访的同学大多赞同网络文学也有很大价值:“虽然很多小说的内容都是天马行空,但也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例如穿越小说就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读者对历史的了解。”
“我安装了‘豆瓣阅读’这个手机应用,里面新上架的很多书籍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看过两三本科幻文学就让我对未来科技很在行呢!”生物学院的晶晶介绍道。的确,今天的阅读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学作品上,政治、科技、体育,种种新闻也布满了屏幕。朋友的旅行日记,知交的心得感悟,偶像的博客,身边的故事,都可以找到读者。现在阅读不仅仅是读,更是一种交流,阅读或许已成为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所不读,这正是现今生活的写照。
书籍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不同的内容,甚至书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可是书籍的本质却在历史的筛选中历久弥新,脱颖而出。不仅仅是书籍影响了青年,更是青年选择了书籍。虽然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然而值得相信,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们,定会在好书的陪伴下,尽情书写别样的人生。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