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河忆新和

  • 管载麟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88

每年春天,我校玉泉路园区的玉兰花都会浓郁绽放。人文楼前有三株开得尤为灿烂,每年我都如期去欣赏一番。但今年感受不一样,站在人文楼前,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他就是去年春天病逝的人文学院教授胡新和老师。

去年515日,我在网上看到胡新和老师的讣告,刹那间,时间停止,空气凝固,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忙打电话求证人文学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得知胡老师513日因为突发心肌梗塞,悄然地走了。

我和胡新和老师是有缘的。十二年前,我和他差不多前后脚调到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他到人文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我到管理部门从事党务和宣传工作。关键是胡新和老师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与我很相似,属相相同差一轮,又是老乡;专业方面又很相近,因此平时交流中与胡老师有很多共同语言,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记得第一次与胡老师相识是在20027月酷暑炎热的一天,党委书记邓勇带领李伯聪教授、胡新和老师和我一行四人,到万寿路一家宾馆,向刚刚退下来的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汇报学校“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相关筹备工作情况,并倾听郑校长的指导意见。胡新和老师负责全程会谈记录,我当时负责宣传工作。后来常务副院长高文也赶来了,中午郑校长还跟我们大家吃了一顿便饭。

十余年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高举科学与人文融合并进的大旗,巨星云集,思想碰撞,智慧勃发,与时俱进,影响深远,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现在回想起来,十二年前,我和胡新和老师有幸参加的这次会议真正拉开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序幕。

胡新和老师对“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组织开展和大力提升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我要说的是胡新和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信和骨气是独一无二的。有一次,一位美国政要应邀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会场听众爆满,媒体强烈关注,效果相当不错。在与听众互动的环节时,台下有几位听众都是用英文向嘉宾提问的。胡新和老师却毅然勇敢地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今天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论坛,我想用我们中文向嘉宾提一个问题。”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当时胡新和老师所焕发出的自信果敢、不卑不亢、民族气节、为师风范,让大家肃然起敬,台下霎时响起一片热烈的赞许掌声。

研究生院更名之后一直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文化建设委员会。胡新和老师是文化委员会下设的理论组成员,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经常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在我主持宣传部工作期间,有一次要向科学院党组汇报我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我在向学校相关部门征集素材时,胡新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最详细、最严谨、最有份量,可以说是一丝不苟,认真实在,思想深刻。2005年,学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胡新和老师作为当时的学校党委委员,主动邀请来了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给全校师生党员作时事辅导报告。2006年,宣传部组织的学生征文活动,我们请胡新和老师当评委,几十篇稿件他都仔细阅读,反复斟酌,按照评奖规则,客观公正地推选佳作,他的推荐意见得到了其他评委的一致认可。胡新和老师还积极鼓励人文学院的研究生踊跃加入我校学生记者团,发挥写作特长,深入采写新闻,为我校宣传工作贡献了生力军,培养了后备力量。

胡新和老师胸怀宽广,谦逊为人,把自己的得与失、名与利看得很淡。日常生活中他没有一点大教授的架子,质朴和善。他喜欢骑自行车上班,速度很快,那劲头丝毫不比小伙子差。2007年,我买了一辆夏利小轿车,权当代步用,主要考虑到周末和节假日到郊区游玩方便。我当时开玩笑地对胡老师说:“你一个大教授还骑辆破自行车,不嫌寒碜?”胡老师回答说:“骑自行车既锻炼身体,又环保,还方便快捷,不堵车,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一点都不寒碜。”现在想来,诚哉斯言!倒是我开的这辆“破”夏利有点寒碜了。

有人说,地上一个人去世,天上会添一颗星星。同样,我想浩瀚的星河里正在安息的胡新和老师,他也在时刻微笑着、关注着我们,关注着玉泉路这片精致温馨的校园。每年春天,人文楼前紫红色的玉兰花尽情绽放,但是胡新和老师再也不会回来了。每当我漫步在校园,身边有自行车驶过的时候,我仿佛又看见胡新和老师骑着车一路风风火火地驶来……

(作者系国科大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