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山川 合奏天籁

  • 李晨阳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48

编者按:

2014年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合唱团(简称“博合”)成立十周年。“活跃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十年间,西北行、太行行、东北行、遵贵行、武汉行、山东行……博士合唱团把曼妙的歌声洒向大江南北,中科院各研究所、高校、电视台,甚至部队、革命老区……都见证了他们的风采,见证了这支中科院的“乌兰牧骑”。2006年,白春礼院长致电博士合唱团:“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研究生要面向未来,必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在行万里路中读社会实践之万卷书,写社会实践之万卷书。”

十年来,博士合唱团遵循着白春礼院长的殷殷嘱托,把青春的歌声播撒到更加辽阔的土地。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博士合唱团的成长经历,在博合成立十周年之际,本刊组织特别报道——《博纳山川 合奏天籁》,在此传递温暖,分享感动,领悟情怀。

长歌十年路  巡演万里情

——国科大博士合唱团十周年综述

 李晨阳

 

 

“孩子都十岁了,肯定丢不了。”

——题记

 

2014,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合唱团十岁了。315日,国科大党委副书记马石庄带领博士合唱团一行来到山东大学,为这里的师生献上了精彩纷呈的专场演出,这是博士合唱团十周年巡演的第一站。在这之后,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亚热带生态所、电子研究所、四川大学……他们一路走来,从明媚春光走到初夏艳阳,每到一处,都为听众们带去了悠扬的歌声和高雅的享受。马石庄说:“我们今年要争取完成十站的巡回演出,以此来纪念博合成立十周年。”

近日,笔者有幸目睹了博合在中科院电子研究所举行的第五站巡演。舞台上,只见男子黑衣翩翩、英挺儒雅,女子红裙如焰、婀娜秀逸;指挥林玉赤女士姿态雍容、动作潇洒。从《好日子》开始,他们妙音迭起,唱出了种种风格和气韵:《菊花台》婉转清越,《沂蒙山歌》抒情悠扬,《牵手》温柔深挚,《欢乐的那达慕》浑厚雄壮……最后在高昂庄严的《哈利路亚》中,演唱会落下帷幕。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让人如沐春风,浑然不觉时光流淌。

于今回首,十年的光阴也是这样白驹过隙一般,转眼即过。然而细细回想起来,博士合唱团却有着无数点点滴滴的故事,如繁星般点亮了岁月。

在天时地利中起飞

博士合唱团成立之前,全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唯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没有,这让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的马石庄教授深感责任重大。“一个学校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而音乐是文化最美的表达。”在这样的思路和理念下,马石庄开始思索如何建立中科院研究生院自己的合唱团。

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是在中科院这样以学术和科研为重的单位成立、运行一个合唱团这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实,就连马石庄这样充满干劲和魄力的行动派,也在类似的事情上走过麦城。2001年,马石庄担任研究生院地学部副主任时,组建了一支地学部的合唱团。但是这支合唱团只维持了短短一年,其间只“在破旧的礼堂做了一场水平不高的演出。”马石庄如此回忆道。事后,他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这为日后博士合唱团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三年之后,新的契机降临了。2004年春天,马石庄和当时中关村园区办公室主任张风华一起邀请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来研究生院做讲座,一时间吸引了很多爱好音乐和歌唱艺术的学生。趁着人气高涨的时机,马石庄提出了建立研究生院合唱团的倡议,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回应。之后,在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马石庄协同张风华、团委书记刘红雨等人展开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同期,又一位重量级人物加盟了——国家一级演员林玉赤女士经著名指挥家苏文星介绍,也参与进建团和招新的进程中。就这样,在那个夏日炎炎的7月,博士合唱团诞生了,由马石庄担任第一任团长。

同年年底,博士合唱团在国安剧院举行的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文化艺术节闭幕晚会上迎来了他们的首场演出。这支由中科院的硕士和博士组成的合唱团,在晚会上别出心裁地选用红色的学位服作为演出服,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更凸显了自己的身份和特色。当时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的白春礼院士为他们送来了题写的团名,“博士合唱团”五个大字遒劲有力,神采飞扬。

在博合成立一周年的专场音乐会上,合唱团把包括《黄河大合唱》在内的九首经典曲目演绎得千回百转,余音绕梁。曲毕,时任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第一个站起来,在舞台上欣喜地说:“我们研究生院从今天开始有文化了!”就这样,博士合唱团初露头角,并很快开始了它迅速的成长和壮大。

在砥砺磨炼中起步

林玉赤回忆起第一次招新时的情景:“当时合唱团一下招了七八十人,没设门槛,不管学员唱成什么样,都招进来了。”林玉赤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担任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女高音声部长,第一次面对这样毫不专业的“草台班子”,她心里颇多疑惑:这群孩子真的能行吗?

大多数学员都没有一点声乐基础,只有一腔爱唱歌的热情。起初,这些音乐“小白”们学得很费力,就像林玉赤说的:“第一届博合演唱的第一支曲目是《同一首歌》,我们只安排了两个声部,但是同学们学了几个月了,表演起来还是很困难。”好在很快林玉赤发现了这些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独有的优点:“这些能把理工科学好的学生,脑子真的很灵。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用独特的方法来练习声乐,比如运用一些相关的电脑软件帮助自己识谱、打谱,领会音准和节奏。他们甚至自己发明了识谱软件,大大提高了识谱效率。”“他们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三天之内就能背会三到四首歌,包括歌词、歌谱、声部的拍子、力度的变化等等。这种记忆的速度连专业人士都望尘莫及,我都为他们感到震惊了,真是‘最强大脑’啊!”事实证明,让“学霸”们学唱歌,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博合的学员们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缺乏排练时间。对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或硕士来说,科研工作永远是主业,是重中之重。博合的大部分成员都需要在各自的研究所里完成实验,甚至常常远赴野外出差,“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投入了大量时间,连业余时段也要搞科研。他们来合唱团学习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除此之外,因为团员都是在读学生,合唱团的组成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强的流动性。每年从学校招进来的新成员,都得从头开始熟悉环境,学习技巧,历经一年熟练、成熟了,离他们回所离团的期限也就不远了。能够长期坚持留在合唱团的学生只是少数,每年有50%的团员流失,甚至有一年,遭受了女高音声部全部换人的打击。

为了让这个团队能走下去,无论是团长、指挥,还是学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马石庄被团员们亲切地叫做“老船长”,多年来他坚持亲自带队,亲自为博合的演出主持;刘红雨等老师一方面尽心竭力地组织每一场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操心学生们的衣食住行;林玉赤身兼两职,既是指挥又是声乐指导,有时甚至为来不了的学生单独补课……学生们不管多忙,总要尽一切可能坚持训练;有些团员生病了,甚至怀孕了,还坚持登台演出……虽然合唱团也遇到过几次大的危机,但最终都在大家的同舟共济中闯了过来。

经过吃力的蹒跚学步,克服了一系列艰难坎坷,博合成长了,成熟了。虽然来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们已经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当初的“草台班子”,如凤凰浴火般,历经砥砺和磨炼,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华。

向山高水远处启程

2006年,白春礼致电博士合唱团:“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研究生要面向未来,必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在行万里路中读社会实践之万卷书,写社会实践之万卷书。”多年来,博士合唱团遵循着白春礼院长的殷殷嘱托,把青春的歌声播撒向了更加辽阔的土地。时至今日,博士合唱团已经走遍了长江以北,他们继续向长江以南迈进,长沙、成都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歌声。而这全国巡演的壮举,最初是源于2006年的那一场“西北行”。

20058月,马石庄在西宁调研期间,与当时的西北高原研究所所长赵新全一起,参观“两弹一星”圣地金银滩。赵新全问马石庄:“你们什么时候能把合唱团带到我们青海来?”受此启发,马石庄开始策划博合的“西北行”,他与西北各地的研究所领导探讨了开启这场汇报演出的意向,得到了各所的热烈响应和盛情相邀。历时两月,当时的团长刘红雨和各所负责人员反复商讨,几易其稿,终于敲定了整体方案、日程安排和具体细节。

“西北行”为期十四天,博合一路上奉献了“西安首演”、“水保之夜”、“西宁之夜”、“兰州放歌”和“新疆汇演”五场演出。所到之处的各个研究所不仅倾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硬件设施和后勤支持,还积极组织本单位师生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与合唱团同台献艺。来自不同集体的不同风格的歌声,终于在大西北的辽阔天地中汇聚成了“最美的和声”。

对博合的同学们来说,他们这次到西北可不光是去唱歌的。在各个科研院所的盛情接待下,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参观学习,广泛地了解了各所知识创新工程的进展和成果。每个研究所都选派专家学者为同学们进行了详尽生动的现场讲解,精心安排的丰富日程让博合的同学们深切地感到,他们不仅是给予者,也是获益者。“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为别人带去欢乐与美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浓浓的情意。

浩浩荡荡的“西北行”为博合之后多年的壮阔征程拉开了序幕。太行行、东北行、遵贵行、武汉行、山东行……有中科院研究所的地方,就有博合学子的曼妙歌声,不仅如此,各大高校、电视台,甚至部队、革命老区……博合青春、热情、奔放的声音响彻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他们真正成了一支“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的“乌兰牧骑”。

在机缘巧合中扬名

博合一直很“高调”,他们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每唱一场,就赢得无数掌声和赞叹;但博合也很“低调”,他们只是亮出纯净的歌喉,传递纯然的美好,他们坚信“合唱是纯粹的事业,不应沾染世俗和铜臭”,所以从不着意宣传自己。然而有一天,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他们火了!

20135月末,一段名为《青岛火车站霸气合唱》的视频突然走红,短短几天内点击量就将近百万,迅速占据了某视频网站的头条。在人们的好奇和惊叹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合唱团”这个“有点长有点绕”的名字,一夜之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他们的昵称“薄荷”更是广为人知。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526日下午,一列由青岛发往北京的列车晚点。当时,由马石庄带领的博合刚刚结束了在青岛科技大学的演出,正在青岛火车站候车。马石庄一声号召,这些训练有素的团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集合,来了一场即兴演出,高亢悠扬的歌声马上引来了众人的纷纷围观和镜头闪烁。这些视频传到网上后,舆论一下子轰动了。

与网上的疯传和热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合的内部人士大多对此反应淡然——他们早已习惯了随处都是舞台,随时皆可放歌的“薄荷精神”。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像下、青海湖边的草甸上、乌鲁木齐的天文台工作站、长沙的东方红广场、北宫门森林公园的观景台……在不干扰别人工作生活的前提下,他们哪里不敢唱,哪里不能唱?今年四月,博合赴山东大学进行十周年巡演时,他们特意为五六位正在休息的环卫工人唱起了歌。那条道路上人烟稀少,没有围观,没有议论,甚至没有雷动的掌声,只有突如其来的动人邂逅和发自内心的真诚歌唱。当他们不得不离开时,几位环卫工人犹显得依依不舍。

于继往开来时奋进

博合十年,故事很多,亮点很多。他们参加过许许多多颇具分量的演出: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型文艺汇演、总装备部举办的“神州礼赞”文艺晚会、全球网络视频大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春节特别节目、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总有落幕的时候,再美的歌曲也会迎来终章,但是总有一些东西,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博合的团员们表示,他们在这里学会的绝不仅仅是唱歌和表演,更有做事的精神、为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态度。“博合的经历告诉我,要有想唱就唱的热情,敢想敢做的信念,说走就走的勇气,更要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精神。”有团员如此总结道。

每年都有很多团员恋恋不舍地离开博合,但是不论他们身在何方,博合永远都是他们心中一份不会褪色的情愫。正如老团员陈苑所说:“如果把合唱团比作月亮,这些团员就像散落在夜空中的小星星,虽然我们离得很远,但我们可以看得到彼此,可以听到彼此心里的声音,我们的心很近,很近。”

有些团员一直坚守在团里,哪怕早已毕业,甚至都当上了副研究员,还风雨无阻地参加排练和演出;有的人离开了,但时不时的还会回来,和大家一起唱首歌,吃顿饭,甚至只是探望一下那些难以忘怀的人;有些人回到各自的研究所,在新的地方组建起新的合唱队伍,像播撒种子一样,把博合的声音和精神播种到又一片土壤;有些人在这里交到了一辈子的朋友,甚至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把“薄荷”的情缘绵延一生……这是怎样的深情厚谊,和聚沙成塔,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十年长吗?它足够成就一段传奇,影响许多生命。在博合的一次演出中,马石庄给大家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儿子十岁那年走丢了一次,全家人都焦急万分,这时,一位老人对他说:“孩子都十岁了,肯定丢不了。”事实证明果然是虚惊一场。故事讲罢,马石庄动情地说:“我们的博士合唱团,也是‘走不丢’的!因为我们不仅有沉淀了十年的老团员,也有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我们走过了令人难忘的十年,还将继续走向下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阶段,给更多的青年插上歌声的翅膀!”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

 

国科大博士合唱团走过的十年,是风雨兼程的十年,是拼搏奋斗的十年,是春华秋实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合唱团已拥有遍及中科院近百个研究所的近千名团员,圆满完成汇报演出50余场,成为国科大校园文化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在博士合唱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为博士合唱团的成立、发展、壮大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马石庄、戴玉强、张风华、林玉赤、刘红雨、陈睿……在此,让我们来聆听他们讲述博合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