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强 “ 博合,我一直关注”

  • 李晨阳 刘艳伟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86

“不管你们几点到,我都在家等着!”这是戴玉强同意接受采访时给记者的答复。真没想到这位素有“中国第一男高音”之称的“大腕儿”如此爽快。

与记者的想象不同,戴玉强的家远远称不上豪华,但却干净整洁,充满艺术气息。墙上挂着的书画、挂毯,客厅里摆放的钢琴,柜子上的一台老式留声机……无不营造出浓浓的艺术氛围。记者进门时,戴玉强正在为学生辅导声乐。师生二人,一个演示,一个苦练,一个歌喉嘹亮雄浑,一个嗓音婉转悠扬,当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时,戴玉强不厌其烦地给予纠正,示范,还用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开解对方。看到以台风稳健著称的戴玉强在生活中竟是这样一位活泼亲和的人,记者感到既放松又欣喜。

课间休息时,戴玉强接受了采访。他说:“十年了,我一直关注着博士合唱团。尤其是去年博合在青岛火车站放歌的‘快闪行动’,真的很棒,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自豪!”

博士合唱团的第一个生日

很多人并不知道,博士合唱团的成立与大名鼎鼎的戴玉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年前,正是戴玉强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教学楼作的一场讲座,吸引、凝聚了许许多多爱好音乐和唱歌的学生。讲座上,戴玉强不仅讲解了很多音乐知识,还时不时地穿插一些歌唱,声情并茂的演讲充分调动了在场学生的情绪。报告结束后,在马石庄的号召下,许多学生踊跃报名支持研究生院成立合唱团的提议,另外,马石庄还代表学校给戴玉强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客座教授。

至今,只要提起戴玉强,博士合唱团的成员还会忍不住感慨:“他是我们博合得以成立的‘天时’啊!要不是他,博合也许不会组建得那么早,那么顺利。”是他,决定了博士合唱团的“生日”!

十年前,戴玉强亲眼见证了博合的诞生,而博合这十年间的成长也令他感到欣慰。正是这样的机缘,令他对博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由于事务繁忙,戴玉强很少能亲自指点博合的训练和表演,大多时候只能“在口头上、精神上予以鼓励”,但他一直想为这个团体做些事情:“前段时间马石庄告诉我,明年要办一个全国大学生合唱团嘉年华,邀请我作专家顾问。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值得大力支持。无论多忙,我一定参与,能办多少事就办多少事!”

合唱给人带来幸福

记者请戴玉强从专业角度评价博士合唱团的演唱水准,戴玉强说:“作为一个业余合唱团,他们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高度。”说罢,他又顽皮地眨眨眼睛:“当然,要是让我再去辅导辅导,效果一定更好!”正当记者惊叹于他的“豪言”时,戴玉强却谦虚地坦言自己主攻独唱,对于合唱团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他说:“其实,要我去帮孩子们练练声音还成,但如果是训练他们合唱,把各个声部协调起来,这方面我还真比不上林玉赤老师。”

尽管如此,戴玉强还是非常强调合唱艺术对人的影响和熏陶。他说:“人一旦在合唱团里待过一段时间,这辈子都会跟唱歌结下不解之缘。合唱能给人带来快乐,带来幸福。作为一名演唱者,我发现音乐会、歌剧的忠实听众,绝大多数都有过参加合唱团的经历。”“我想,一个人在他的学生生涯里,除了学习科学知识外,在科研生活间隙加入合唱团,还能接受专业的指导,这对他而言一定是人生中美好的回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相信,音乐必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面对生活时的态度!”

音乐对人的影响深远,却又潜移默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戴玉强认为,合唱作为一种集体的艺术,不仅能让人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排忧解愁、忘却烦恼,更能激发出人们追求善、追求美的天性。

艺术与科学

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戴玉强不仅精于演唱,还有着非常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面,并且是一位科学爱好者。在采访中,他谈起一件令他感触很深的事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苏冷战时期,前苏联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这件事令美国人深受震动,并且开始反思国内人才教育的缺失。“后来,他们发现前苏联伟大的科学家们,大多数也是艺术家。这让美国人很受启发,从此特别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据我所知,近期我国教育部也发表了文件,要大力加强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戴玉强说,“艺术不是精确明了的数据,而是一种模糊的想象和创新。但就是这种想象力,给了无数科学家以灵感。说到底,中科院就是要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如果这些学生们能充满对艺术的热爱和想象,我想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扬。”

说完艺术对科学的意义,戴玉强还讲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为艺术家们创造了崭新的契机。“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把更多古典的音乐、人类文明的精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去感受、去分享。”

戴玉强可不是在空发感想,事实上,他正在筹划着将自己的声乐课上传至网络,“与大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也算是做点公益,让热爱唱歌的学生们少走些弯路,更快捷、更正确地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我连样片都已经做好了,才得知国际上早有人在做类似的事业——国外把这种网络公开课称作‘慕课’(mooc)。我觉得这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意义。”

“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再次强调他的这一观点,戴玉强还当场展开宣纸,挥毫泼墨,写下了五个苍劲雄健的大字——“艺术与科学”,“我想,国科大的学子应该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几个字里的含义!”

从“工科男”到歌唱家

 

记者起初并不知道,以精湛唱功闻名全国的戴玉强曾经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工科男”。他毕业于北京煤矿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曾被分配到山西太原某个矿区工作。然而,“天生‘金嗓’难自弃”,两年后他辞职考入山西省歌舞剧院,不久被送到中央戏剧学院。经过三年的学习,戴玉强又回到了原单位,但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于是他再度辞职,于1989年底考入总政歌剧团,不久,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直到1996年,他才开始在多场国内外声乐赛事中崭露头角,获得骄人成绩。他的艺术之路一波三折,但他从未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终于成就了一代名家。

从“工科男”到歌唱家,戴玉强的经历对国科大的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具有独特的意义。怎样处理和平衡专业与个人兴趣、天分之间的关系,是令很多研究生为之困扰、伤神的问题。戴玉强的经历蕴含着多重启示:当你认为有比目前的专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时,要勇于放手,更要敢于追求。对真正有恒心、有韧劲的追梦人而言,不论何时起步都“为时未晚”;倘若你爱艺术,也爱科研,则不妨把这些爱好巧妙地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艺术的火花点亮科研的灵感,用科研的精神促进艺术的传播。今天的我们是一条道路上的同行者,多年后,有的人坚持到底,走出一片广阔天地;有的人分道扬镳,开创出另外一番精彩。两种选择,值得同样的尊重。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