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还有用吗

  • 陈妍妮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25

2014年夏天,牵动亿万国人神经的高考再一次落下帷幕。在900万学子的“人生第一大战”结束后,一则曾经广泛流传的真人真事又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一位女孩复读后考上本科,家里不缺钱,父亲却不让她上。父亲这样算了一笔账: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高中毕业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来回16万。如果去读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父亲说,读大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

对于此事,微博上人们围绕“读大学有没有用”展开了激烈论战。“读大学无用”一方调侃说,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爹妈和长相;“读大学有用”一方的人用“事实”说话,学历很重要,没有学历证书升职就会受限;还有人认为:首先要考上值得去读的大学,其次得自己愿意去上大学,而且大学读的是态度和人脉……900万学子凭借高考闯出现代“科举围墙”,面临的却是“读大学无用论”这样的观点,不得不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困惑和忧虑。上大学也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现实中却是千万人的关键选择,读大学,究竟该怎么看待?

大学,如果仅仅只是读书,只是灌输专业课知识,毕业后凭一张文凭就有能力迎接社会的挑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思维也要受到系统的训练,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再单纯地机械模仿,而是综合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联系实际和各类资源更高效,更创新的解决它们。这才是我们在大学中所要学到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需要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画匠和画家的区别,不在于作画技能,而在于画家有独立的思想。”在如今的绘画界,可以说是成“匠”容易,成“家”难。只要熟练地掌握一些绘画技法、临摹前人的粉本、重复大师的技法便可成为一名很好的画匠;但画匠若想进一步成为画“家”,在其所画的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的,上大学也是如此。在大学里,我们广泛地汲取着文、史、哲等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最终在这种深厚的文化熏陶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和系统的分析能力,这样才是从基础教育的知识学习进化到大学教育的能力学习。当然,这种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并非像曾经做习题或读课文一样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在每天的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环节中,思维方式和思考路径被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了,所以,上大学,不是学做“匠”,而是要努力成为“家”。

大学的历练,不在于塑造出一纸文凭,而是帮助每一个年轻人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只知道听命于一种声音,即使凭借文凭获得了薪水可观的职位,也成为不了“土豪”。要知道如今很多年轻“土豪”身上也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内在品质,如进取意识、不同常人的胆识、跳出圈子的思想……通过上大学,我们可以接触到多元的价值观、多样的世界观、以及多重的人生观。从校园人际中读出社会百态和不同活法,从书中读出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收获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并最终达到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就像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段子所说的:“就算最后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眼界决定人生高度,努力决定人生未来。简言之,只有正确理解了上大学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把大学上好,不枉“昂贵的投资”。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