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

  • 管载麟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3594

今年82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迎来了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332名优秀学子,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专门到现场看望新生,检查报到各项工作,并同多位新生及家长交流沟通。从此,致力于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增添了本科生教育的强劲生力军和人才储备库,国科大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830日,国科大在玉泉路园区礼堂召开首批本科生迎新会,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国科大生命学院院长康乐院士与同学们解读了国科大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深层涵义。他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校训,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坚强的意志,要能够深究事物的本源和道理,修正德行,奉献社会。他相信,国科大通过大学教育与中科院高水平研究所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学家。

此时此刻,回顾校史,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路甬祥,原中国科学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3626日,经国科大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务会议讨论,一致赞同路甬祥院长提议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校训。自此,研究生院数万名师生的心中竖起一面感召心灵的旗帜,它将塑造特有的大学精神,培育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涵养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并且代代相传。

十余年来,本人在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当中,曾经多次聆听路甬祥院长的主旨讲话及学术报告,特别是三次有幸与路甬祥院长直接接触,面对面感受他的教育情怀和思想启迪。今天,本人尝试结合自身的宣传工作特点和交往经历,从一个侧面粗浅地谈谈路甬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简要地回顾一下“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

主政浙大锐意改革,成效卓著

1988年,路甬祥担任了浙大校长,时年46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重点大学校长。上任后,路甬祥结合浙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新思路,采取一系列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并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推进综合改革。

浙江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提高,当时我正在扬州大学读大四,从报纸等媒体上感受到浙大鹊起的声誉,慕名报考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结果由于外语未及格,未能考上,这成了心中的遗憾。三年后经过自己卧薪尝胆,艰难自学,还是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当时南大基本上与浙大旗鼓相当,也算圆了自己的求学夙愿。

在浙江大学,路甬祥联系他在德国的留学经历认识到:“现代德国的教育传统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世界都讲德国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因此在他的教育改革中,把科学研究与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把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这一改革的直接效果,就是浙大的科研总量与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同时对本科教育进行重大改革,改成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一个短学期。短学期就是去社会实践。此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浙大还试办了双学位制……正是这些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使路甬祥逐渐掌握了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

同时,在他领导下,浙大建立起公平、公正、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聘任体系,建立了基于教育科研绩效的分配体系,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落到了实处。浙江大学的教育科研水平、办学综合实力全面迅速上升,跃居全国同类大学前列,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他本人也因成绩突出,在1989年荣获国家高等教育奖。

1959年进浙大上学,到1993年就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路甬祥在浙大学习、工作了34年。在这里,他从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位科学家、一位教育家。

199742日,已经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作为贵宾应邀出席了浙江大学百年庆典。此时的我已经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中心,成为一名记者,从事国家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历史就这样巧合,国际台作为中央对外宣传单位也被邀请参与宣传报道,台领导把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

在浙大百年庆典现场,本人有幸采访了路甬祥院长,并与之合影留念。当时采访的核心内容,路院长强调的还是科教融合,自主创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其中有他在浙大工作的简要回顾,更有对科教兴国,人才为本的深邃思考。采访稿件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在国际台专题频道播出。半年后,路甬祥正式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成为科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

力推更名跨越发展,意义深远

2000612日,为适应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队伍建设的新需求,加大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争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科院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路甬祥院长作重要讲话,白春礼副院长作题为《面向新世纪、大办教育、开创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的主报告,人教局余翔林局长就《中国科学院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方案》作大会发言。会议的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为发展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将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对其性质、任务、定位、体制、组织结构和“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原则等做了明确的阐述,得到绝大多数代表的支持。

20008月初,在中科院党组召开的夏季党组扩大会上,路甬祥院长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中科院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定要办好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

200012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同意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学位[2000]58号文件),正式批复中科院,同意将中科院所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将中科院现有五个学部和各研究所的学位授予权,及所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部归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从20019月起,正式实施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授予学位。至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被批准成立。

200152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玉泉路园区正式举行更名挂牌仪式,宣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成思危,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白春礼副院长、各部委、高校代表、院士、专家代表、中科院各所和各厅局领导及全院师生共一千多人参加了成立仪式。

路甬祥曾多次说过:“科学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研究生教育不仅关系到科学院的将来,更维系着科学院的现在”。可以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更名成立,正是路甬祥大学情怀的集中体现,正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更是对科学院未来发展生命线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

确定校训方向鲜明,内涵丰富 

国科大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体现了鲜明的办学指导思想,内涵极其丰富。

“博学”源自《中庸》的首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希望青年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

“笃志”源自《荀子·修身》中“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其实路甬祥重视的“笃志”是有新意的,以崇高的理想及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而忘我地工作,就是今天“笃志”的含意。

“格物”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探察天下的万事万物,推究它们存在变化的真实道理。只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样才有智慧,

“明德”是要教导学生能够彰显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今天的“明德”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则是爱国主义,它应成为每一个青年学子最虔诚的信念。

路甬祥题写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它的核心是引导青年人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很好地概括了国科大的办学理念,显示了国科大的特殊气质、历史使命,激励着广大师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永不止息的人格追求,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梦”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今天,国科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001年更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依靠十余年来“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实践,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优秀研究生人才,使得20128月更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强大综合实力、无可置疑的高校法理属性,在整个中国科学院教育体系中填补了本科生教育的空白。正是十四年前路甬祥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以及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坚定不移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科学院大学如凤凰涅槃,获得了新生。

                                             (作者系国科大校史馆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