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访“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徐萌

  • 刘艳伟 张青 何琼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3182

徐萌,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自2005年至今,徐萌资助了16名特困高中生和大学生,累计个人捐款达3.8万元。2007年8月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徐萌颁发了“希望工程助学特别爱心奖”;2008年9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徐萌“希望工程爱心奖”;2009年1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徐萌“希望工程20年杰出公益人物”;2011年1月共青团黑龙江省委、黑龙江报业集团等五部门联合授予徐萌“2010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十大爱心人物”称号;2014年3月5日,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徐萌“学雷锋公益助学楷模”称号;2014年4月21日,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上,徐萌入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2014年4月21日,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徐萌入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据了解,从2005年至今,徐萌资助了16名特困高中生和大学生,累计个人捐款达3.8万元。

徐萌出名了,但他的导师和同学们却全然不知。如果不是接到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黑龙江青基会)的一个电话,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就在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位“无名英雄”。

近日,徐萌接受了国科大记者团的专访。他表示:“不太想让别人知道,觉得帮助别人是挺正常的一件事,挺开心的,希望一直做下去。”另外,徐萌开心地告诉记者,他已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讲师,继续他所热爱的科研工作。

青涩年华    播下帮扶的种子

2005年,徐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徐萌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个讲述“贫困生上不起大学”的系列节目,“当时觉得自己考上了大学,亲戚朋友都来祝贺,而这些贫困生考上了却去不了,比没考上更让人痛苦。”就在这一个瞬间,徐萌萌生了捐资助学的念头,他把亲戚朋友祝贺他上大学的三千多元红包捐给了黑龙江青基会希望工程,资助了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吕贺明,让他得以继续学业。

“贫困生们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能考上大学很不容易。他们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拥有各种社会资源,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们。”这次经历在徐萌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进入大学后,他暗暗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年都要为贫困学生捐款。此后,每个月他都从800元生活费中节省200到400元钱,和家里约定用短信和信件来联络以减少话费开销。大学四年里,徐萌在食堂打过工,卖过报纸,当过家教。而每年寒假回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勤工俭学所得工资和奖学金捐给黑龙江青基会的希望工程。

“小时候家人就常说,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提供帮助。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跟父母商量过,他们很支持。”徐萌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他非常感谢父母支持他做这件事。有一次,徐萌的妈妈去学校看他,得知儿子为了节省开销,平时省吃俭用,买东西都是去很远的批发市场,妈妈虽然心疼儿子,但她仍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儿子。

大学期间,徐萌参加了浙江大学的“希望社”,并当上了外联部部长。他和同学们一起收集军训后的迷彩服义卖,再去买书籍捐给希望小学,并经常与孩子们互动玩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徐萌曾组织四十余名贫困农民子女到浙江大学开展“走进校园活动”,在杭州多所高校和中学中组织开展了“我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捐书活动”,募集了500余册书籍;他还利用暑假去浙江省贫困地区调研,写出了《贫困地区农民医疗情况的调研》和《贫困地区农民子女教育情况的思考》等调查报告。

“我很容易满足,看到别人过得好就很开心,觉得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满足来得舒服。如果能帮助到别人,让他们的生活有一些好转,我就会更开心。我只是希望他们过得比以前好。”正是出于这样一个质朴的心愿,徐萌用十年的时间去做了这样一件好事,只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帮助别人    也改变了自己

尽管徐萌没见过任何一位被资助的学生,但他通过电话、网络和书信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徐萌都很乐意为他们解答和提供帮助。在徐萌的心里,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他们也成了与徐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比他们都大,经验和阅历也稍微多一点,能在学习、工作上给他们点建议。”徐萌资助的第一个学生吕贺明以645分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并选择了和徐萌一样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徐萌和他的交流最多,一起聊学业,分享好玩的事情。徐萌也常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吕贺明提供建议和帮助,吕贺明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汽”工作。吕贺明说:“没有徐萌哥哥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徐萌哥哥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和家人对生活的态度。”

“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我其实没有太多的想法。我只是希望有一天当他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也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只要能这样做,我就满足了。”在给别人送去希望和温暖的时候,徐萌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喜悦。“听到他们过得好、学习工作顺利,我会很开心,会有非常幸福的感觉,这种收获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徐萌说,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见见电话那头的老朋友。

采访中,徐萌强调,特别不希望别人把他看成为了捐款自己省吃俭用放弃生活的人。其实他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也是一个典型的“80后”。他自称“吃货”,闲暇时喜欢看看书、玩玩球或者出去旅游。

科研之路    会一直走下去

在热心公益事业的同时,徐萌的求学历程也是十分令人欣羡的。他从小就喜欢各种发明,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获得了四项专利。他的一项生活污水再利用的发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并因此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大学毕业时,他又被保送为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硕博连读生。

“我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很感兴趣,并且希望一直做下去。”迄今,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三篇SCI论文,另有四篇正在送审中。“我们得到了与疾病相关的几种蛋白质的一些性质,提出的一些技术方法在基础研究中被证明是可行的,为实际解决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做科研难免会辛苦,虽然知道熬夜不好,但是当有收获和发现时,会从心底里觉得很满足。”提起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徐萌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现在,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毕业后,去北京理工大学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在科研上,徐萌非常认真刻苦,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为了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一个特定的实验或者研究项目,他常常熬夜,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他在淀粉样多肽的折叠结构及其组装调控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是实验室学生中的佼佼者。”徐萌的导师王琛这样评价道。

对此,徐萌谦虚地说:“有许多人比我做得更优秀,我很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王老师每天晚上十点多才离开办公室,这种科研精神让我很受鼓舞。在平常的生活中,老师也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我们许多帮助和指导。实验室的科研氛围非常好,大家相互交流,相亲相爱。这些都让我对以后的科研道路充满信心。”

“做科研,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讲,能把一个小的问题搞清楚,就算是取得不错的成绩了。

滴水穿石,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汇聚在一起,将来就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对于国科大的师弟师妹们,徐萌说出了自己的两点感悟:首先,工作要努力踏实,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另外,他建议大家“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好基础,开阔视野。

“我做了,这就足够了”

“在光环背后,你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在人民网组织的“大学生年度人物”微访谈中,一位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徐萌回答说:“最大的困难还是坚持。”生活中,徐萌偶尔也会听到别人的质疑,“是不是闲得无聊?做秀做得太过分”。面对这些话语,徐萌从没有动摇过,因为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未来他也会一直做下去。“我做了,这就足够了。”采访中,徐萌的这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别人的认同和赞扬,赠人玫瑰后的余香和内心的满足更让他快乐。

“善心善举有时仅仅是人性的一种本能,但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也许会成为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我始终坚信,在改变别人命运的时候,其实也在改变着自己的人生。”正如徐萌曾在黑龙江省青基会的捐赠留言簿上写下的这句话,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就会汇聚成爱的海洋;伸出你的手,让我们共筑一个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