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该“独自上场”

  • 李聪聪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57

2014年9月30日,北京,中网钻石球场,李娜举办了她球员生涯的告别仪式。如果不是十天前那封“我的退役告别信”,这一切都会显得很突兀,今年年初,李娜捧回又一座大满贯,世界排名升至第二位,当我们还在期待她宝刀未老大杀四方的时候,她却以这样的方式告别。曾经多少次,我们拿退役这个话题来揶揄李娜,没想到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心中却油然而生一种近乎失恋的感觉。

这应该是近几年来WTA球员退役的最高礼遇了,而李娜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礼遇。她赢得了荣誉,推广了网球。李娜的比赛总能在国内掀起一阵收视狂潮,同样是问鼎大满贯的决赛,她总是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关注,足见其在国人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度。

如果用费德勒说过的一句话来诠释李娜的贡献,那就是“如果当我离开的时候,网球能变得和我来时的不一样,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娜绝对是一个传奇,只是这个传奇开始得太晚,结束得太早。九个WTA冠军,其中就有两座大满贯,职业生涯最高排名得到过世界第二,福布斯排行榜上位列女运动员榜眼,这是李娜运动生涯取得的成就。如此将其运动生涯平铺直叙或许对当事人有些不公平,但可惜我毕竟不是资深网球迷,无法一一细数李娜的来时路和经典瞬间。

这位史上最成功的亚洲网球运动员,其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国民标杆,一路走来,她的身上被强加了太多的负重:媒体的过分解读,商家的过分消费,球迷的过分要求……在这样一块网球尚未完全职业化的土地上,一个人的突围真的太过辛苦,快人快语的娜姐,经常陷入舆论的漩涡里,她的只言片语被好事者一次次炮制成新闻快餐。

李娜,中国体坛非主流的符号,在与体制的短暂蜜月期之后,她发现制度的束缚已经成了桎梏,不能将她从量变引向质变,于是选择了去炮轰“体制”这堵高墙,换来的是2009年的单飞。

虽然舆论施压:省队启蒙了你,国家培养了你,球迷支持了你,你要回报他们。甚至有好事者批评她忘恩负义。可君不见,正是她一次次在欧美选手面前创造了历史;促成武汉网球公开赛和WTA联姻;为球迷带来惊喜。

曾经有一场比赛,吉米·康纳斯对阵阿加西,当36岁的康纳斯在比赛中准备发球时,有个球迷对他大声喊道:你是一个传奇,而阿加西只是一个朋克。言语里的奚落引得全场大笑,但阿加西什么都没说,他只是赢下了这场比赛。十多年后,阿加西退役,以一个传奇的方式。

面对外界的嘈杂,李娜也采取了同阿加西相似的态度。于是情况不佳的外部环境,反而成为李娜成长的动力。李娜拼命训练,在运动生涯的暮年改进动作;当喷子们在想着用什么样的措辞进行攻击时,李娜巧妙地用幽默化解了一个个刁难。于是,我们慢慢感受到了媒体态度的转弯,曾经横亘在李娜和媒体间的高墙正在悄然坍塌。

我们折服于李娜这样的努力,这样的智慧。于是,经历了体制的哺育和桎梏,个体的奋斗,家庭的变故,情感的起伏之后,李娜成长为一个全方位的、充满正能量的偶像,在一个因高速发展而略有畸形的时代,让人愈显稀罕。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被捧杀的体育明星,我们看到了太多用“棉花糖”材料写硬货的文学明星,我们看到了太多在会场上被带走的政治明星,我们看到了太多靠“脑残粉”顶起的娱乐明星,我们才如此珍视李娜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对于李娜的解读,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理解。但要我说,她的选择,她的勇气,她的努力,她的隐忍,还有她的孤独,是我们在认识这样一位运动员时所绕不过去的。

人生很多时候需要娜姐所说的“独自上场”。

经历了角色的对换,似乎我们也越来越明白,遭遇挫折之时,最应该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别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时候能够听到一句“加油”自然是幸福的,但人的确不应该生活在“加油”中,而是应该用行动证明,谢谢你的关心,不过下一次不用麻烦你来安慰我了,因为我已更加强大。这就是认真的态度,就算是认死理又怎样,生活本就该倔强,生活本不该那么热闹。

当李娜离开赛场时,我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只有经历过感动,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