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启迪未来——校史馆建设工作追忆

  • 管载麟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768

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赴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会议室,同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和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临别时,一群研究生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站在国科大校史馆门前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情况。他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勇于探索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2006年9月12日,作为全面、立体、生动展现中科院研究生教育风貌的形象窗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校史馆正式对外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亲自题写馆名,时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资深外语教授李佩共同为校史馆揭牌。

今天,我们简要追忆校史馆建设工作,以把握精神命脉,传承历史传统。以史为鉴,启迪未来。

经纬结合,脉络清晰

校史馆从2004年10月开始筹建,总体思路就定位于展现全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主要历程。因此从整体设计、阶段划分、资料征集、内容陈列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全科学院共享共治共有的大研究生院。

走进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八个大字,这是建校20周年之际,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题词。还有1993年教师节,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临我校视察的照片。在同一版面的右下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题写的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

按照编年史和专题编撰相结合的陈列体制,校史馆顺时展出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在初创探索、恢复发展和创新跨越等三个阶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在初创探索阶段(1951年—1976年),可以看到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艰难的探索壮举。在展柜里,一张张发黄的发文稿纸、亲笔信笺;一份份保存完好的会议纪要、规章制度;一幅幅清晰可见的毕业合影、学位证书……见证着当年创业的艰辛,记述着那个时代的卓越。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的《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1955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次有关高级科学人员培养条例的创立……

在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2000年),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研究生院,我院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河。在这里,可以看到此间我院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专业教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概貌。成立研究生院的国务院批文、院领导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的来往信函、首届毕业生白春礼等人的学位证书……改革开放的八十、九十年代同时是锐意创新的年代,而这些老照片、档案资料、教案教材,成为当年的见证。

创新跨越阶段(2001年—2006年)是校史馆的第三部分。经过长期不懈探索,面向新的世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步入创新跨越阶段。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坚持“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由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分处全国各地的5个教育基地和100余个培养单位(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共同组成网络式的教育体系。这部分主要用示意图、曲线图、表格、照片等多种形式,展现了200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以来的快速发展变化。

八方鼎力,赤诚奉献

校史馆建设是塑造学校知名品牌的一个切入点。要使学校成为一个综合性研究型高等院校,必须把它的历史找到,把它的根找到,把它传承的精神纽带找到。尤其是我们学校比其他大学的起点高,学生主体是研究生,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和对社会应作的贡献应该更大一些。因此,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发展史是学校未来持续发展、创造更大辉煌的基础性工程。

在校史馆近两年的筹建过程中,许多热心的离退休老领导、老教授、老职工、老校友都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出谋划策,主动慷慨捐赠文物史料,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科学院五六十年代早期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罗伟、任知恕、马先一、徐芳玉等多次捐赠非常珍贵的史料原件、照片实物等;力学所俞鸿儒院士是科学院五十年代第一批入学的研究生,他无私地捐献了由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签发的毕业证书。这说明了从早期开始科学院领导对研究生的教育就非常重视。

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科学院人教局局长余翔林教授提出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划分的精辟论断和建设校史馆整体工作思路;地学院首届毕业生潘云唐教授,主动把老照片、毕业证、学位证原件甚至是过去发表的论文、著作都捐献出来;原学生处负责人、退休老干部孙景才捐献大量珍贵的当时学生注册卡片;我国首批培养的博士生、高能所研究员马中骐亲自把自己的学位证书原始扫描件送到校史征集办公室;我校首届毕业生、国家地震局王若柏研究员捐献他当时上研究生的报到证和借书证等等。

很多培养单位像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把他们研究员的著作寄过来,还有遥感地面站、动物所等捐来各自重要的证书、奖杯和珍贵照片。华大基因组给校史馆送来了一幅珍贵图片:2006年10月2日,该所汪建、周珺、阿叁(研究生)等三人成功登顶海拔为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校名标志第一次如此接近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

现在的校史馆是整个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简史,其中极少部分涉及到科大。特别指出的两件事是:一是科学院办公厅档案室的鼎力支持,极大地丰富了第一阶段的内容。二是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对校史工作的亲切关怀,校史馆的馆名就是由他亲自题写的。我们在2006年5月9日打报告请路甬祥院长题名。一个星期后,手迹就送来了。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为校史馆题名,这也体现了他对我们校史工作乃至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厚爱。

传统教育,催人奋进

国科大校史馆自2006年9月12日举行揭牌仪式以来,便吸引了大量师生员工和社会友好人士前来参观。开馆初期每天有100余名师生参观校史馆,有时达到200余人。现在组织参观校史馆已经成为每年新生入学后必备的教育内容。

在校史馆的留言本上,许多观众留下了参观后的心情感悟。生命学院刘建英同学这样写道,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历史,心里非常激动。同时馆里各位科学家的真迹让我深受教育,我希望校史馆越办越好!”秦建贞同学写道,“参观了校史馆,让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名家大家,也了解到了国科大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创造的辉煌,使我有了很大的动力。我将来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科院研究生。”史志文同学写道,“在这里深刻地理解了中科院的历史,我为她的辉煌感到骄傲。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将书写更加壮丽的华美篇章。”地学院邸苏闯同学写道,“由此了解中科院国科大历史,能够在此学习成长,我感到万分荣幸,希望她的将来更加美丽。”人文学院2006级的研究生们认为,过去的历史,要我们去了解,校史馆为我们打开了这扇窗,而将来的历史,需要我们去创造,让我们一起为校史馆更加丰富多彩而努力。

显然,校史馆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只有明白校史,了解校史,才能真正地把握学校的精神命脉,才能真正传承我校的优良历史和光荣传统,直至发扬光大。校史馆是我们美丽校园人文景观的最大亮点,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价值核心。同时,遍布海内外的广大校友、遍布全国各地的培养单位也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进步,校史馆的建立无疑提供了一个了解母校以及交流的平台。面向未来,它将会成为校友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总之,不断丰富完善、共建共享共有的国科大校史馆维系着全体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莘莘学子的历史寄托、文化纽带、精神家园和未来蓝图。

(作者系国科大校史馆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