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9月,他们题名于“大学”这本书的扉页。未干的墨痕满载对未来的畅想,遒劲的笔锋昭示着少年的雄心。他们曾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之中脱颖而出,怀着对科学的景仰与热忱来到国科大。那么入学一个月,面对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大转型,他们是否招架得住?近日,本刊策划了专题《大学生活初体验》,并随机采访了部分大一新生。
2014年8月底,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次面向全国十个省市招收的三百余名本科生踏入校园。入学一个月,面对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大转型,他们是否招架得住?近日,国科大记者团随机采访了若干名大一新生,围绕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认可程度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同学们总体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持乐观态度,但他们也提出了若干难以适应的问题。为此,记者就这些问题向心理老师进行了咨询。
生活篇之一:
吃是首要问题
谈到对大学生活是否产生过不适感,记者发现,大多数同学在“吃”这一方面最难适应。这点不难理解,中国作为一个餐饮文化大国,八大菜系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虽说北京菜兼容并蓄八方风味,却也在文化融合当中削减了各地菜品的特色。“第一次来到学校里的清真餐厅,点了一碗刀削面,感觉饮食方面和家乡差别很大,让我觉得可能以后吃饭问题很难解决好。”来自云南的李冉如是说。而川湘一带的同学则反映这里的辣椒不够辣,让习惯以辣椒作为调味品的他们不大适应。
为此,记者采访了给本科生上心理健康要素这门课的刘蓉晖老师,她就这一问题给出的建议是“从自己喜欢吃的饭开始吃,保证饮食上不要和以前离得太远。”大学生活第一月,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对家乡的饮食文化还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逐渐适应北京菜肴,早日找到最爱的北京味道。
生活篇之二:
难以抹去的乡愁
国庆七天假期,对于家远的同学来说实在紧迫。“如果回去的话总共只放那么几天假,会在回去的路途中消耗大半。”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多数云南、浙江的同学打算在学校度过十一假期。问及假期如何安排,他们分享了与朋友聚会、拜访居住于北京的亲戚长辈、游览名胜古迹等安排,当然,也有同学准备在图书馆、自习室中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度过长假。
对于如何缓解思乡之情,刘蓉晖老师建议,首先要跟家里人多联系,多参加社会活动、社团活动,与同学、老乡保持联系。此外,尤其是老师的帮助特别重要,难解相思之情时,一定要与人交流。丰富的课余生活与深厚的社会支持是离家在外的学子的心理慰藉,不要把自己看成外乡人,融入生活,为自己的心灵找栖息之地。
学习篇之一:
大学VS中学
在被问及大学生活比起中学生活有何改变时,被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自由”一词。如来自云南的彭瑞月同学,她评价大学生活:“更加自由一点吧,你要自己去规划你的生活。各种社团活动、讲座,你要自己去规划。自己去想以后要变成什么样的人,以此来规划你的学习和生活。”
的确,大学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极高,这对于学生人格独立性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这一点,学姐沈璐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秘诀就是刻苦学习。她在初入大学时度过了两三个月的适应期,之后一年都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沈璐瑶建议大一新生一定要在这一年刻苦学习,打好基础。“在图书馆学习肯定比在宿舍效率高,我开始觉得学会就可以了,后来发现要多学几遍才能考高分。我最疯狂的一段时间,早上八点就去图书馆,待到晚上十点才回去。”
如今,自主学习已成为素质教育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国科大招收的学子皆是各地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无论自觉性还是适应能力都排在同龄人前列,相信他们能快速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生活,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华丽蜕变。
学习篇之二:
现实vs预想
“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活与当初你预想的大学生活一样吗?”多数同学表示现实中的大学比预想中的充实很多。“曾经听大家说大学生活很轻松,来了才发现并没有那么轻松,觉得还挺累的。也许是国科大的性质吧。感觉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每天都很充实。”这是杨丽秋对大学生活的评价。在回答“用一个词概括大学生活”时,王磊给出的答案也是“充实”。“选课比较多,就算是没有课也在上自习,或是在图书馆里,下课多看些书才能掌握更多知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着“既要打牢基础,也尊重兴趣天赋”的原则,为本科生开设了线性代数、微积分、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科学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军事理论、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共十门必修课程和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谈起大学学习和生活,来自七班的王博艺同学用“累,并快乐着”概括了课业与社交并重的大学生活。
心理篇之一:
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来自较偏远地区的同学普遍比来自发达地区的同学反映出更多的不适。对此,刘蓉晖老师是这么认为的:“首先我觉得北京的孩子适应快,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家就在北京,心理上的距离没有那么远。其他大城市也差不多,‘这种生活模式,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我见过’。其他的同学可能不那么熟悉,可能就会不那么适应。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快慢的问题。”
家乡的开放程度与各地同学的适应速度是有一定关联,但这种差异会在几个月适应期中逐渐缩减。刘蓉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不要一开始就拿高标准要求自己,“肯定是要给自己一点时间空间,比如走班上课我允许我走错教室,我允许我自己忘了教室在哪,我允许我自己犯几次错误,这是适应的一个方法。”
心理篇之二:
真正的进步在于超越自己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在中学阶段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来到大学后,身边都是非常优秀的同龄人,这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小的压力。刘蓉晖老师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和别人比”。
“要跟自己比,他学霸就学霸好了,他多才多艺就多才多艺好了,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来自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她进一步给出解释:“因为每个人的基础、机缘都不一样,每个人拥有的资源空间和进步方向也不一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缓解由人际比较带来的压力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学会不和别人比,路是自己走的,而真正的进步来源于超越自己。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摄影 耿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