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首,校长@学生

  • 李晨阳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90

又是年终岁首时,在沉沉夜色、萧萧寒风下的国科大,有一方天地却洋溢着热闹与温馨,那就是玉泉路校区礼堂。

 

2014年12月15日晚,一场题为“心系国科大,共筑科学梦”的沟通交流会在这里拉开了帷幕。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副校长席南华院士、郭正堂院士莅临玉泉礼堂,和到场的数百名本科生、研究生闲话家常。校长为学生面对面传道,学生向校长零距离发问,这是国科大自2014年以来,一种新兴的、颇受欢迎的师生互动模式。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国科大涌现出很多新风景,呈现出很多新气象。面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国科大也好整以暇,准备着迎接更重大、更卓著的变化。这次国科大校长和学生们近距离的互动,又会碰撞出怎样的心灵火花呢?

 

改变·适应:新阶段,新使命

 

交流会一开场,丁仲礼便开宗明义地讲:“我今天来,要对本科生说句话,再对研究生说几句话。而总的主题便是——如何适应在国科大的学习。”

 

对不少本科生而言,他们刚刚走出家乡,远离父母,踏入一所陌生而又稍显神秘的大学。面对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每个人的心头都萦绕着几分好奇,几分雀跃,些许迷惘,些许困惑。因而,丁仲礼强调的“适应”二字,正是他们这一人生阶段的题中之义。

 

对这些18岁上下的半大孩子,丁仲礼寄托了无尽的期待。“在人生的新起点上,你们要有更开阔的眼光,和更高远的志向。”丁仲礼指出,“在你们之前的人生里,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好好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你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要求自己,去完成新的使命。”

 

厚望之外,更有深情。丁仲礼慈爱地嘱托:“我希望你们都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照顾好同学。希望大家能培养出兄弟姐妹的情谊。日后你们就会明白,大学时代的友情,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新的学习阶段,难免会有一些挫折和烦恼,你们要适应它、克服它,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感到伤心。”

 

此外,丁仲礼还着重向本科生解释了国科大特有的三阶段教育,并阐述了与此相应的全新学习方法。丁仲礼反复申明,尽管他希望把学生们培养为未来的科学家,但他并不主张本科生在当前的第一阶段过多介入科学研究,而是希望他们能广泛阅读人文经典,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对于研究生,丁仲礼则认为,他们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便是“适应如何做研究”。为此,丁仲礼从选择课题、紧跟前沿、培养逻辑思维和学科历史感等方面进行了指点。其中不乏实用的技巧、宝贵的经验和引人深思之处。

 

关于如何选题,丁仲礼说:“对于研究生来说,选择一个好题目非常关键。什么叫好题目呢?蕴含创新机会的就是好题目,能着眼于未来的就是好题目。同学们对课题要挑剔,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别以为这很容易,这可是考验你们功底、学问和智慧的!”很多同学表示,正是这段话,让他们感触极深。

 

最后,丁仲礼再度强调,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任务不同。本科生要致力于全面发展自己,而研究生一定要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之中,尽早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回顾·展望:有成果,有挑战

 

2014年4月,国科大成立了新的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丁仲礼就任校长以来,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国科大管理理念。回顾过去8个月的工作,丁仲礼欣慰地表示:“成效是有的。”他说,经过中科院党组、国科大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共同努力,很多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国科大校园的建设、研究生课程的调整、科教融合平台的搭建、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构建……种种工作都有了可喜的进展。“当然,做事情很难十全十美。”丁仲礼补充道,“遗憾总归会有一点的,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会继续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努力、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国科大人怀抱共同的价值观,一切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展望2015年,丁仲礼称这将是非常关键的一年。“第一,我们雁栖湖校区的东校区将投入使用;第二,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科教融合的平台,下一步便要检验它能否很顺畅地运行;第三,我们的研究生未来会在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习,这其中必然会有很多亟待克服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将是我们2015年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我们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认同我们的育才理念”。

 

丁仲礼表示:“我相信,在2015年,我们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扎实的进步!”

 

交流·互动:亦良师,亦益友

 

本次交流会采取了学生现场提问和微信上墙两种互动模式。不管是借助麦克风大声说出自己的问题,还是用微信表达自己的好奇,两个平台,一样热烈;两种方式,一样精彩。

 

一些同学希望从校长们这里得到一点成长的启迪,或成功的启示。对此,丁仲礼坦诚地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承认自己运气比较好,我有一个好的家庭,遇到了好的老师,还有一副好身体。但是有些方面还是要靠个人努力。比如,我在大学时每天坚持长跑,直到现在,我游泳1500米也只需要42分钟,坚持锻炼身体让我受益匪浅。所以,同学们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做事情,必须脚踏实地,下得了功夫,吃得了苦,这是非常关键的。”

 

席南华副校长则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我什么书都看,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中外名著……来者不拒。从《战争与和平》一直看到《百年孤独》,从《诗经》一直看到《唐诗宋词》。”读过这么多书后,席南华自己的体会是:“我觉得那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都非常了不起。因此,我就养成了一种谦卑的心态,并且觉得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事情,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针对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席南华向大家传授了“先读厚,再读薄”的方法:“读厚的过程是说,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自己的体会,逐步加深对书本的理解,直到你可以写出很多的笔记和心得;读薄呢,就是你经过思考,发现书中核心的内容,从而能够抓住这本书的本质。”

 

还有学生提问,做科研应当更追求前沿尖端,还是更注重实用价值?丁仲礼回答:“我更强调你们自己的兴趣。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就要明确自己究竟兴趣何在。不管你喜欢做前沿研究还是实用性研究,都很好,国科大都会为你们创造这样的条件。”

 

另一位同学问丁仲礼:“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工作就意味着枯燥无聊。那么您做学术是为了什么?又能否从中得到乐趣呢?”丁仲礼笑答:“学术研究是非常有趣的,因为你是在探索未知的东西,创造全新的知识,解决别人没解决过的问题,这必然包含着很大的乐趣。当你们真正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时候,我想你们都能体会到这份快乐。身在中科院,你会看到,有那么多做科研的同志非常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倘若没有兴趣,枯燥无聊,他们会那么投入地做研究吗?”

 

一位同学表示,自己对数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想要挑战最难等级的数学课程,同时却又担心高难度的课程会让自己的成绩显得不那么“漂亮”。对此,席南华说:“学生的成绩只能体现一部分的能力,成绩体现不了的部分,我们会用‘推荐信’去补充。在为学生撰写的推荐信中,我们会把他的数学水平,以及各方面的能力说得很清楚,让高难度的课程体现出真正的含金量。我们做这些,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放下种种顾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时间匆匆而过,交流会很快便接近尾声,热烈的气氛却让身在其中的同学们深感意犹未尽。就像主持人所说:“今天的活动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交流是心与心碰撞的艺术,沟通的道路一旦开启,便不会再关闭,只会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开放。正是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让大学的梦飞得更高。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