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记“国科一期”首学期的收获与改变

  • 王温博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154

编者按

 

2014年,国科大首招本科生。如今“国科一期”走进大学校园已近一学期,在从中学走向大学、从束缚走向自主、从懵懂走向成熟的人生转折点上,他们正经历着成长,经历着巨大的变化。2014,这个必将在他们人生中作为重要里程碑的年份,记录着他们怎样的成长蜕变?

 

从烈日和暴雨下青春迷彩的深绿,到秋风乍起时银杏落叶的金黄,再到寒冰不化的冬日。时间匆匆,国科大首招本科生(简称“国科一期”)迈入大学校门已将近一个学期。一下子脱离了父母的庇佑与约束,拥有了极大程度的自由,个性迥异的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开始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国科一期”中的一员!在国科大这所年轻的大学里,在中科院这座学术的圣殿中,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折又有那些特点?为此,记者采访了“国科一期”的部分学生,通过他们的经历与感想,从不同侧面了解“国科一期”首学期的收获与改变。

 

寇百川:学术“大牛”助我走近科学前沿

 

寇百川对科学研究一直很感兴趣,关注着专业学科方面的科研进展和杰出人才。国科大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学业导师制”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他借助这两方面的资源开始了从普通学生向科研人员的转变。

 

寇百川的导师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唐智勇研究员。未曾与导师谋面,寇百川就通过邮件联系导师,询问有关科研实践训练的事情。后来见面时,唐智勇研究员表示只要他准备充分,随时都可以开始科研实践。不过考虑到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寇百川表示自己还需要先通过国科大的公共基础课,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后来,导师还是建议他先来参加每周六的组会(group seminar)来感受科研氛围,同时鼓励他多参加像“信息达人社”这样与科研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活动和课程。

 

对寇百川来说,导师制意味着每周都可以去听组会。组会采用全英文交流,前半个小时组内成员交换传阅近期文献。此后的几个小时就由课题组的博士生、硕士生来做报告并互相提问。

 

寇百川在听组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取得了很大进步:“我一开始听报告比较困难,需要记中文笔记才能理解,多听了几次就比较熟悉了,毕竟积累了一些专业方面的英文词汇,还有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研究方向等。现在已经可以用英文笔记记下报告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了,他们传阅文献的标题和abstract也可以大致看明白,但是正文阅读还是非常困难。”他还介绍说,听组会让他更近距离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科技前沿方向,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寇百川发现导师的课题组成员水平都比较高,平时实验工作很忙,相关领域的竞争也很激烈。“每次组会他们都会交流一些别的课题组的进展,比如某位研究员的最新实验中用到了什么新的思路或者是技术等。”

 

寇百川基本上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平时主要通过邮件联系。导师一般会亲自回复他发去的邮件;而对于学业方面具体的疑问,比如如何选课,就会请课题组里的博士生来解答,他们更了解实际情况,可以给出更具体的建议。

 

谈到平时的大学生活,寇百川表示和他预想的基本一致。他在学习方法上的最大转变是重视自学和拓展。“在大学需要自己主动学习,老师上课时不曾详述,鼓励自学知识。比如大学英语,老师会上传很多课上未曾涉及的参考资料供我们阅读;计算机科学导论课上所讲授的知识有限,但日常作业却涵盖了许多前沿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还有冯琦老师的线性代数课,他每周都会上传课堂补充阅读材料,以助我们拓展更深的知识”。

 

冯琦老师也是寇百川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冯老师是搞数理逻辑的,虽然讲的是线性代数课,但是偶尔会插进来离散数学、集合论相关的知识。他不仅学术研究水平高,讲课也很生动,讲义也准备得很充分”。除了主课,寇百川认为,国科大专门为本科生准备的科学前沿讲座也很不错,但是给各学院的研究生准备的学科前沿讲座对他来说更具吸引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前不久材料学科前沿讲座中,裘晓辉研究员讲的扫描探针技术。我高中时看过他的研究小组用原子力显微镜‘看见氢键’的报道,而这次是他亲自来做讲座,讲的更系统、更专业”。为了充分享用国科大无与伦比的师资优势,自然要完成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从原来跟书本念,变成跟人念。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科大正是科学大师云集之处!而且授课的老师也几乎都是正在科研一线奋战的杰出人才。在人生最宝贵的18岁就能获得科研一线的学术“大牛”的指点,比同龄人更早地走近科学的前沿,对于怀揣科学梦想的“国科一期”而言是何其幸运!这是一个难得的高起点,他们将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迈出从学生向科研人员转变的第一步。

 

毛盛开:上台可讲周邦彦俯首能解数学谜

 

2014年11月8日晚7点,流景文学社第一次讲座“从词家之冠周邦彦谈起”在玉泉路204教室正式开讲。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文学讲座的主讲人竟是国科大数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毛盛开。

 

同学们称毛盛开为“毛神”,可见他能力出众、博闻强记。事实也正是如此。高中时,他是数学竞赛选手;到了大学,他又能登台主讲古典文学。在同学眼中,他不仅在数学上学有所长,而且博览群书,拥有一般理科学生所不具备的人文素养。

 

毛盛开对数学和人文的兴趣都始于高中。

 

“其实我以前不知道数学是什么,很庆幸高一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数学的美学,让我觉得数学很有意思,从那时才入了‘坑’。”他风趣地把“入门”说成“入坑”,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入门,但对数学有种像是陷入坑中的兴趣,让他无法自拔。正如他所说的:“数学的魅力在于专注。心无旁骛的状态令人沉醉。”从高中到大学,数学从他的竞赛学科变成他的专业学科,老师的档次也完全不一样了。“高中的老师教的是数学本身的思维方法和形式美感,而像席南华和张寿武这样的大师则是在教我如何做一名职业数学家”。如今,毛盛开也已将数学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他做数学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说,经数学家的点拨,让他对很多事情看开了。以后一辈子都要学习数学,不急在这一时。对于那些在他能力之外、需要新工具的题,以前他会很着急地去查阅资料自学,但现在则会把它记下来,等到以后深入学习了所需掌握的内容,再回过头来看。高中时他思考竞赛难题,时间转眼就到凌晨三四点,而他现在则保持每天学习到凌晨一点,保持规律作息。他对名利也不再挂怀:“以前总想着和同伴争个高低,现在如果把数学作职业来看,什么成绩、荣誉就根本不重要了。以前觉得数学很好玩,现在还觉得数学很好玩,但如果我因为太在意名利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那么我之前所做的一切就白费了。”

 

在国科大,毛盛开对两位老师印象深刻:“席南华老师会讲一些课程要求以外的东西,虽然当时听不懂,但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东西,以后就有机会融汇贯通。”而张寿武教授与他的交流主要是在前沿讲座结束后的几分钟。原来上高中的时候,经常有同学甚至老师来问他题目。这些题目有的很难,自己虽然不想做,但又放不下面子。而张寿武教授告诉他重要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不感兴趣的就交给别人去做。其实数学家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比如一些定理,不必去了解详细的证明,自己只需要知道这是对的,然后会用就行了”。

 

数学是毛盛开的专业,而人文则是他的嗜好。很多同学了解到毛盛开都是通过那场“从词家之冠周邦彦谈起”的讲座。其实他的兴趣不仅在于古典文学。他高中时读了很多书,文史哲无所不包。至今他还保持着读书、做札记的习惯。与高中不同的是,很“宅”的他原来甚至会被同学误会“不喜欢女的,只喜欢罗素”,而到了大学他有了全面展示自己的舞台。

 

他开讲座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古典文学,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后来他发现很多同学不是不喜欢古典诗词,而是不了解。“其实诗词的风格很多样,审美层次也有很多。我只是想普及一下,告诉他们其实课本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那里承载着数千年来人的灵魂与情感。不是任何人能一句话否定掉的”。

 

谈及与国科大的渊源,他回忆高中各学科的竞赛选手中,都有非常热爱科学的人,“当时我们的想法非常一致,就是未来以此为业,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当他得知国科大今年首招本科生的消息时,那一夜他未曾入眠:“有这么一个学校符合你的胃口,怎么可能不激动!”

 

迈入国科大,“上台可讲周邦彦,俯首能解数学谜”的毛盛开开始成长为一个更全面的人,也开始了从中学奥数选手到职业数学家的转变。

 

陈草:平凡小草绽放七彩鲜花

 

陈草,漂亮可爱、多才多艺,她的笑容天真烂漫,身边总洋溢着轻松欢乐的气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本应被奉为掌上明珠的美丽姑娘却从小寄宿在校。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她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全托,长年的寄宿生活让她在生活上独立自主,而她的性格则是开朗活泼,乐观随和。到了大学,善良懂事的陈草也经常跟父母联系,通过视频向他们讲述大学生活的各种趣事。开明的父母也让她从小自由选择兴趣爱好,全面发展。她学习钢琴、绘画等才艺,都是本着自己的意愿。

 

高一时,陈草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后来辞掉职务专心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参加了数学、物理、生物三门竞赛。对于她的专业——生物科学,陈草则情有独钟,觉得它“很神秘”,“有意思”。

 

进入大学,少了限制,拥有了更大的舞台可以展示自我,陈草也抓住机会进行各种尝试。比如做主持人,她未曾受过专门训练,上一次主持的经历甚至要追溯到小学时代。军训时她“临危受命”,出色地完成了中秋晚会的主持任务。此后的迎新晚会上,她不仅成功担纲主持,还表演了精彩的歌舞节目。

 

在社团活动方面,她颇有新意地创办了社团“女生俱乐部”,组织策划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单身夜”晚会。其中的化妆组还承担了许多重大文艺演出中的化妆任务。此次国科大“一二·九”合唱比赛中,最终夺冠的本科部合唱团就是由化妆组负责妆扮的。从活动的细节当中,处处可以感受到陈草出众的组织领导才能和对集体事务的热心。

 

赛前,她组织起化妆组的同学,组成一条高效的“化妆流水线”。陈草也是合唱团的成员,除了唱歌,还要表演一段舞蹈。虽有别的任务在身,但她给同学化妆时却非常专注,好像忘了自己。时而停手端详,时而露出可爱的微笑,与同学说笑两句,将比赛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完成了给大家的化妆任务,她又赶紧准备自己的妆容,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然而,辛苦与繁忙却未曾改变她脸上的笑容。即使赛前每天排练到晚上11点,别人休息时她还要练习舞蹈动作,她也不曾抱怨,还经常在排练间隙给大家当开心果。

 

课外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大量时间。高中时,陈草善于总结、思考,来不及做大量的习题,就总结题型。得当的方法和聪慧的头脑让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到了大学,时间更紧,作业压力很大。一方面,国科大的特色教学体系中,平时作业也是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唯基础厚实者方能远行”,而作业正是打基础的重要一步。

 

关于大学学习的体会,她强调了习题课的重要性。“习题课会介绍课程的重点,还会通过更多例题的讲解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大学课程信息量和难度大增,学会抓重点、注重通过例题理解大量陌生的基本概念,这两点正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

 

当记者问到大量的社团工作占用如此多的时间,她是否想过放弃时,她笑着答道:“如果我不做这些工作,还是会有大把的时间浪费,还不如多做一点工作,让我觉得自己过得挺有意义。”她还用动漫词语开玩笑:“平常大家都比较‘三次元’(三维的现实世界),但还是需要有时候‘二次元’(平面二维世界的动漫作品,和当中的幻想世界)一点。”

 

浪漫、幻想,不必过多考虑现实的问题,而去自由追逐梦想和生命的绽放,这正是大学生的特权。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陈草是一个有梦想的姑娘,在她的心中名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去尝试未曾尝试的新事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陈草,一个极其平凡的名字,就像在风中摇曳的小草,虽然弱小,但却充满坚韧顽强、乐观向上的生命力。从课堂到舞台,陈草都绽放出缤纷的色彩,开出令人赞叹的青春之花!

 

申姣:小女子与大班长

 

在自主选课、走班制的大学生活中,班级里的同学见面机会不多,开学几个月后,可能还不能把班里同学认全。但班级里有一个人一定是大家都无比熟悉的,那就是“日理万机”、“事必躬亲”的班长。

 

申姣是1408班的班长,也是12个班级中仅有的两个女班长之一。身材娇小可爱的她却被班里的同学称作“大班长”。还记得军训每次集合时,总能早早地听到一声响亮而甜美的汇报:“八班到齐!”从此,申姣的形象就这样留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虽然军训已经结束很久了,仍然时不时会有同学拿这句话跟她开玩笑。

 

申姣管理班级的能力出众,这与她中学时长期担任班长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但即使有经验,在大学中担任班长仍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虽然在高中当班长也很辛苦,但和大学比起来,简直让人感觉好像高中班长什么都不用管,而大学班长什么都要管。”她略带夸张的话却实实在在地点明了高中与大学班长工作的巨大差异。高中的时候大家都在同一个教室里,通知消息、组织活动还比较容易,另外,还有老师对同学们的监督、督促。而到了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课程各不相同,很少有机会集中在一起。无论大事小情,几乎都要靠班长来操心张罗。

 

申姣是一名用心负责的好班长。虽然她平时擅长“耍宝”、“卖萌”,戴上蝴蝶结、扮个鬼脸、说说笑笑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但一旦有学校布置的任务,申姣总会担起重任,颇有大丈夫的责任心与魄力。比如组织文艺演出,为准备班里的节目,申姣除了发动有才艺的同学献计献策,还会去承担大家不愿承担的最困难的角色。而她日常通知消息、处理事情、组织活动时则细致全面,又体现出女生特有的细心。比如最近为了通知火车票集体预定相关事宜,申姣就专门在电脑上打好整整一页的通知,分条详细、标注清楚,对于一些容易出现疑问的地方,还专门举了例子进行解释。字里行间处处细致用心。她说,买票回家是同学们的大事,一定要把各种情况都交代清楚。到了开始预订的日子,申姣还专门再次提醒大家。

 

除了需要操心的事情多如牛毛,班长们还要应对另一个方面的挑战——人际环境的陌生。“到了大学,以前所有爱你的、关心你的人一下子都不在身边了,就像把一个人从地球丢到了火星,要完全重新开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可以理解,像申姣这样优秀的班干部,品学兼优、受人欢迎的同学,在以前的日子里肯定为班级付出了很多,树立了威信,拥有很多好朋友,老师、父母也必定很爱她。来到大学,她失去的情感支持也会比其他普通同学更多。这也让人回想起军营中的中秋之夜,当大家都开心地沉浸在精彩节目之中,为了班级的节目几天没好好吃饭的申姣,却因想家而默默流泪。其实,在她的内心也有脆弱的时候。

 

而在学习上,班长们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同学更大。国科大党委书记邓勇在与班干部们开座谈会时曾说:“要当好一名班干部,首先要是一个好学生。”申姣对这句话印象很深,也以此勉励自己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2014年12月5日,是申姣的19岁生日。同学们和班主任为她庆生,在“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送给她最诚挚的祝福。“以小女子之身,行大班长之义”的申姣既可爱又可敬,相信她经过大学班长职务的历练,在不久的未来,必将会成为知能兼隆的卓越人才。

 

尾声

 

2014,他们正在改变;大学时代,他们正在成长。即使因为身心正处于暴风雨般的巨变之中,“国科一期”的年轻人们仍然还可能遭遇迷茫、挣扎和苦闷,但他们的前行之路充满希望。贝克尔有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会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坏,而是变得更像我们自己。”仰望星空,心怀梦想,期待未来更大更好的改变;脚踏实地,不懈坚持,实现今日实实在在的成长。

 

采访手记

 

自由——自控——成长

 

每个人的青春都拥有各自迷人的色彩,每个人的改变都将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可惜篇幅有限,无法呈现“国科一期”同学们更多的成长细节。

 

曾经,我们的青春被定格在试卷上飞速移动的笔尖之下,完全以高考为目的的高中生活显得苍白而单调。来自高考大省山东的刘明童今天已是一名优秀的社团领袖,气质优雅,举止大方得体。谁能想到,仅仅几个月前,正在高三奋战的她还是个假小子,在学校严格的规定下留着很短的头发,甚至会被人误认为男生。到了大学,她笑称要“蓄发明志”,外在有了显著的变化。但她依旧保持着高中高效利用时间的好习惯,将时间划分成小块,增强计划性,将社团活动和学习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来到北京,天南海北的同学要适应这里的气候、饮食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云南的戴睿在饮食上比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刚来到北京的那几天,我几乎是处于一种‘绝食’的状态。北京的炸酱面,刚吃一口就不想吃了。现在情况好了很多,我觉得学校食堂的面要比外面面馆的更好”。

 

生活上的变化显而易见,更为深刻的变化却是我们的内心——那就是成长。

 

进入大学,同学们最普遍的感受是:各种活动大增,诱惑与机遇共存,对自控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而自主学习也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来自辽宁的张传奇同学半开玩笑地说:“中学的时候除了学习就是自习,唯一的娱乐就是躺在床上看会儿漫画书。但大学里各种活动却多得让人目不暇接。”

 

在走进大学的那一刻,我们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就已悄然来临。现在,我们将有权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我们这一生会路过很多迷人的风景,也会遇到很多激流险滩,但我们都会一一走过。曾经历过的迷茫与挣扎、进步与成功,都会成为记忆里的珍藏。所以请把每一个季节细细体味,因为那会成为我们以后的财富。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 /摄影徐月刘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