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月,满含不舍,告别了青涩的大学时代;九月,满怀憧憬,步入了金色的研究生生活。转眼,2014年即将过去,你的研一、研二收获了些什么?改变了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科大部分研究生,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不同的人生。
轻抚岁月的年轮,又历经了一载春华秋实。人们常常会感叹生活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让人总有些许无奈和不舍。然而生命只有多了一些新鲜的元素和不断变化的细节,才会变得充实和丰盈。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变化。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够得到发展,取得进步。那么,2014年,国科大的研究生们又经历了哪些变化,获得了怎样的收获?
邢丽丽 忙碌且充实
阳光开朗的邢丽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情,她酷爱舞蹈。谈到过去的2014年她有什么变化时,她说来到国科大之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虽更加忙碌却非常快乐。“课余爱好与科研并不冲突,只要有兴趣,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会做好。”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研一学生邢丽丽如是说。
谈起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变化,邢丽丽说:“进入国科大以后,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德讲堂、科学前沿讲座中她会经常近距离接触到院士和各个科学领域的佼佼者,这些都让她深刻感受到国科大给她带来的新气息和更高层次的追求。
谈到这一年的改变和收获,邢丽丽告诉记者,在大学期间,她就经常活跃于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中,而来到国科大之后更加忙碌了。如今在国科大的校园里,无论在学生会还是广播台,都能看到她匆忙的脚步,听到她悦耳的声音;在各种活动的台前幕后,也总能发现身为国科大礼仪队队长的她忙碌的身影。她也是班级文艺委员,默默地为班级筹备文艺晚会,积极带着全班同学参加国科大迎新演出。邢丽丽就像一颗不断散发光和热的小太阳,把活力传播给集体,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最大的变化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也更加矫捷。她说国科大这片科研的沃土给了她更丰富的知识养分,让她能更加快速地成长。
回眸2014,在国科大,邢丽丽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原本以为浓郁的科研气息会压抑了大家的兴趣,但是她却在国科大这个广阔的舞台,结识了不少多才多艺的朋友,并且和他们一起在科研和学习的舞台中共同起舞。
杨林丰 剑胆琴心
入夜以后,国科大玉泉路校区运动场上,经常会看见一群习武之人,矫健的身影,总会让人驻足——他们就是国科大化学学院研一学生杨林丰和志同道合的武友们。
杨林丰酷爱武术。谈及来到国科大以后的变化和收获的时候,杨林丰告诉记者,在国科大成立武术协会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情。维系武术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传承,进入国科大读硕士后,杨林丰成立武术协会的想法愈发地强烈。终于,在几番努力之后,他与本科部的武术爱好者一道,齐心协力地成立了国科大传魂武术协会。要想有所为,光有热爱和平台是不够的,还需系统科学的指导,所以杨林丰自发地义务担任大家的总教练。杨林丰从五步拳、一路拳、三路拳等最基本的拳法起步,悉心地指导队员,帮助队员更好地习武。功夫不负有心人,队员们渐入佳境,套路越来越娴熟,杨林丰很欣慰,传魂武术协会的发展不愁后继无人。
习武不仅是学习技击,更是内化武德的过程。杨林丰常提醒他的师弟师妹们:“人外有人,习武要放低姿态,比贤思齐,才可能突破自我。”在繁重的科研和学习任务下,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武术已经成为杨林丰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他会合理安排时间,每天留出一小时坚持武术训练。
杨林丰谈起习武与科研的关系时,他表示,科研和习武相辅相成,习武如潜入科研的大海,久了,要浮出水面透透气,这样可以在科研的海洋中更加精力旺盛地尽情遨游。
杨奉佑 思想更加深刻了
“2014年7月20日,环青海湖骑行是我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情。”国科大材料学院研一学生杨奉佑告诉记者。原来,为了纪念本科毕业,杨奉佑在青海湖进行了环湖骑行。短短4天时间,他连续骑行了400多公里。骑行的第三天和第四天都遇到大雨,他和朋友顶着狂风,在雨里推车前进。他说:“这次骑行过程是一次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在风雨里一起骑行的朋友相互鼓励,即便是对面飞速骑过的陌生人也会主动给个加油的手势,这些都让他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感到动力十足。
他还讲道:“每次从高坡上顺势而下,看到路旁的牦牛和美丽的景色,青海的天,蓝得醉人;青海的云,白得可心;青海的山,美得如画……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次骑行让他发生了许多改变,从中他懂得了趁着年轻应该多吃些苦,才能有所收获。
“在中学和大学,自己很少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在国科大我都弥补回来了。”杨奉佑微笑着说。回忆起科苑的新生活,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作为一个“足球盲”参加了足球比赛,期间还代表院队赢了一场比赛。谈及生活中最大的改变时,他表示国科大丰富的体育活动,充实了他的课余生活,让他更加有活力了。因为参加体育比赛,他也增长了不少自信心。
杨奉佑最后告诉记者,研一这一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静心读书。在这里他养成了看报的习惯,每周,他都会抽时间到玉泉路校区的图书馆看报纸,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万象等。他说他的思想比以前更加深刻了,这些都得益于这些读书看报的经历。
刘罗岚 平衡心态享受生活
刘罗岚是人文学院研二学生,2013级国科大记者团的副团长。走进刘罗岚的寝室,就能看见3盆小绿植和满架子的书。小小几平方米的空间,被她整理得温馨且井井有条。书桌前的墙上满是待办事项的便利贴,正中间还贴着由数张A4纸拼起的三国人物关系图。
刚落座,学姐就招呼我们喝茶,她说:“研二没有课,所以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培养一些个人爱好,像种植物啊、茶道啊,都是丰富生活的很好方式。”说罢,她翻出手机里翻拍的画说:“我最近还在朋友的画室学画画,也算是略有所成吧。”
刘罗岚谈到研一时由于集中教学课业较多,又承担了国科大记者团工作,很多个人想法没有时间实施。如今告别了记者团工作,虽有不舍,但是自己却非常享受这种重获掌控权的生活。“偶尔写篇文章、画幅画、看本书,我能感受到自己一点点地充实起来”。
不同于理工科专业,人文学院大部分学生研二、研三并不需要进实验室,大家往往是自己抱着电脑坐在图书馆里研究文献。没有老师的管束,就需要学生更高的自控力。对此,刘罗岚建议:“在研二阶段我们需要调整心态,不能指望别人逼我们学习,知识和能力都应该依靠自主的汲取和自发的培养。我们应该主动寻求问题、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徐敏政 攥紧时间把握机遇
临近毕业,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生徐敏政正在紧张忙碌地准备着毕业论文。谈及即将告别的研究生生活,他表示收获良多:“中科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研究生3年不仅是一个给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过程,同时也是收获良师益友的最佳时机。”
徐敏政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就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他谈到自己的科研经验:“大家都在谈论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科研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能从微小处突破,我们就成功了。”除课题研究外,徐敏政也非常热爱运动,爬山、骑行都是强项,最远曾骑行至天津。他认为学习不应成为研究生生活的全部,大家应该努力做一个有用并且有思想的人。
当被问及研究生二、三年级和一年级之间的不同时,他总结道:“与研一最大的区别就是每天的重心从上课变成科研,对大家自主安排时间能力的要求更高。老师不会安排固定的时间表,所有的时间规划都要靠我们自己。我总是觉得想做的事情太多,时间不够用,这一点非常可惜。北京是一个充满机遇之地,机会很多,但是能不能抓住还要靠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路,大家应该利用研一的时间好好思考,然后在研二、研三时一步步地实现它,这才是这个阶段所需要的转变。”
胡平 掌握T型知识结构
胡平是国科大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多媒体与机器视觉实验室研二学生,也是唐立新奖学金获得者北京分部的管理人之一。走进他所在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办公室布局,一米见方的工位摆成了两排,门口处放着一个大书橱,里面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简约规整,这便是他研二早出晚归工作的地方。据胡平说,他每天8点半开始上班,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才回宿舍,老师没有硬性要求,不过回宿舍也没多少事,不如多花点时间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他不仅现在对自己要求严格,研一时也很积极主动,在上课之余,加入了老师的课题组,“当时虽然没有很多成果,但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研二进实验室做科研时,少走了一些弯路。”胡平说。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的“T”型知识架构,让人耳目一新。“T”中的“—”表示对与自己科研方向相关的方面多涉猎,开阔视野。“|”表示对自己研究方向的知识深入挖掘,重点攻破。他说,研一正是储备“一”的时间,众多的基础课和丰富的学术讲座可以充分拓宽自己的认识。研二则需要在“|”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适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在被问及研一、研二在心理上的转变时,他坦然地表示,他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研一只需上课,成绩也不像大学那么被看重,对比和压力都没有那么大。而研二进入实验室,周围人的工作成果和进展情况自己都很清楚。当看到其他人科研进展神速而自己收获不大时,心里多少会着急,甚至怀疑自己。为此,他也思考过很多,后来发现,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过,不能过多地在意这种差距。要摆正心态,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只要时刻保持进步的意识,不断付出和积累,总能抓住科研的咽喉,有所收获。
杨倩茹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杨倩茹是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学生会主席。初次相见,你会发现她很文弱,有种书卷气,与她的名字很相符,纤巧却很有亲和力。
直至临近开学,杨倩茹才接下学生会主席这个重任。新生报到后,她独自“招兵买马”,组建了雁栖湖校区新一届学生会班子,并带领这个队伍逐步成长起来。当被问到期间遇到什么困难时,她无奈地说,“困难倒是可以解决,但确实很辛苦,先是学生会招新,要与不同方面沟通协调,之后要组织各种活动,但新生经验还不足,很多事需要亲力亲为,加上研二论文开题、课题组组会汇报,压力确实很大。有时很怀念研一时,除了上课就是和同学到处玩儿的日子,那时没什么压力,生活得也很轻松。”之后,杨倩茹话锋一转,其实研二在学生会工作,她也收获了很多,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玩”友,提高了许多软实力。对“团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她还说,看到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为校园带来了活力和朝气,看到学生会逐渐成长、成熟,她感到很骄傲。
在被问及如何协调学习、生活和工作时,她说,“有时候很多事儿堆在一起,心情会比较烦躁,不过我总会告诉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一件件地解决。学生会工作很考验一个人的协调能力,不过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采访手记 变化意味着收获和成长
池宪念
岁末的北京,万木萧瑟。玉泉路西路口那两棵元代灵福寺遗址遗存的700多岁的银杏古树,在风雪中,傲然挺立。这一雌一雄的两棵古树,凝望着科苑一年又一年,如今又是一载。对于饱经风霜的银杏古树来说,它在一个地方未曾移动过,却也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变换。在皲裂的树干上,变化使他们留下沧桑的痕迹;而对于年轻的国科大学子来说,变化意味着收获和成长。
回首这一年,笔者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转变的过程中,也和采访对象一样,不断地变化着。犹记着,今年本科毕业后的暑假,在北京兼职工作,“扮演”北漂者的那段日子。圆明园东里小区的一个狭小、简陋的平房里蜗居着我们几个年轻人。夏日的燥热,不远处隔板出租房半夜的大火,记录着那段浮萍般“流浪”、“漂泊”的日子。
如今,明亮的教室,冬日暖和的寝室让笔者找到一种回家的亲切感。“漂泊”与“归家”的变化,让笔者不仅仅是学会珍惜生活,还有获得成长。
我们常常感叹自然界令人望而兴叹的繁复变化,比如黑如浓墨的夜空中耀眼的流星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随即转瞬即逝。比如经历了上万年的岁月冲刷和沉淀,曾被封存淤泥中的鲫鱼变成记载生命历程的化石。其实工作、学习等也是如此,有的变化是复杂多变的,有的变化是简单稳定的。但不管如何,2015,愿我们这群科苑的年轻人,生活上都能意气风发,科研之路也会越走越好!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摄影张珊珊耿瑜阳池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