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纯真的笑脸——访国科大支教社

  • 张晨希 徐小博 郭霞丽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693

编者按

 

以心丈量旅途,谓之心行者。人生之旅,我们皆以心行。最难忘却的,是触动过心弦的人和事。回眸2014,“感动”是最深沉的关键词。生命中有感动,才会温暖、才会有意义;纵使经过时间的淘洗,感动,仍会永驻心底,历久弥新。

 

国科大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上课的时候,他们是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可是下了课之后他们又是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向小学生传授知识;考试期间他们要努力复习准备考试,可是另一边又要给孩子们出试卷。身兼数职的他们就是国科大支教社的成员,一群有责任,有担当的“学生教师”。

 

支教课堂

 

跟着支教社黄庄小学的负责人——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的研一学生吴若飞七拐八绕,终于在高架桥的桥墩子后面找到了学校的“大门”,低头看看冻红的手指,再抽搭一下冻酸的鼻子,记者的心里又凉了一截。眼前呈现的是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建筑施工现场外围的那种彩钢板,但谁想得到这样的围墙里围着的是一所学校,是1300名应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是上千个外地务工家庭对孩子成才的殷切希望。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学校的大门口,手轻轻触到大门的一刹那,好像触动了大坝的开关,纷纷杂杂的欢呼雀跃声如奔涌的瀑布般倾泻而出,在耳边炸响,好像那小小的门关也关不住了,声浪就会把它猛地推开。这么大的声音理论上很远就能听到了,但一切就是这么奇妙,仿佛就是不经意轻轻碰开的一道门缝才把声音送到记者耳边,其震撼可想而知。

 

就这么一阵发懵地走进校园,一开始还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转过一处墙角一片红色的塑胶跑道映入眼帘。正值课间,小小的操场上一大群穿蓝色校服的孩子有的刚上完体育课,有的在自由活动,还有的在集合整队。体育老师很年轻,不知道是不是支教的学生,正在满操场地跑着抓着不肯好好站队的调皮孩子。我们不能在操场上久站,因为时不时有撒欢的小学生撞进我们怀里,而且12月的北京,室外真的是太冷了。

 

一路走进教室,时不时有孩子冲我们喊:“老师好!”有的还敬礼。本想解释,可这些孩子到底才10岁上下,身体里装着用也用不完的精力,未等开口,他们已窜出去一丈远。吴若飞告诉我:“不必解释,这里我们这个年纪的支教老师有很多,不管教任何年级、任何学科的老师,还是像你这样过来参观采访的,这些孩子都带着一份天然的尊敬,远远看见就会开心地喊老师。”

 

站在七年级二班的门外,听吴若飞介绍道,教室里正在上历史课,任课老师是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勾雪娇同学。走廊里出奇的冷,穿着雪地靴的双脚也要在地上不停地打转才能保证热气不会散尽。和吴若飞同学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想着一路上的寒风凛冽,对支教社的同学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老师,请不要落课!”

 

下课了,记者赶紧迎上开门的勾雪娇,说明来意,勾雪娇有些紧张而又抱歉地摆摆手,说:“不好意思,我下面还有一节课,要先上完课再说。”征得同意,记者也跟着走进了课堂。勾雪娇走上讲台,打开课件,认真而娴熟地开始讲课……

 

勾雪娇讲的是科学课。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吵闹和笑声中结束了,伴随着同学们稚嫩地大喊“老师再见!”勾雪娇和记者走出课堂。问及支教的感受,勾雪娇变得严肃起来,她说:“当我们真的努力付出想要完成一件事时,便会发掘我们自身的无限潜力,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改变现状。支教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磨练了性情,形成了踏实、细心的做事风格。”而对于社会上关于学生支教不专业的负面舆论,勾雪娇认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是专业的,但我们的支教社成员却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中。在认真备课的同时,还在讲课过程中加入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实践,孩子不仅学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或许支教社的成员不是专业的老师,却是最有责任心的。

 

采访中,记者无意间注意到了勾雪娇手里的小纸条,原来那是班里的女同学下课后塞给她的。打开纸条,上面赫然写着——“老师,请不要la课!”(因为孩子不会写“落”字,是用拼音代替的)。由于黄庄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很多科学、历史等课程都是靠支教社的同学撑下来的。一旦支教社的同学请假,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面临没有课上的悲哀。另外,孩子们很喜欢支教社的老师们,如果哪天老师没有正常上课,孩子们会很想念老师。由此,也就有了那张分量很重的小纸条。为此,勾雪娇表示:“我们呼吁社会教育资源要公平,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一视同仁。”勾雪娇同时也呼吁,支教社的成员们一定要坚持,而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不要让孩子们失望。

 

“是老师,也是学生”

 

曹政同学是国科大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他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稚嫩,分明也还是个孩子,却也积极地加入了义务支教的活动中。虽然交谈过程中曹政一直很腼腆,但说起支教,他的话语密集起来。原来,从高中开始,曹政心里就萌发了支教情结,总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讲台上,手持教鞭,给孩子们传播知识。来到大学,偶然得知支教社的存在,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喜欢讲科学课,由于排课原因,他只能上历史课,而与心中所属的科学课失之交臂。但是,选择了就是责任,曹政迅速转换自己的角色,开始阅读历史教材,准备材料,做PPT,给孩子们上课。曹政负责初一两个班的历史课,共100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每周两节课的工作量或许不算繁重,可是对于国科大本科生来说就要另当别论了。就曹政而言,几乎每天都是满满的课,还有很多作业要做,讲座要听,尤其是最近又有期中考试,压力很大。可是,就算自己时间再紧张,他也没有缺过一次课。记者问他坚持的动力是什么,他淡淡一笑,说:“其实在这里,我是孩子们眼中的老师;但在我心里,我也是这里的学生,因为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回忆起了丢下很多年的历史知识。另外,以前的我很内向,交际能力也比较差,可是通过上讲台讲课我得到了锻炼,各方面也都有了提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曹政支教过程中有没有难处,他感慨道:“如果说支教的过程中,有那么一点难处,就是班上的孩子们都正值青春期,在上课的时候难免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让人颇费脑筋。”可是,曹政每次都舍不得大声呵斥他们,更不忍心体罚他们,只能一次一次地重申课堂纪律,而负责任的班长经常帮助曹政维持课堂秩序,这让他从心底里感到温暖。“孩子们现在还小,很多事情还都不懂,但是等他们长大了,就会知道当老师的不易。”说这句话的时候,曹政俨然成熟了许多,或许,这份成熟,也正是支教体验给他带来的。

 

“与想象不一样”

 

黄庄小学和华奥小学是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同时负责两所学校的支教任务,对于国科大支教社的成员来讲,任务不轻。

 

王永梅,国科大生命与科学学院制药工程研究生,负责黄庄小学七年级的历史课程。谈到支教,王永梅在去之前,脑海里浮现的是凹凸不平的书桌,是拥挤的教室,是泛白的黑板。踏进黄庄小学,褪去了想象的色彩,王永梅感叹道:“比我的高中要好,至少有多媒体,有空调!”

 

袁善良,国科大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研究生,负责华奥小学的科学课程。原本担心如何教好科学的他在来到华奥小学之后,多少有点兴奋:“有多媒体,这样我的科学课就有趣多了!”

 

王永梅和袁善良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尽最大努力教好课程,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王永梅第一次上课,看到年轻的新老师,孩子们难免有些兴奋,一个个都活跃起来,并想方设法引起老师的注意。就这样,一节课在近乎混乱中度过。

 

而袁善良的科学课上也并不乐观,本该有序讨论的课堂却在吵吵闹闹中结束。一节课下来,王永梅、袁善良两人多少有些沮丧,苦恼中的王永梅打开手机才发现,支教社的讨论群里,课堂纪律已成了大家共同烦恼的焦点。另一边,不甘心的袁善良也一直在脑海里回放上课时的情景。在自发建立的QQ讨论组里,在支教社每周组织的问题讨论会上,甚至是在上课的时候,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成了“永恒”的主题。

 

在大家不断地尝试改进中,课堂纪律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历史课上,一句鼓励的话使孩子们静了下来,看着孩子们认真的表情,王永梅乐在心上。科学课上,结合自身经历讲述的地震知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课下被簇拥着的袁善良沉浸在喜悦中。

 

行进中的支教社

 

国科大支教社成员在黄庄小学陆续任教已经接近6年了,最近,负责人吴若飞正在筹办为黄庄小学创建图书角的事情。第一次听说黄庄小学有图书角时,吴若飞决定去看一看。而当他来到图书角,看到正在翻看陈旧书籍的孩子们时,吴若飞的心里又有了一份计划——更新这里的图书,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可看。然而这对于支教社来说,仅靠一己之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吴若飞心里犯起了难。好在华奥小学有过成功经历,吴若飞知道了黑苹果项目基金的存在,于是他熬夜完成了图书项目的申请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图书角活动获得了黑苹果项目基金的初步审核,兴奋之余支教社又将目光投向了国科大校园,以“一本书,温暖这个冬天”为主题的爱心图书募捐活动也孕育而生。吴若飞策划了动员国科大同学捐书,同时赠送明信片的活动。“由于经费紧张,我们每花一笔钱都要深思熟虑,这次印刷明信片的经费也是精打细算的”。原来,支教社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要知道支教社的活动经费除了学校审批的那一部分之外,就是上一届师兄通过募捐书籍再义卖的形式积攒下来的。吴若飞刚刚接手支教社,启动资金只有600块钱,为了把不多的钱款都用在孩子们身上,支教社成员之间的联谊等活动都是自费,但是没有一个人有过任何怨言。为了相同的支教梦,大家走在了一起,不为名利,只为看到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脸……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

/摄影郭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