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中国还好吗?——访国科大部分留学生

  • 郭霞丽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3185

2014年国科大开学典礼上,留学生代表Declan的发言让台下的同学们惊叹不已,与此同时,他也成为国科大来自世界上六大洲72个国家的808名留学生大家庭中的一员。对留学生而言,中国是古老的国度,是一个待解的谜;而对中国学生而言,留学生身上也处处散发着异国神秘的气息。2014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他们在国科大过得还好吗?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部分留学生。

 

英国篇

 

Declan:在中国有无限的可能性

 

自从开学典礼上的惊艳亮相之后,许多同学都记住了那个调皮帅气的“萌萌哒”,当记者也以“萌萌哒”称呼Declan的时候,他赶忙解释道他只是觉得自己的中文萌萌哒而已,其实他的中文名字叫慕容林。来自英国的Declan,是中科院化学所的博士生,刚来国科大的时候,他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学校齐全先进的实验设备更是频频点赞。在身边朋友的热情帮助下,Declan只花了两个星期就初步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说到这儿,喜欢运动的Declan还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要是国科大有跳伞场地就更加完美了!Declan希望在北京的这几年,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Declan不仅参观了北京的天安门、长城等一些著名景点,还结识了一些中国朋友,并且尽量用中文来交流,慢慢地Declan的中文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个人的自信心也随之倍增。

 

世界上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很多,为什么Declan选择了国科大?因为国科大是中国最负名望的科学和技术院校吗?还是因为国科大是世界上水平一流的学校?Declan的答案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因为国科大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学者和老师,在这里他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创造无限的可能性。也许远离家乡让Declan感到有些孤独,可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他的关心和温暖却让Declan充满力量,在前行的路上无所畏惧。

 

丹麦篇

 

融入校园生活

 

中丹学院是国科大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学创新教育部以及包括哥本哈根大学在内的丹麦8个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Laura就是来自中丹学院的学生。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忙着和老师商量圣诞节Party的一些细节,届时老师们会与大家一起品尝丹麦美食,分享节日的喜悦。同时,Laura还是班里的监督委员,为了营造英语氛围,方便大家的交流,班里规定,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们都不允许讲本国语言,而要一律讲英语,如果违反规定要罚款一元充当班费,记者现场不经意间讲了几句中文,差点也要被严厉的监督委员Laura罚款呢!看来监督委员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当被问及中国和丹麦的差异时,Laura说自己最初对中国学生的午休现象很不理解,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她才明白,原来中国学生一天的上课时间比较长,有时候几乎满满的一天都是课,所以需要午休来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在丹麦,一天中可能只有四五个小时用来上课,其余时间用来进行课外活动,所以丹麦的同学们基本上没有午休。另外,在丹麦,Laura的主食是土豆,而在中国,她早上喜欢吃胡萝卜馅的包子,饺子,午饭会吃一些面条。说起最爱吃的中国菜,Laura还让坐在一旁的同学柳孜俐猜,答案竟然是茄子,可能中国的做法不同,味道比较独特,成功俘获了Laura的芳心。柳孜俐是班长,口语也很不错,经常和Laura在一起吃饭、学习,俩人俨然已经成了一对姐妹花。她们之间还有一个约定,有机会柳孜俐要带Laura到自己的家乡黑龙江去旅游。看到Laura开朗的笑容,记者丝毫感觉不到一个丹麦学生初到中国的生涩和不适应,正是柳孜俐这些同学对Laura的热情帮助,使得Laura能够很快融入陌生的环境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学习生活。

 

告别了Laura,刚好有一个班下课,Rasmus和Mads结伴从教室走出来。他们是来自中丹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两个人几乎都是1米9的身高,皮肤白皙,宝蓝色的眼睛清澈而深邃,估计花痴的女生见到就要忍不住尖叫了。初次见面,他们热情地递给记者糖果,原来这是刚刚教环境毒理学的老师给他们带来的丹麦食品。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接触更广泛的知识,留学生的一门课程可能会由几位老师来执教。这些老师有的来自中国,有的是来自丹麦的教授、工程师、临床医师,不同的老师会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讲解知识,对于同学们开阔眼界很有帮助。

 

Rasmus和Mads很喜欢爬山,刚到北京的时候他们一起出游,去的时候乘坐公交车,几经周转花了6个小时却发现到错地方了,根本没有山!可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误打误撞来到了一个风景很漂亮的地方。记者赶忙问是哪里?谁知他们却摇了摇头说,不知道。看着记者无语的表情,他们尴尬地笑了笑,还朝记者调皮地做了个鬼脸。

 

除了爬山,Rasmus还对湖泊情有独钟,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去云南省旅游,感受那里的如画风景,淳朴民风,另外,他特别喜欢吃学校的鸡肉盖饭和炒面,觉得这些简直就是美味,而Mads则对炸鸡棒赞不绝口。课余时间,Mads喜欢和班上的同学们聊天、打羽毛球,有时候他们还会带一些啤酒小吃到操场上晒着太阳,聊着天。从谈话中可以看得出来,Rasmus和Mads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还一起参加了学校合唱团。虽然Rasmus和Mads身处异国他乡,面对语言上的障碍和文化上的差异,多少会有些不适应,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的陪伴,却让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泰国篇

 

Faris:汉语达人

 

国科大留学生是个世界元素汇集的大家庭。离开中丹学院,记者偶遇了Faris,乍眼一看还以为他是新疆人,一句萨瓦迪卡(泰语:你好)让记者恍然大悟,他竟然是泰国人!Faris在记者的记录本上写下了他很长的泰国名字,接着又不慌不忙地写下了他的中文名字“张胜利”,看到这儿,记者张大了嘴巴,他居然会写汉字!“你的中文怎么这么棒?”他用中文逐字回答道:“我的朋友说的比我更好!”原来,Faris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过中文的集中学习,所以会说一些基本的中文,但是书写能力比较差。他说“写汉字真的太难了,笔画太多,而且少了一笔就换成另外一个字了!”但是能够说出字正腔圆的中文对他来说实属不易。Faris喜欢汉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就跑去问老师和同学,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他慢慢掌握了汉语,学会了一些网络用语,比如“逆天”,而且还会用成语,比如“目瞪口呆”。听着Faris运用自如的中文,着实让记者目瞪口呆了。

 

学好中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刚开始的时候,Faris还闹了一次笑话。他去买移动充值卡的时候对着报刊的业主说,移动,然后用手势比划着一张卡,谁知业主竟然递给他一大桶矿泉水,茫然无措的他赶快打电话问同学,才知道自己把“移动”说成了“一桶”,他红着脸赶紧撤离了。看到记者被开心地逗笑,他又给记者讲了一个法国学生的趣事。有个法国姑娘,想当拉拉队队长,可是她不知道队长怎么说,以为省略这两个字也无所谓,大家会懂的,可是当她说出“我要当拉拉”的时候,大家都捧腹大笑,后来她才知道有些字是不能省略的。虽然学习汉语很辛苦,而且会经常出丑,可是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出丑”,他们才一次又一次地进步,最终成为了汉语达人。

 

说起来中国留学的原由,Faris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国家,各方面都在进步,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另外中国文化在泰国也很受欢迎,一些高中已经开设了中文课程。而且Faris喜欢中国的文化,尤其喜欢在优酷上看中国的宫廷剧,比如《步步惊心》。欣赏美女帅哥和唯美场景的同时也能学习汉语,可谓一举两得。多才多艺的Faris也是国际交流学院合唱团的一员,还现场略带羞涩地为记者唱了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扬言要去参加《中国好声音》的他浑身散发的莫名喜感,不禁让人捧腹大笑。由于Faris能够用中文交流,为人也很开朗,经常会和大家开玩笑,班里的同学都很喜欢他,他也很快地融入了校园生活和中国文化中。

 

加纳篇

 

Mike:思念很甜蜜

 

相比于Faris的机灵搞怪,Mike则显得稳重大方。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买饮料,抬头以灿烂的笑容应答着记者。Mike来自加纳,一个坐落在非洲西部的安静国度。Mike是国科大药物化学专业的博士,硕士在天津就读,他来中国已有3年多。刚到北京的时候,他连用水都不太习惯,因为在加纳,向右拧水龙头是关水,和北京刚好相反。他适应好长一段时间才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水龙头的开关。

 

Mike在国科大要修中文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对他来讲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中文课就让他十分头疼了,尤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让他感觉力不从心。这个时候,经常会有热心的中国学生来主动辅导他,教他中文知识,Mike从心里感激他们。而且授课老师基本上都是到国外留过学的,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所以上课的时候会按照留学生的思维和习惯进行知识的传授。如果Mike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在课上随时提问,课下的时候有问题就给老师发邮件,老师每次都会及时回复。有一次,老师还请留学生吃了一顿美味的午餐,说到这里,Mike一改拘谨的神色,开心地笑了起来。周末的时候,信奉基督教的Mike会去教堂做礼拜,祈祷、唱歌、读圣经。

 

来到中国之前,Mike已经和在加纳的女朋友订婚了,等修完博士学位就回去结婚。他的女朋友是一名法语教师。和女朋友异地恋3年还能保持不错的感情不得不让人羡慕,记者赶忙咨询爱情保鲜秘方,Mike只是很腼腆地笑了笑,说:“异地恋确实很辛苦,两个人的生活作息完全不同,每天我起床的时候女朋友可能就睡觉了。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好好珍惜对方就足以。谈恋爱也没有什么秘方,我只是比较擅长处理一些矛盾而已。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可以帮你指导一下。”

 

采访结束的时候,Mike和记者握手道别,望着Mike的背影,记者心里升腾起一股温情。虽然Mike独自远行留学,可是他并不孤独,因为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份甜蜜的思念,不言不语,却在默默为他守候。

 

巴基斯坦篇

 

Shahid :中国人民很友好

 

Shahid来自巴基斯坦,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博士。虽然没有家乡未婚妻的守候,但是在中国留学并没有让他感到孤单和寂寞。Shahid是穆斯林教徒,每天要祷告5次,分别在日出、下午2点、下午4点、日落和晚上7点。穆斯林教徒在饮食上有很多忌讳,所以Shahid一般在清真食堂吃饭,但是总吃一样的食物让他有点厌倦,他开始想念家乡的查巴蹄(一种小麦煎饼,是巴基斯坦人的主食)。

 

在来中国之前,Shahid收到了4所知名学校的邀请,但是Shahid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因为他的老师告诉他,中国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仪器也比较先进,容易出科研成果。到了中国事实也确实如此,老师对Shahid很好,一般有什么科研上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他。虽然Shahid在高能物理所没有太多本国的朋友,但是老师对他的照顾还是让他感觉很温暖。

 

Shahid谈及对中国的印象,他强调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刚到中国的时候,学校里的保安对他热情地打招呼,他感觉很开心,出去玩的时候,遇到一些老人,得知他是来自巴基斯坦的,老人们都很亲切地和他交流,因为老人们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即使现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也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Shahid 介绍了许多中国人在巴基斯坦建造工程,修公路,巴基斯坦政府也会派一些技术人员来中国进行各项技能的学习和交流。在刚刚结束的APEC期间,巴基斯坦还和中国就电力工程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中巴长期友好往来的背景下,Shahid处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