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异地高考”成了街头巷议的热点话题。在哪里参加高考,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在哪儿考 才能考得好
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华小天有一段颇为戏剧化的经历。他本是福建人,作为父母在外地工作的随迁子女,他从小就在山西省太原市上学。因为符合当时的异地高考标准,他的初次高考是在山西完成的,那次他只取得了490分的成绩,“连二本线都没有达到”。第二年,他回到老家复读再战,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一次,他以667分的高分考取名校。“我的例子不算典型,不过在不同的地方考试,确实会有很明显的区别。比如说,福建是自己出题,这种卷子风格就更加适合我。此外,各地的教学水平、给分标准、分数线、录取率等,差别都非常大。”华小天说道。
一些家长的考虑则更为为细腻。“我的孩子在这边已经读了好几年书了,临考试还得回到老家去。虽然两边的考题是一样的,但是一想到孩子在这么重要的时刻,还得承受路途颠簸,得找住的地方,重新适应生活,我就很心疼。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不能陪她回去,真担心她会吃不好、睡不好。”考生家长胡阿姨说道,“我们不想占政策什么便宜,但是如果随迁子女能在目前生活的地方参加高考,会减少我们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顾虑。”
“我们家孩子明年小升初,我在考虑是否初中一年级就带她回老家去。”陈阿姨的女儿现在还在北京读书,虽然距离高考似乎为时尚远,但是陈阿姨对未来北京开放异地高考并不抱太大希望,“越早做准备越好,应该让孩子从初中起就接受老家那边的教育,这样到高考时才不会发愁自己学的和考的不一样”。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教师,均普遍认为,是否开放异地高考,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甚至个人命运,必然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异地高考方案备受关注的原因。至于是否应当为异地考生打开方便之门,就成了当前社会上的一大争论焦点。
任何一种观点都太主观
在广东省广州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毕业班,笔者对二十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对广东省是否应当开放异地高考,只有五名学生表示赞成,三名学生立场中立,其余的都持反对态度。
除了少数“艺高人胆大”、不惧挑战的优秀生认为异地考生的涌入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外,大多数赞成者是出于一种人道精神的考虑。“我自己就是学生,能体谅一些地区高中生的辛苦,都是‘难兄难弟’嘛。应该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多一些机会。”陈玲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既大度又富有同情心,“更何况,外来务工人员的确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贡献。大家都不容易,政府和社会应当体谅这些人的难处。”
反对者的理由则比较多样化。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毫无疑问是竞争压力的加剧。其次,大量外地人的涌入,必然会给城市的经济、交通、社会福利等造成压力,加重城市负荷,甚至拖慢整体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本地学生排斥外地考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该是哪儿的就回哪儿去!”一位同学的话虽略显刻薄,却也道出了很多人真实的情绪和立场。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也在质疑开放异地高考能否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开放后又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该校的高三学生蒋语冰这样讲道:“我觉得吧,当初这么提,本意是好的,促进教育公平嘛。但是真正推广或者说实施,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怎么执行?执行后录取名额等怎么分配?再分配就真的合理公平吗?开放异地高考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根源还是在于教育制度的弊端。但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就比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更困难了。”
对于目前聚讼不已、纷争不已的局面,蒋语冰说:“毕竟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不同,这件事给自己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再加上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任何一种观点都主观性太强,各有理由也各具缺陷。例如,我是应届生,那我情感上肯定是倾向于反对开放异地高考的。但是如果和自身利益无甚关系,单纯从道义感和责任感出发,我可能就会站在另一边。”
异地高考权限之争为哪般
除广东外,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自然也处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上。近日,一则“北大教授:我给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打零分,上海不及格”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说:“四部委布置的‘作业’是异地高考,上海的突破尽管和预想一样小,但至少有一个方案,而北京仅上交了一张‘异地高职’的答卷,再无其他,这简直不可思议。”在北京公布的异地高考方案中,仅仅开放了职业教育升学考试的户籍限制。这种应付了事、“聊胜于无”的态度引发了很多人的愤怒。“就好像我们的孩子只配读个高职似的!”一位家长在极度失望之余掷出了这样一句“气话”。
“今年就有孩子家长天真地以为可以在北京高考,因而放弃了在原籍地的报考,导致今年无法高考。”考生家长周先生谈到这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时,唏嘘不已。周先生在北京已经打拼多年,但是尚未取得北京户口。从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开始,就带着极大的渴望翘首期待新政策的出台。“等啊等啊,等来这么一个结果,感觉被欺骗了。”说到这里,周先生苦笑了一下,“那个错过高考的学生,是我同事的孩子。她平时成绩倒也不差,这算是彻底被骗惨了。”
然而,很多北京本地人却对这个“零分政策”表示拥护。“你们想过开放异地高考,对当地人而言是个多么可怕的事儿吗?一旦政策放开,说不定谁愿意多出钱就能得到指标。而且孩子来北京考试,父母不能不陪着吧,你能想象已经这么拥挤的城市瞬间再挤进几十万人那会变成什么样吗?”一位北京教师这样说道。不知从何时起,首都北京被冠上了“首堵”的称号,这座城市曾经以遛鸟、下棋、散步、品茶的闲适生活著称,如今却变成了各界精英群雄逐鹿的战场。一旦异地高考门户洞开,无疑会让“皇城脚下”的竞争更加广泛、激烈、复杂。
异地高考权限之争,对地道的北京人、上海人而言,有一种捍卫家园的“乡愁”情结;而在广大欠发达地区人群看来,这不过是体现出既得利益者的冷漠与未得利益者的迫切。
不被感激的慷慨
与北上广的“吝啬”、“苛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山东、河南等省表现出的“大方”和“爽快”。只不过,这是一份并不被感激的慷慨。一些高考压力相对较大的省份纷纷出台了极为宽松的异地高考方案,如此“义举”却引来网上一片吐槽。
“我家大门常打开,看你敢来不敢来!”
“新闻说今年来常州异地高考的人数为十人……这十个人……真想不开……”
“河南以零门槛的异地高考政策秒杀京沪,完美地诠释了河南人那广博的胸襟、大气的气度、包容众生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素养。河南在考学压力全国第一的情况下,也勇于并乐于欢迎每一个学生。”
平时比较关注时事的方旸在刷完微博后,打趣道:“纵观各地异地高考方案,一言以蔽之,就是你想去的地方都吃闭门羹,你不想去的地方敲锣打鼓请你来。”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也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折射出不同地域在高考待遇上的巨大差别。国内各知名学府每年在全国各省市实际录取的人数极为悬殊。2012年,北京考生报考清华、北大这两所高校的成功率约为9‰,毫无悬念地稳居全国第一,而在排名垫底的山东,报录比仅为0.3‰。也就是说,对于山东、河南等高考竞争本就十分激烈、考生流入并不密集的地区,即便开放了异地高考,又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呢?
教育资源均衡更重要
除了单纯的利益之争外,也有很多人认为,即使有了令人满意的政策,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又是否能做到不违初衷、不负众望?
近日,一幅暴走漫画——“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在网上走红。漫画首先展现出异地高考开禁后“普天同庆”的景象:“可以在北京高考啦,450分上北大,啦啦啦!”接下来的情况却令人触目惊心:考前整个北京城被堵得水泄不通;考场里人满为患,考生难耐酷热;考试后北大放榜,北京考生分数线升至650。经过一场鏖战的考生哭丧着脸说:“这和说好的不一样!”漫画虽然是恶搞,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思考。总之,异地高考无论开放与否, 都是一把双刃剑。
“政策开放后如何切实规划,合理安排,才是政府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蒋语冰说道。而北京市民舒沐则表示:“我始终觉得开放异地高考不是根本的措施,还不如多在欠发达地区投入些教育资源,各地教育水平都差不多了,也就不至于到处搬来搬去了。能在自己家门口享受公平的高考、优质的教育、良好的就业机会,不是比背井离乡要好得多吗?”
采访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异地高考”引发的争议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高考”本身。这一话题背负了太多教育范畴以外的、颇为沉重的意义。例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人们的心态不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之争、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落差……无论最初呼吁开放异地高考的初衷是如何的美好单纯,这个事件已经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复杂化。实现教育公平,路漫漫其修远,但是教育公平的美丽愿景,值得社会各界人士为之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