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历史可以触摸

  • 何海波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16

从1978年到2008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恰好走过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只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间,然而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灿烂多彩,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振兴,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人的不懈追求与光荣梦想,它几乎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若要研究中国当代企业改革史或发展史,1978年至2008年这三十年都将是永远无法回避、或者轻描淡写的。哈佛大学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劳维信教授说:“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三十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这是一部记录和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好书,它又不仅仅是一部企业史:国家政治的变革、企业发展的兴亡、人民内心的涌动,均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得以再现。这本书采取了编年体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时间坐标,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之路的倡导者、探路者。每一段路程的艰难困苦,每一个步伐的酸甜苦辣,都定格在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里……

跌宕起伏三十年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他和以往一样,拎了一瓶开水,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人民日报》。”本书的叙述由此开始。

“这一天,他居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这让柳传志激动不已。他回忆说,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那一年,在众多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屋里,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在一盏微弱的煤油灯下按下手印,发誓宁愿坐牢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同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当情报员出身的袁庚在蛇口的工地上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时,他们拉开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序幕。

在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后,对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作出正面评价,昭示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但国企还是老的体制,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权。此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了重大突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从国退民进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到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一路走来的脚印清晰可见,每一个曾经令人迷惘的现象实则都有其清晰的内在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企业在艰难历程中不断成长。当张瑞敏贴出海尔第一张车间守则,任正非在深圳创办华为公司,马云在互联网上描述中国黄页,李书福造出第一辆摩托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知道这是多么伟大的开端。除了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年广久、禹作敏、牟其中、褚时健、仰融、孙大午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这些在时代翻滚起伏的人,有人因政策的变化一夜暴富,也有人因政策的变化转眼入狱;有人在制度框架之内薄积厚发,也有人游走在制度的边缘起伏跌宕。但不管怎样,这些人始终贯穿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全部进程。

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股力量此消彼长,变幻莫测。“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多少人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多少人又从风光无限到万劫不复,有人至今夺目耀眼,有人却已难觅踪迹……凡此种种,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为每一个改革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

回顾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如作者描述那样:“当市场的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的时候,自由的水流就开始渗透了进来,一切都变得无法逆转,那些自由的水流是那么的弱小,却又是那么的肆意,它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轰然成势,它是善于妥协的力量,但任何妥协都必须依照它浩荡前行的规律,它是建设和破坏者的集大成者,当一切旧秩序被溃然推倒的时候,新的天地却也呈现出混乱无度的面貌。”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被复制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吴晓波如是说。

浪花淘尽英雄

回望这三十年,既有邓小平等国家领导者对中国改革的思考和努力,也有无数小人物敢为人先的成功、失败以及背后的曲折和悲喜。

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沈灏所评价的:“吴晓波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从柳传志、张瑞敏、吴仁宝、鲁冠球、年广久到王石、宗庆后、步鑫生、刘永行、顾雏军……这些曾经轰动一时、如今仍是家喻户晓的人名、产品名等通过作者的笔,生动地再现于读者眼前。这些企业及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一同见证了新中国的改革进程,他们都在这个时代留下自己不平凡的印记。

禹作敏,大邱庄党委书记,带领大邱庄农民致富而闻名全国,却因自己的傲慢和与地方政府的长期交恶而锒铛入狱;牟其中,“罐头换飞机”让他一夜成名,成为中国“首富”,三年后,却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骗”锒铛入狱;褚时健,一手将红塔集团建成大型企业,后因贪污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经纬,作为健力宝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史玉柱,从当初的创业“巨人”到一夜破产,负债2.5亿元,再到靠“脑白金”东山再起,再到如今的网游新锐……

当任正非为是否能入党而苦恼时,他也许不会料到,以两万元起家的华为,凭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犀利的低价战略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班的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也许做梦也没料到他们日后创立的康佳、创维和TCL在鼎盛时期,占据中国彩电业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遭遇丧父之痛的内蒙古青年牛根生“抹干眼泪,接过牛鞭继续养牛”。五年后,他到一家“回民奶制品厂”当刷瓶工,并且一干就是十六年,“然后便创办了蒙牛集团,它后来成了中国最大的奶制品公司”。

文艺青年王石,当时在深圳一个建筑工地的竹棚里,枕着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大卫·科波菲尔》,为主人翁所感动。一个周末,在广州听到香港小提琴演奏家刘元生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因为“太喜欢这首爱情至上的协奏曲”而跑到后台祝贺,“当时怎么也想不到,刘先生会成为我到深圳创建万科的生意伙伴、上市之后的大股东之一”。多年后,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领头羊。

多年来,一直未对民营资本开放的汽车领域,被一个草根企业家李书福意外打开。他在街头给人照相,之后又办过冰箱配件厂和冰箱厂。私营经济遭遇寒流时,他把车间、库存、土地连同工厂的存折都上缴给集体,然后南下读书。当李书福拥有一亿元资金时,他对外宣称,将投入五亿元造汽车,即便是这个数字,在汽车界看来也少得可笑。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增发一批汽车许可公告,吉利一款车型榜上有名……

此外,阿里巴巴的马云,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等思想活跃、果断行动的群体,在政策障碍、观念落后中艰难地挣扎,保持坚韧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草莽性,保持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不懈努力、敢于拼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精彩的一幕幕。三十年间,成功的企业家有很多,失败的也数不胜数。不论成败,他们的奋斗都给这三十年历史增添了色彩,也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从1978到2008年的中国商界出没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规则和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吴晓波如是说。

审视并记录

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8年初,财经作家吴晓波用两年半的时间写完上、下两卷书。这不仅仅是第一本完整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史的书籍,里面更包含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就如作者所言,“常常就觉得自己好像一个盗墓者,风黑云高之夜,在硬土里用指甲一点点挖一个脆弱的瓷器,那份辛苦真不足与外人道。”

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编年的形式记录当时的国际背景、国内政策背景和商业事件,以真切激扬的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断成长、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

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企业经历波折、起伏而不断成长,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三种力量纵横交错,相互竞争,此消彼长。作者侧重真实记录发展过程,但并未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而是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当时的政策、社会大背景中,构成了清晰的历史片段。那令人惊叹的人物命运转折,让人潸然泪下的创业故事,及对人物特征的描述,把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吴晓波的语言诗意而精辟,不乏生动的细节。比如潘宁用手锤等简陋工具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冰箱那天,雷雨交加,他一个人冲进大雨中号啕大哭,到最后他在无奈中彻底离开科龙,移居加拿大,淋漓尽致地描述出一个企业家命运的跌宕起伏。

另外,每一个章节之前,作者都使用了当年广为流传的诗歌、歌词、民间俗语或著名人物的言论,增强了全书的感染力。在每个章节之后,详细介绍了一个在当时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见微知著,透过这些人物,可以让读者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时代变迁对于个人命运轨迹的约束。

这原本应该是一部冗长的财经类著作,但作者用理性而睿智的头脑和年轻而富于感性的心审视并记录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因此,在他的笔下,这本书读来感觉就像跌宕起伏的小说。正如作者所言,“历史本身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些改革的先驱们,那些载浮载沉的企业家,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智慧在三十年复杂商业环境中谱写了当代中国企业史。如今,他们中很多人依旧被鲜花簇拥,有的人却坐进了监狱,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共同见证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

正是因为他们,中国企业在经历三十年的改革考验后愈发成熟和稳健;因为他们,我们的世界依旧令人着迷。吴晓波先生的这本书,不仅客观地重现了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本书,透过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明鉴慎思,直至在今后的岁月里稳步前行。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