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我拿什么“拯救”你

  • 孟林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40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雾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雾霾天气成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981年至2010年,霾天气出现频率是冬半年明显多于夏半年,冬季的霾日数占全年的比例为42.3%

而从今年年初开始,北京空气质量持续“严重污染”,全国霾面积扩至143万平方公里,仅一月份雾霾天气就有26天,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严重。雾霾天气的出现使“PM2.5”、“大气污染”等词语持续升温,公众对于空气质量堪忧。

随着北京逐渐步入秋冬季,雾霾天气强势重来,京城再度陷入雾霾重重的“朦胧美”中。究竟雾霾是如何从天而降?我们如何“拯救”雾霾,又如何“自救”?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

我们在走别人的老路

何富就读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一名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他的研究方向是大气化学,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物等都在他的研究范围内,因此他对雾霾问题十分关注,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走的是国外的老路,历史上有很多次因颗粒物引起的污染事件。” 何富说起了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的烟雾事件,“正常的大气是高度越高,气温越低,但是气候反常的时候,低层空气温度就会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这会抑制烟雾的升腾扩散,造成大气污染现象。当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就是这种情况,上千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极其严重,这是20世纪记录最早的大气污染惨案呢!” 

何富介绍说,之后还有几次影响很大的大气污染事件,比如大家熟知的40年代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包括我国的这次雾霾天气在内,这几次大型的空气污染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冬季,城市大量燃煤,又在发达城市,汽车排放尾气严重,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长期不散,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这些国家后来采取措施,大力治理大气污染,慢慢解决了光化学烟雾,所以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迈过这个坎。”

雾霾缘何而成

雾和霾是什么?很多人弄不清楚。近期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现代大气论坛上谈全球变暖时,讲到了北京的雾霾问题。

丁院士解释道,“霾是很小的颗粒物,是吸湿性的,可以吸收水分,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有的人认为是90%,有人认为是95%,霾会完全饱和,跳过驼峰曲线,就变成雾了。”霾是由颗粒物污染导致的,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但是雾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完全没有关系,人体不会吸入,也不会有什么危害。一般情况下,当雾和霾同时存在时,这种空气浑浊现象就被称为“雾-霾”现象。所以,通常说的大气污染事件,都是指的霾,或者介于雾和霾之间的雾霾,和自然界中的雾没有关系。

然而,好端端的自然界,为何突然出现如此严重的雾霾现象?是颗粒物长期积累的突然爆发,还是气候变化异常的预兆?

笔者走访了气象系统的一些专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认为,在雾霾的形成过程中,气溶胶粒子十分重要。在过去,当人类活动比较弱的时候,这些气溶胶粒子主要来自于自然过程,而现在,人类活动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雾霾天气由此产生。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倪允琪教授认为,雾霾和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天气状况,二是人类排放。“在某种天气条件下,比如有下沉流时,就不会产生雾霾,如果产生了雾霾,一个寒潮来了,也会很快把雾霾吹散。相反,如果天气状况很稳定时,雾霾就容易形成,而且不容易消散。现在由于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这种容易产生雾霾的天气背景增多了。与此同时,人类的城市化、工业化活动增强,导致PM2.5浓度也在快速增加,两个因素复合在一起,才使得雾霾问题这么严重。”

据了解,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有多种。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就是因为这种种来源的颗粒物交织在一起,才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使京城深陷“霾伏”。

雾霾   “健康杀手”

今年年初,华北地区连续二、三十天出现雾霾天气,深圳等南方城市一年中与霾“相逢”的机会更是数不胜数,近期东北空气也“不甘落后”,严重到高速全路段封锁。街道上的行人渐渐戴起了口罩,有了市场需求,网上各式各样的新式口罩也层出不穷,不管是活性炭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还是PM2.5口罩的销量都一路高升。一种恐慌弥漫在空气中,恐慌的不是暴力袭击,不是疾病蔓延,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究竟还可不可靠?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董航宇今年7月份毕业了,在石家庄市的气科所工作。从家到单位步行需要二十分钟,一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她每日出行必备物品之一就是口罩。“不知道口罩究竟能隔绝多少颗粒物,但是我觉得戴肯定比不戴要好,有点预防措施总是没错的。空气跟别的东西毕竟不一样,没有空气根本都生存不了,就算是图个心理安慰也踏实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皇上东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戴那种棉的口罩肯定没有用,隔绝不了PM2.5,要戴就得戴那种防毒面具似的专业口罩。我一般就是在雾霾天气的时候少出门,不进行户外运动,尽量少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你身在其中,戴什么都没用,纯粹是自己骗自己。我爸跟我开玩笑说:‘北京的PM2.5还得靠你们吸呢!’”

就读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孙骋从医学的角度讲,雾霾天气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比如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甚至会引起血液系统疾病。“制鞋厂工人长期接触苯一类的物质,就容易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长期浸润在雾霾天气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让人民看到希望

“治理雾霾天气,还是得靠政府,我们能做的一是少开车,二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在银行工作的郑女士说。郑女士认为,政府应该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已经发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并且预防其他方面的污染。人类破坏自然生态,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应,我们以后必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在给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比如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燃煤提供能源的比例,增加其他更为环保的能源;鼓励人们使用环保的交通工具,例如电动车;控制机动车的数量,严控尾气排放标准,提高油品质量等。

对于大气污染问题,政府也的确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从1月份国家领导人召开关于雾霾治理的各种座谈会到50亿资金的投入,再到近期北京市常委会刚刚通过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都可看到政府在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都可看出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和信心。

应急预案中规定,根据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对应的预警级别,北京市将分级采取健康防护、建议性污染减排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当启动预警一级时,将实施“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

丁一汇院士评价说,“雾霾主要是和排放有关,北京提出的应急预案中,限制车辆,停工厂,控制人口,这三个加起来,就占雾霾成因的70%-80%,排放源没有了,雾霾自然就没有了,见效会很快的。气候变化周期很长,温室气体是200年的生命史,但是污染却不同,它是以天为周期的,PM2.5就是几小时的生命史,一下雨,通过湿沉降、干沉降就消除了。国外治理得好,主要因为掐断排放源。”

与此同时,各个部门也积极行动,采取措施。如环保局负责在主要干道和进京路口开展遥测、路检和夜查,住建委负责督促施工单位控制扬尘,乃至责令停止土石方作业等。这些措施是否会让北京“雾开霾散”,重见天日,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强自我保护

虽然政府正在加快进度治理大气污染,但是空气质量逐步恢复还需要时间。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仰头感受着阳光透过层层雾霾照耀的温暖,我们除了抱怨和忧虑,更应该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保护自己。

首先,雾霾天气要少开窗,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其次,外出戴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第三,适量补充维生素D。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第四,饮食清淡多喝水。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

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面对重重“霾伏”,拒绝恐慌,拒绝盲从,放平心态,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才是王道。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