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钱学森的道路前进

  • 管载麟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175
 

201393日,我校在雁栖湖校区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发表了题为《肩负使命 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的热情洋溢的致辞。白春礼深入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地参观,与同学们一起共进午餐,听取意见和建议。值得关注的是白春礼还来到校区后山火箭发射基地,恰逢前来参观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同学,就做起了义务讲解员。他说:“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火箭试验基地,是一个传承科学院精神和荣耀的地方。将来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两弹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览馆,保持这里的原味,作为我们科学院的历史、贡献的传承。”

提到火箭试验基地,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国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院士。正是钱学森院士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才给我们今天中科院研究生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科学精神遗产。让我们沿着钱学森的光辉足迹,采撷一代杰出科学家培育科技人才的点点滴滴,探究科技报国的历史征程,揭示科教创新支撑强国之路的内在规律。

一颗赤诚的报国心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Kimbee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从此,钱学森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8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9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几十年来,钱学森矢志报效祖国的情怀和故事一直是我国很多中小学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课目,感染和影响了几乎两代人。

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

195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钱学森担任了第一任所长。从1957年春季开始,力学所和清华大学合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抽调了各高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教师和研究技术人员参加学习,采用研究生班的规模化培养方式,学制两年。郭永怀为力学班主任,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林同骥、李敏华、郑哲敏等都亲自执教或指导论文。钱学森的《水动力学》、钱伟长的《弹性力学》和《计算数学》以及郭永怀的《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等,给学员们带来了当时国际力学界的最新理念。19571962年,力学所培养了三届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共计290名,为我国力学事业造就了一支中坚力量。

1958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时,按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力学所创办了近代力学系,还和化学所、大化所合办了化学物理系。钱学森、郭永怀分别兼任系主任,不仅制定了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等,还亲自为本科生讲授了《宇宙航行概念》、《物理力学》和《边界层理论》等课程。当时所内各研究室均对口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专业教研室,组织业务骨干编写讲义、讲授课程、指导论文等。力学所科技人员开设的专业课、专题课有数十门之多,而且力学系58级、59级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在力学所完成,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接触到国内外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更快进入前沿领域。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道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到了中午也没有人答出,几个学生甚至晕倒了,他说:“先吃饭吧,回来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一直到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学森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大家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学森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及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钱学森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至于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个激励后人的火箭试验基地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就在如今的国科大怀柔雁栖湖新校区所在地选址作为中科院力学所分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成立于1958年,当时对外称北京矿业学校,基地主要任务是探索高能液体推进剂与火箭发动机试车技术。

1964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利用怀柔基地已建成的有关火箭发动机试验设备,自行研制氢氧发动机,为我国长征火箭第三级动力采用氢氧火箭发动机方案进行了成功预研。19647月,怀柔基地改称为力学所分部,承担科学院下达的氢氧发动机研制任务,主要是5-15吨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试制任务。由林鸿荪主持,建成了两个不同量级的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做了100多次发动机台架试验,取得了成功。并于196411月在液氢液氧火箭燃烧室试车台上首次点火成功,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帮助、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创新的原创性工作,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验。随后,怀柔基地集中力量开展541超低空地对空导弹研制工作,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就研制出试验弹用的发动机,并成功进行试验弹发射试验。1965年—1967年,力学所在怀柔分部建立爆炸场,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爆炸试验,测出了7种爆高条件下空气中爆炸球面波在地面的压力分布规律,向国防科委21所提供了系统完整的资料。

在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怀柔试验基地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有一批睿智、坚强的领军人物,二是有一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高素质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是一支具有高度献身精神与聪明才智的、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能打硬仗的队伍。雁栖湖新校区所在地作为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书写着中科院的光辉历史与“两弹一星”精神,积淀着“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对于国科大莘莘学子来说,是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一次振聋发聩的忧患发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910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11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2010年,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俗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国内16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场“试验”,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在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钱学森是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为我国科学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

钱学森有幸,国科大有幸。他的赤诚报国之心就是我们国科大莘莘学子必须时刻牢记的爱国情怀;他对中国科技人才的呕心培育与感召是我们国科大教师队伍必须学习的楷模与典范;他留下的火箭试验基地是我们国科大科研骨干时刻努力进取、探索钻研的动力源泉;他对中国科教现状深邃无私的忧患质问是我们国科大教育管理者必须警醒思考并付诸创新实践的巨大鞭策。钱学森的光辉足迹和卓越功勋,就是我们国科大努力前进的方向。今天,我们缅怀和学习钱学森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正如白春礼在开学典礼致辞中所说的,要“肩负使命,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国科大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