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描写叛逆青少年的经典小说,就不得不说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以青少年的口吻叙述,客观又深刻地写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成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自1951年问世,这本书就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至今影响不衰。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叛逆的中产阶级子弟,家庭富裕而无所事事,因为屡次考试不过而被潘西中学开除。霍尔顿满嘴粗话,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浪荡富家公子的形象,却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大部分人喜欢这本书,也许是因为在霍尔顿身上有着我们青年时代的一些影子。很多时候,他的某些愤怒就是我们的愤怒,他的某些迷惘正是我们的迷惘。
外界世界的冲击
霍尔顿是个戴着鸭舌帽、只有十六岁的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我父亲倒是很有钱……他在一家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干这一行的人都很能赚钱。”霍尔顿被父亲送进潘西中学这所贵族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他“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把家族上流社会的地位继承下去。而霍尔顿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甚至讨厌那些喜欢说“祝你好运”的人。他曾经三次被学校开除,一个学期结束时,又因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再次被校方开除。
在学校里,霍尔顿总是本能地感觉到无处不在的虚伪与欺骗,“我的四周围全都是伪君子。”爱尔顿·希尔斯中学校长对开了汽车来的学生家长就巴结,而对没有地位的家长则不予理睬;在潘西中学,校长绥摩博士对给潘西中学捐了一大笔钱的校友奥森贝格毕恭毕敬,奥森贝格只不过靠殡仪馆生意发了横财;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教学乏味枯燥,对于霍尔顿考试不及格只是一味地说教,以至霍尔顿忍无可忍,仓惶而逃。霍尔顿厌恶这种教育方式,认为在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全是些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
霍尔顿看不惯周围的一切。身边的同学大都“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校友阿克莱生性懒惰,对别人不懂尊重而令人生厌;斯特拉德莱塔外表华丽,私下里却是个邋遢的小人,虚伪、放荡。而在纽约的旅馆里,“住的全是变态的和痴呆的怪人。”一个头发花白的很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孤芳自赏;一对男女在用嘴往身上互相喷水取乐,这样的景象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
在夜总会里,充斥着许多与霍尔顿年龄相仿的学生。弹钢琴的欧尼“势利得要命,见了人甚至都不肯理睬,除非你是个大人物或者名人或者别的什么。”欧尼的演奏水平实在不高明,常常在弹奏中卖弄些小聪明或其他油腔滑调的鬼把戏,但那些自认为内行的听众却“全都疯了”,他们总是在不该鼓掌的时候鼓掌。尽管法律不允许向霍尔顿这个年龄的孩子兜售含酒精的饮品,但事实是:“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要到酒……哪怕你是个有毒瘾的,也没人管。”
皮条客毛里斯知道霍尔顿还是个孩子,却为他引来了妓女孙妮。霍尔顿虽然出钱请来了孙妮,但很大程度上想要的只是一次谈心。没想到孙妮和毛里斯上门敲诈,还把他揍了一顿。霍尔顿和女友萨丽相处时,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他发现这个女子感兴趣的只是穿着超短裙来炫耀迷人的身材,对于他灵魂深处的忧伤无暇顾及……
寻求爱与理解
被学校开除后,霍尔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酗酒。从言谈举止来看,霍尔顿是一个满嘴脏话、放纵颓废的“垮掉分子”,可就是这么一个“垮掉分子”,却非常同情和乐意帮助弱者。例如,为避免使用廉价手提箱的室友产生自卑感,细心的霍尔顿特意将自己昂贵的真皮箱子藏到了床底下;与修女一起吃早餐时,霍尔顿感到沮丧,因为讨厌自己吃咸肉和鸡蛋而别人却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在自身非常拮据的情况下,霍尔顿依旧捐给修女一些钱……
霍尔顿总是对那些热衷于谈论酒色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与势利非常厌恶,对妹妹菲芘却真诚爱护,百般照顾。菲芘就是他心目中的天使,这个可爱、聪明、灵气逼人的小姑娘内心非常善良和真诚。她耐心地倾听哥哥的内心苦闷,在霍尔顿急需要用钱的时候,菲芘把自己用来买圣诞礼物的钱给了他,甚至执意跟霍尔顿一起去西部。正是因为对菲芘的爱,霍尔顿放弃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家里,霍尔顿向妹妹菲芘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说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守护那些单纯年幼的小孩,不让他们掉进悬崖,不让他们被社会的虚伪和黑暗熏染,维护那种儿童般天真、单纯、无私的人性美。但他知道这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当霍尔顿在妹妹菲芘学校的墙壁上看见那极其刺眼的脏话时,差点儿气死。在博物馆,当霍尔顿独自一人站在木乃伊旁边时,他觉得这个地方那么舒服,那么安静。而当他再次看见石头底下镶玻璃的墙下面的脏话时,几乎崩溃了。“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失落的霍尔顿渴望能去西部生活,一辈子都做哑巴,这样就不用说那些虚伪的话。
霍尔顿眼中美好的东西,是那么的简单。比如,美好的东西可以是妹妹菲芘直挺挺地坐在床中央像印度修行僧那样盘着双腿欣赏音乐,甚至女友琴下象棋时“把所有的国王都留在后排”的癖好也可以是美好的。这些生活的细节总能带给他内在的安宁和愉悦。霍尔顿总在不停地寻找自我,寻找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却总是看到成人世界的伪善,最终只能怀着绝望,冷眼看人生。
文学中的经典
2010年1月,《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家中逝世,享年91岁。这本饱受争议的书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尽管如此,它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几十年来,该书不断再版,销量历久不衰,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小说以青少年霍尔顿的口吻叙述,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世界,通过他的内心活动来体验生活。其精妙之处是既可以让读者得知霍尔顿是怎样对待社会和其他人,又能真实地把内心世界透露给读者。在书中,作者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非常切合霍尔顿身份与教养。除此之外,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隐喻和象征的巧妙,比如,麦田里的“悬崖”,在霍尔顿看来,就是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的分水岭,而他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童内心最原始的纯真美好。
霍尔顿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也有人还把他归入“垮掉的一代”。他既有对物质的鄙弃,又有对精神的渴求;既有对世俗的疏远,又有对自然的归依。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说:“他并非‘垮掉的一代’,也并非叛逆,只是天生的不适应现实世界,是天性使然。”在苗炜心中,霍尔顿只是一个拒绝成人世界的年轻人,不愿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对现实世界抱着一种怀疑逃避的态度,宁肯与这个世界对峙隔离。“是一种未被污染的纯真,倒不见得是叛逆,只是不愿接受成人世界的准则。”
霍尔顿一直想守护孩童们的天真和纯洁,不让小孩被成人世界的污浊和虚伪玷污。他一方面保持着儿童的纯真,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成人世界的复杂。生活在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里,霍尔顿对外在世界分外敏感和难以认同。其实,现实中的人们都会经历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对理想世界充满向往与憧憬;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常会使我们困惑和担扰。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理性妥协,勇敢抗争。正是在不断妥协和抗争之中,我们才能经历成长的洗礼与磨练,从而完成自己的成长过程,更加坦然地对待明天。
作者塞林格生动地描绘了在理想破灭、精神崩溃边缘彷徨的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更是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确信我们已经感受到的东西,提供了我们所有人的一段个人历史。他告诉世人,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什么是“叛逆的英雄”——有些人之所以厌世,也许只是过于热爱生活而已。更重要的是,作者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透视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矛盾,让我们看到追求丰厚物质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以及保持纯真的艰难。想必,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今天的社会里依然会是热点问题。
如今,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甚至堕落,忘记了理想、失去了追求、过着平庸的生活。这时,我们更需要精神的守望者,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负起守望者的职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
(作者系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