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 杜永成 马明霞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300

润物无声  播撒爱心

——科苑支教社在行动

■ 徐志双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科苑支教社志愿者的心声。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一个两百多人的团队,他们常年到京内的打工子弟小学支教,队伍日渐壮大,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他们周一至周五到华奥、振华民生两所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周日到田村半壁店第二社区对务工人员子女进行一对一辅导;业余时间维护 “爱心图书馆”;寒假开展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他们用行动演绎着雷锋精神,用爱心传播知识和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支教社(简称科苑支教社)。

支教社正式成立于2008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自发成立的公益性组织,自成立之日起便以“尽我所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目标,深入城乡结合部,到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城市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像绽放在城市边缘的花朵。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孩子的舒适学习环境,但是他们的天真童趣一样可爱,求知欲更不应该泯灭。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支教社,从天寒地冻的隆冬,到流金铄石的酷暑,直至金桂飘香,然后又一个春暖花开,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他们看来,支教,不是单纯的社团活动,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

“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是我们的全部动力”

位于丰台区的振华民生学校距离研究生院要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这里支教的同学们为了有充足时间坐车,甚至修改了自己的选课单,以保证准时给孩子们上课。 把自己仅有的空余时间用来支教,他们也时常会感到累,但是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就再也不会有这种想法了,而是想着如何把课讲好。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邓海军同学说,他课程表上只有周五上午一个空档,但他却从不出去玩,而是给两个班的学生讲《品德与社会》。“孩子们有时候也会调皮,但都很可爱”。提到孩子们,邓海军淳朴的脸上满是喜悦和宽慰,他告诉记者:“上周五有个孩子送给我一幅画,画的美羊羊,还写了祝老师‘学业有成’,当时我心中很感动,觉得再累也值得。”

除了到学校上课,志愿者们也走进社区给孩子们一对一的辅导。“有一个叫王珂丁的女孩,她在车祸中伤了脚,不方便去学校上课,志愿者在社区辅导她学习。记得第一次给她辅导时,我给她讲了一上午,临要离开时,她问我,下午还过来吗?眼神中的恳切和清澈,是任何人都不忍拒绝的。下午原本是没有安排辅导的,但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陈龙同学还是特意过去给她上课。做点能对孩子们有帮助的事情,是我们最希望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李文涛说。

在孩子们的眼里,志愿者不是严肃的老师,而是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做功课,一起做游戏,是他们成长的好伙伴。

建设爱心图书馆,送给孩子们一个知识的殿堂

图书馆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位于石景山区的华奥打工子弟学校有一间藏书库,包括教科书、工具书、卡通漫画、现代小说等几万册图书,但由于无人管理,书目混杂,一直没法作为图书馆对孩子们开放。

支教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就组织志愿者,分类整理。图书馆里没有暖气,温度很低,志愿者们却丝毫不觉,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选书、分类、贴标签、录入电脑……志愿者们的脸和鼻子冻红了,但大家热情不减,实在太冷了就一起唱歌,相互鼓劲。书目整理完毕,看着孩子们高兴地使用自己的图书馆,志愿者们也开心的笑了。

让孩子们汲取知识,是所有人的心愿。支教社对图书馆定期维护,让这所小小的图书馆传递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心。

“对农民工的帮助,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支教社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利用这个假期对各省农民工进行了数千份问卷调查。将结果录入电脑也就成了一件体力活。“有一天,我录到凌晨2点,觉得眼睛都是涩的。但只要想到这份调查报告能够体现出当下农民工的现状和需求,哪怕只对他们有一点点帮助,我也觉得是非常值得的。”来自植物研究所的程瑶说道。

“劳动纠纷,合法维权”常常是农民工最需要帮助的。3月中旬,支教社组织本校及北大的法律专业研究生,在田村半壁店开展了一次“维权咨询”活动。很多农民工来到现场,吐露心声,诉说疑惑:有被房东敲诈的,受工伤未得到索赔的,辛苦十年被无故辞退的,银行理财遇到状况的,还有找工作被骗押金的……志愿者们一一耐心回答,替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赢得了农民工朋友的认可。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龚理说:“我们会继续努力,为农民工朋友多做一些实事,让他们感到,虽在异乡,但并不孤单。”

支教社的执行社长周晓艳同学说:“支教社是一个充满力量,可以播撒阳光的团队。我和我的队友们将会给更多的孩子和农民工朋友带去欢乐,让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也能感受到阳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感到快乐。”  

 (作者系研究生记者团成员)

 

 

 

 

 

 

 

 

 

 

 

润物无声  播撒爱心

——科苑支教社在行动

■ 徐志双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科苑支教社志愿者的心声。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一个两百多人的团队,他们常年到京内的打工子弟小学支教,队伍日渐壮大,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他们周一至周五到华奥、振华民生两所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周日到田村半壁店第二社区对务工人员子女进行一对一辅导;业余时间维护 “爱心图书馆”;寒假开展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他们用行动演绎着雷锋精神,用爱心传播知识和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支教社(简称科苑支教社)。

支教社正式成立于2008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自发成立的公益性组织,自成立之日起便以“尽我所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目标,深入城乡结合部,到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

城市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像绽放在城市边缘的花朵。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孩子的舒适学习环境,但是他们的天真童趣一样可爱,求知欲更不应该泯灭。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支教社,从天寒地冻的隆冬,到流金铄石的酷暑,直至金桂飘香,然后又一个春暖花开,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他们看来,支教,不是单纯的社团活动,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

“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是我们的全部动力”

位于丰台区的振华民生学校距离研究生院要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这里支教的同学们为了有充足时间坐车,甚至修改了自己的选课单,以保证准时给孩子们上课。 把自己仅有的空余时间用来支教,他们也时常会感到累,但是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就再也不会有这种想法了,而是想着如何把课讲好。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邓海军同学说,他课程表上只有周五上午一个空档,但他却从不出去玩,而是给两个班的学生讲《品德与社会》。“孩子们有时候也会调皮,但都很可爱”。提到孩子们,邓海军淳朴的脸上满是喜悦和宽慰,他告诉记者:“上周五有个孩子送给我一幅画,画的美羊羊,还写了祝老师‘学业有成’,当时我心中很感动,觉得再累也值得。”

除了到学校上课,志愿者们也走进社区给孩子们一对一的辅导。“有一个叫王珂丁的女孩,她在车祸中伤了脚,不方便去学校上课,志愿者在社区辅导她学习。记得第一次给她辅导时,我给她讲了一上午,临要离开时,她问我,下午还过来吗?眼神中的恳切和清澈,是任何人都不忍拒绝的。下午原本是没有安排辅导的,但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陈龙同学还是特意过去给她上课。做点能对孩子们有帮助的事情,是我们最希望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李文涛说。

在孩子们的眼里,志愿者不是严肃的老师,而是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做功课,一起做游戏,是他们成长的好伙伴。

建设爱心图书馆,送给孩子们一个知识的殿堂

图书馆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位于石景山区的华奥打工子弟学校有一间藏书库,包括教科书、工具书、卡通漫画、现代小说等几万册图书,但由于无人管理,书目混杂,一直没法作为图书馆对孩子们开放。

支教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就组织志愿者,分类整理。图书馆里没有暖气,温度很低,志愿者们却丝毫不觉,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选书、分类、贴标签、录入电脑……志愿者们的脸和鼻子冻红了,但大家热情不减,实在太冷了就一起唱歌,相互鼓劲。书目整理完毕,看着孩子们高兴地使用自己的图书馆,志愿者们也开心的笑了。

让孩子们汲取知识,是所有人的心愿。支教社对图书馆定期维护,让这所小小的图书馆传递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心。

“对农民工的帮助,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支教社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利用这个假期对各省农民工进行了数千份问卷调查。将结果录入电脑也就成了一件体力活。“有一天,我录到凌晨2点,觉得眼睛都是涩的。但只要想到这份调查报告能够体现出当下农民工的现状和需求,哪怕只对他们有一点点帮助,我也觉得是非常值得的。”来自植物研究所的程瑶说道。

“劳动纠纷,合法维权”常常是农民工最需要帮助的。3月中旬,支教社组织本校及北大的法律专业研究生,在田村半壁店开展了一次“维权咨询”活动。很多农民工来到现场,吐露心声,诉说疑惑:有被房东敲诈的,受工伤未得到索赔的,辛苦十年被无故辞退的,银行理财遇到状况的,还有找工作被骗押金的……志愿者们一一耐心回答,替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赢得了农民工朋友的认可。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龚理说:“我们会继续努力,为农民工朋友多做一些实事,让他们感到,虽在异乡,但并不孤单。”

支教社的执行社长周晓艳同学说:“支教社是一个充满力量,可以播撒阳光的团队。我和我的队友们将会给更多的孩子和农民工朋友带去欢乐,让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也能感受到阳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感到快乐。”  

 (作者系研究生记者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