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 师德传四方”——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 白迪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342

“桃李满天下  师德传四方”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 白  迪

 

“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这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中国科学院徐光宪院士的评价。

因采访徐光宪院士的时间几经更改,他觉得非常抱歉,亲自扶着手推车来迎接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老人家刚刚和国务院稀土资源办的工作人员交谈完毕。在整整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面对已经92岁高龄的徐光宪院士,我们非常担心如此长时间的讲话会对他身体不好,但是他却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一边咳嗽,一边断断续续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求学生涯以及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期待。

科研机构要和大学双赢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家,徐光宪院士告诉我们,科研机构要和高校,特别是本机构所在地区的高校要有联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保证生源质量,培养科研人才需要有好的生源,与高校紧密联系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中科院,了解中科院,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一流的毕业生来到中科院,同时又将中科院的研究进展和高校共享,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达到双赢。二是通过与高校的联系加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做创新科学研究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从事的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力以赴地钻研科学,潜心科研。

将所学知识纳入头脑中的抽屉

在徐光宪院士的眼里,学习的方法,远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采访中,他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在徐光宪院士16岁的时候,由于身体不好,总生病,经常去中药铺买药,偶然中,他发现中药铺的药柜层层叠叠有几百个抽屉,其中分门别类地放置了各种中草药,药铺店员给病人取药时却很清楚哪个药在哪个抽屉,丝毫不会犯错。这之后,徐先生就领悟到一个道理,其实知识和中药一样,也需要分门别类的整理,在脑海里构建这些抽屉,这样,等到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才能条理清晰,得心应手。同时,他还告诫我们,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是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别人总结的知识是在别人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们从老师的讲课中获得了知识,要经过大脑吸收消化,分类归档,纳入自己头脑中的抽屉,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毕业后需要这些知识时,能够随时提取出来,解决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他还特别叮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分门别类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最后才能称之为“智慧”。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在徐光宪院士的客厅里,没有豪华的吊灯,没有高贵的地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文档柜,方方正正的摆在那里。他看到我们好奇地目光,于是打开了其中一个,映入眼帘的赫然是“徐光宪 1943-194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论文”。近70年前的论文,会是个什么样子?他轻轻地拿起了那个黑色论文档,缓缓摊开,已经泛黄的手绘工艺流程图一幅幅展现在我们面前。70年后的今天,看到这些精确的绘画,我们只能自叹弗如。拿着这本论文,徐光宪院士给我们讲述了70年前,他是如何做毕业论文。当年他的论文题目是用樟脑丸制备邻苯二甲酸,仅凭导师给的少量文献,他不知道如何下手做课题,就主动去图书馆查资料,借出比他高几届师兄的毕业论文,摸索出前人的论文思路,拟摘要,做前期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最后是总结和文献出处,再按这一套思路完成了论文。写论文的时候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他都尽量自己独立解决,实在不行才去求助于老师,两次写论文期间,他总共只找过导师四次,一次是开题,一次是提交论文。徐光宪院士告诉我们,学习需要自觉,需要主动性,只有主动去学才能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知识,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能总寄希望于导师或者前辈给你帮助,学会独立思考,是做科研的人一定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师者   父母心

“医者,仁者心;师者,父母心”。这是北京大学严纯华院士对他的导师——徐光宪先生的评价。在严院士心里,徐光宪院士犹如父亲一般高大。严院士曾说过,学术上,我可能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徐先生,但是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永远只能仰望徐先生的背影。正是徐先生的谆谆教诲,才使中国稀土行业打破国外垄断,为国争光。作为科学家,徐院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作为教育家,徐先生则默默地为中国稀土事业培育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在谈到培养学生的方法时,徐光宪院士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尊重学生意见的老师,会给学生们很大的发展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做。他还谦虚地说:“我的很多学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后来都超过了我。”他认为,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移花接木  学科交叉出创新

步入21世纪以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模糊,将一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另外一个研究领域,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针对这种观点,徐光宪院士还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曾经是一名数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概率论,其数学方面的成就并不突出,但当他将概率论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经济学领域的时候,他发现,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例如科学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和市场经营等,这些要素不同的配置能产生不同的经济学效益,随后,他提出了举世瞩目的博弈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是将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同样,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借鉴,将其他非专业的知识应用到本专业,或将专业所学移花接木到其它行业中去;这未尝不是科研创新的一条新出路。

接近中午11点30分的时候,连续几个小时的谈话,已经让徐院士的身体不堪重负,为徐老先生的身体着想,我们结束了此次采访。看着护工扶着徐光宪院士进入卧房休息的背影,我们突然觉得,抛开社会舆论给予他的光环和头衔,徐光宪院士在我们的眼里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一位像“爷爷”一样亲切的长辈。

(作者系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