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徐光宪院士
■白 迪
作为目前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家,徐光宪院士今年已经92岁高龄。采访之前,我在潜意识里为徐院士画了一幅肖像:要么,是一位严谨认真的科学家,要么,就是一位严肃严格的老师。
然而,等徐院士亲自扶着手推车到门口迎接我们时,我分明能感觉到:他就像我的爷爷,和蔼可亲。从他的护工口中我们得知,国务院稀土资源办的工作人员才和徐院士交谈完毕,老人家就立马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连续几小时讲话不是问题,但对于已经92岁的徐院士来说,如此长时间的讲话对他的身体是极大的负担。可他仍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接受了我们这些“无名记者”的采访。
跨进徐院士家门的第一刻起,我就感到诧异,家里居然没有豪华的吊顶,没有高贵的地毯,也没有巨大的液晶背投电视,当然,更不会有传说中的iphone,ipad。客厅里的墙上,挂着他和夫人高小霞院士的合影,两人花白的头发,平淡的笑容,让我感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难得一见的朴实和真情。墙边,并排放着三个四四方方的文档柜,里面全是徐院士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书和笔记,甚至还有他70年前在交大所做,纸面已经泛黄的毕业论文。沙发前的茶几上,摆放着招待客人的食品,仅仅是几块普通德芙巧克力和徐福记酥心糖,恐怕这就是徐院士的待客之道吧,无论来的是政府高官,还是普通学生,都以礼相待,平等视之,我实在没有想到,在一个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老科学家家中,能感受到如此真实的平等。
作为一个科学家,徐光宪院士被誉为“稀土之父”,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取得如此成绩已属不易。然而,他不仅是位科学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中科院的高松院士,严纯华院士等,都已经成为中国稀土行业的顶梁柱。
提到徐院士的学生,就不得不提到此次采访之行的一个小插曲。我们预先的采访计划中并没有徐光宪院士,而在我们采访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严纯华院士的时候,严院士在交谈中对我们提到了他的人生导师——徐光宪先生。他告诉我们,是徐先生,犹如父亲一般的谆谆教诲,才让他获得了如今的成就。能得到一位中科院院士的如此尊敬,徐光宪院士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感到非常好奇。在严纯华院士的积极引荐下,我们才有此机会接触到这位科学界的泰斗。因此,我们在采访徐院士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他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而他则充满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昔日的学生,包括高松院士,严纯华院士等,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远远超过了身为导师的自己。
在徐院士的客厅里,我看到了他给严院士的回信,开头称呼是“纯华院士”,结尾处用的是“此致敬礼”。作为老师,能如此虚怀若谷,也不难猜想这样的导师悉心教导出来的学生会有多么优秀。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在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院士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这是严纯华院士对徐院士的评价。
哲学,大师,这些字眼对于我们仅仅只有20年生活经验的“90后”来说,太过高深,无法理解,但我知道,我眼中的徐光宪院士是一个谦虚,朴实,真诚的老人,他就像我的爷爷一样。
(作者系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
徐光宪院士简历
1944年,年轻的徐光宪院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亚洲联合化学会主席(1989-1995),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