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人生之机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专访院士感悟
■ 宋 玉
人生有的时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所谓的契机,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不少,但是怎么去把握,还是要看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改变我们人生的机会,改变我们懒惰、拖沓等等坏习惯的契机。而我们会以没有遇见这个或者是人、或者是事的契机作为自己的借口,一再地拖延、一再地去辜负自己的期待。甚至是在面对挑战,因为胆怯而退缩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告诉自己:是的,因为还没有遇见足以磨练自信和勇气的契机,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放弃和退缩。
但是今天,我们不断地反思,才惊觉这个“契机”的人生借口是多么的可笑。把自己的人生,完全交付给不可知的命运,等待着所谓的“天降转折”,抱着读书人所谓“怀才不遇”的清高,这种糊涂的自以为是,已经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了。
把握时事
老一代院士们成长的年代,多是中国仍风雨飘摇、战乱频繁的时代。与我们同样年龄的时候,他们就像徐光宪先生和夫人高晓霞院士,怀揣对祖国的热爱,漂泊在异国他乡,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是的,我们可以为自己找借口:世界已经不一样,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也太容易得到这些甜美的糖果,打开电脑,是铺天盖地的电影和电视剧;KTV、各种社交活动时时刻刻都向路人闪耀着霓虹灯的邀请;无孔不入的广告和打折小传单,也常常引诱人们驻足于各个橱窗前辗转徘徊。但是,这些,不过是借口——是我们感到疲惫难行、感到前路难测、感到迷惘胆怯时的借口。换个角度来看,也许暂时的胆怯和退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司空见惯,谁也不可能是24小时的斗士,谁都会有疲惫和后退的时候。但是,如果这个借口使用得太过频繁,它就不过是面对人生责难时的自我安慰罢了。谁也不会知道,很多想要放弃和逃避的时候,多多坚持一会,能够得到和收获的是什么;除非已经坚持过,而且坚持的足够久。
王志珍院士大学毕业之后,也曾在忐忑和摸索中徘徊了良久,但是她终究是坚守着人生的理想;童秉纲院士更是在文革里跌落难以想象的深渊,却仍然坚持着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这一份不为外界动摇的坚持,回报给他们的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也许人生确实存在这样的谬论:当脚踏流淌着蜜汁的田野,反而比泥沼中的行者更难接近远方甘甜的梦想果实。这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但是也是生存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虚度的光阴,永远无法填补灵魂的空虚和苍白。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乏造就成功者的;缺乏的,也许从来只是把握当下、坚持不懈的那一个你。
热爱给你力量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于是,我们追寻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人生的方向、选择前行的道路。但是却依然缺乏坚持的力量,甚至有的时候会迷失方向,失去继续前行的源动力。
经过对徐光宪院士的采访,我们才真正明白,到底是什么将一个普通的人,百炼成为受人敬仰的大师——那就是“热爱”。
采访徐光宪院士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这一个小时的接触,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就是这短短的一个小时,这个说一会儿话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的老人,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物理化学领域的小故事,自豪地展示了他毕业论文中画出的媲美打印版的设备草图,幸福地论及他悉心培养的学生们的成长和成就。从一个个微小动作中,他传递出的对自己领域的热爱,是生命中一种最为纯粹的情感。对徐先生而言,他的学生们就是其生命和事业的延续。
热爱,那是一抹永远在心里燃烧的火焰。它微弱的甚至不足以点燃身边的一片枯叶,但是却可以给你力量,让你跨入茫茫漆黑的未知,跨越人生最寒冷的冰原。
我们很幸运地寻找到了一直让我们感到迷惘的答案,也正是自己灵魂中最缺乏的那一块拼图。
不要让“契机”丢失
竞争、期待和关注,大家聊天时也常会谈到这些外界影响带给我们的压力。有时也难免感叹压力太大,论文、未来工作、个人问题,一切如笼罩于黑暗中的达摩利剑,时不时在我们神经上磨磨刀刃。
在与我们同龄或是稍稍年长时,不少院士却经历经着人生最严酷的考验——文革。
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文革只是父辈们偶尔讲述的故事片段,那个时期生活的艰辛和严酷我们难以体会,但是也多少会揣测着,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年轻的院士们应该面对着难以言喻的压力。可是,在采访中我们向院士们询问是如何处理这些压力时,他们都觉得颇为意外。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如扶摇腾龙般顺利,文革中没有经历挫折;而是因为,这些我们看起来难以理解和惧怕的巨大挫折,在他们眼中并不是挫折。
石耀霖院士一语道出了这个疑问的关键:对于从小经历过可怕战争的不少院士而言,文革的过程,可能都不能算作是吃苦了。正是人生早期经历的历练,锻就了他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研究中能吃苦和敢为天下先的惊人毅力和勇气。这是时代赠予他们的礼物。而能与他们直面接触,去发现他们成功的秘密,更是时代赠予我们的礼物。我们的生活相对而言,是“蜜罐”般的日子,从小到大,我们认为的苦,对院士们而言,也许不过是“过家家”般的小小游戏。纵然是在人生中最为艰苦的时期和看不见尽头的煎熬中,他们中也没有谁想过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更不用说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可能有机会再回过头去重新设计自己的童年,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尝试去学习院士们面对人生的态度。将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压力视做人生必须面对的,作为我们生命必需拥抱的一个环节。
从北京采访归来之后,我们忽然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契机,而我们的契机,正是在我们的懒惰和犹豫中,在我们忙着前瞻后顾时决然远遁。人世无常,且让我们将这次北京之行的院士采访活动视作我们人生的“契机”吧。
(作者系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