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用来创造爱的
──访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郭梓林
■ 海 波
2012年5月9日,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郭梓林应邀为研究生院的学子们做公益讲座——《从生命到慧命》。
伴着金色的夕阳,在科苑礼堂前的草坪,郭梓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很抱歉,由于学生最近考试,可能听讲座的人不多”。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部长谭红军首先向他表示歉意。“没关系,即使有一名学生我也愿意讲、也很高兴讲”。郭梓林笑着说。
温文尔雅,话语柔和,谦和沉稳,举手投足间都能够让人感觉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就是郭梓林给人的第一印象。
证明自己
谈起郭梓林先生,他的履历表就像一条勇往直前的道路,简单明了,似乎没有人生的跌宕起伏,却也千回百转──工、农、兵、官、商、学。在这样奇特的人生经历中,想必有他对理想的不懈坚持。
郭梓林,1957年生于福建。他从16岁上山下乡开始,奋斗了19年;于1989年担任国有企业总经理。1992年,他要证明自己还能“挣大钱”,于是辞职“下海”,与朋友合伙创办科瑞集团,从1992到2011,他除了创办企业还从事经济学和企业文化的研究。两个19年,成为他人生两个重要的时期:当官与挣钱。
此时的郭梓林已是成功人士,身兼数职。他是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委员会评定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邀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不仅如此,他更有着文人的灵气与修养,著作达28册之多。
然而,2011年,54岁的郭梓林,却再一次转身——开始倾心投身于公益事业,创办北京大学公益讲座。
享受生命的过程
当记者问及郭梓林先生为何做出如此选择时,他笑了笑说:“人这一辈子,要经历三个业:职业、事业、命业。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不能没饭吃,也不能老靠父母养着;事业,是帮助他人养家糊口,但事业终究是别人的,迟早要交出来;命业,这辈子是为了什么而来,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我到了50岁,基本上完成了职业,事业,一直在寻找命业,去年,也就是我54岁时,终于找到了:原来老天爷让我来是让我做北京大学公益讲座的。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是由郭梓林带领一批志愿者共同打造体验式课程。讲座一共有四阶:第一阶是《从生命到慧命》,第二阶是《光明?圆融?善》,第三阶是《幸福是想出来的吗》,第四阶是《如何思想才有力量》,这是一套关于生命质量的体验性课程,是通过现场体验来唤醒听众对自我和生命意义的认识。
谈及当今社会时,他认为,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物质更加文明了。但由于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资源匮乏和物欲横流的泥淖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人们在精神层面失去了生命的目的和追求。现在不仅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灵魂与肉体也严重分离,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生命内在应有的品质。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许多人殚心竭虑。所以,人需要找到内心的宁静,找到生命的意义。
谈到年轻人的纠结,郭梓林说:“人生是游戏,游戏即人生。比方说,玩游戏的人,心态要好,心态不好的话,就会怪游戏里的规则不公平!本来你好不容易来玩一次人生的游戏,结果因为没明白其中的意义,弄的自己很纠结,麻烦多多。如果年轻人可以这样去看人生,把人生作为一种体验生命的游戏,就不会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产生纠结,一切都能过去,尽管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了,这样就可以乐在其中。”
谈及理想与现实的问题,郭梓林表示:“现在的很多人都被同化了,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从开始的厌恶和反抗,到后来的随波逐流,并自我安慰是无奈的选择。其实,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担当。当然,在任何一个社会,多数人都是心随境转,只有少数人相信心能转境,他们能用强大的毅力改变环境。所以,这一切就看你的定力够不够。很多人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自己是人才,但表现再好也没有用。其实年轻人最缺的就是定力。往往都是一时的冲动,用人者知道你的热情最多也就两个月,过了两个月就顶不住了,所以不相信你,不敢用你。如果一个承诺可以坚持三年,不因为环境的严酷而改变,那么,大家没有理由不对你刮目相看。成功从承诺开始,成就从承担开始。”
作为科瑞集团的创始人之一,郭梓林对于财富,有自己的理解:“厚德载物,你有多大的德,才能承受多大的财富。”“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任何人没有理由浪费资源。拉动消费,决不是拉动浪费。”
正是怀着这样的感悟,郭梓林与他的公益讲座志愿者,“用我们的做到,证明我们全部的说,是真实不虚。”并且用“甘愿付出,享受付出,帮助他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的理念,践行这项公益事业,真诚地帮助那些因焦躁不安而迷失的人,让他们感悟生命的伟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决定幸福的是心
北大公益讲座从2011年3月开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过82场。郭梓林先生及他的志愿者足迹遍布南昌、大连、海口、昆明、深州、九江、商丘等,听众有大学生、中学生、公务员、警察、企业人士,还包括劳教人员等。
谈起这个讲座,郭梓林先生认真地说:“这个课程不是宗教,不涉及政治和经济,也不向听众灌输任何观念,只是帮助听众看到真实的自己。让每一个接受过我们服务的生命:光明·圆融·善,是我们北大公益讲座的宗旨,因为,我们坚信:心能转境,决定幸福的是心而不是脑。目前,这个讲座已经在全国有300多位志愿者。
让记者惊喜的是,在这群志愿者中,竟然遇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校友——066志愿者。她告诉记者:“北大公益讲座是关乎生命和心灵的,这是源于每个志愿者内心的驱动,源于大家对生命朴素而深刻的敬畏。它不教你任何东西,也没有统一的结论,只是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已经有的东西,演讲者与听众产生共鸣和触动。每个人听课之后,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性格和生命品质以及价值观。如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正是想点亮听众的生命之光,让一个个光明的自我,照亮周围。”
公益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力量。其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一颗爱心,需要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彰显文明。
(作者系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