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设施:计划的挺好 实施的太少——广西来宾市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 肖志祥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67

水利设施:计划的挺好  实施的太少

——广西来宾市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 肖志祥

昔日美丽的小村庄

我的家乡在广西来宾市城厢乡横路塘村,记得小时候我常在暑假回到家乡,那时,整个大地是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总是和小伙伴们在炎炎夏日一头扎入村里的水塘,享受着夏日的片刻清凉。今年寒假,我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村庄,想要重温那美好的欢乐时光。

我在村头下了公交车。现在村里都通公交了,再也不用像当年得骑着破自行车甚至步行进城了。整个村庄映入我的眼帘,看到许多楼房,而那些破旧的泥土房早已人去楼空,好点的人家都搬到楼房里去住了,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听叔公说,家里通上自来水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是在早上和晚上才会有三四个小时的供水,但起码不会再为吃水犯难了。我向叔公了解村子里的水利情况,叔公告诉我,村里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有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没有通水了。这些年来,村子的水稻都是靠天吃饭,如果遇到干旱,损失将非常惨重,甚至颗粒无收。2007年,村子里的百亩良田就曾因干旱大多绝收,那是村里人所经历的最悲痛的一年,历史上的横路塘小村庄还从没有如此悲壮的事情发生呢。本来是一年两季稻的地方,现在由于缺水能够保证一季水稻收成就不错了。

“我们村子离红水河也不远,怎么会缺水那么严重呢?”叔公说,早些年政府投资把村里的唯一水渠修好了,开始几年还通过红水河抽水来灌溉庄稼,一年两季灌溉问题倒是不大;后来慢慢的,由于成本上涨,政府的投入减少,也就断了水,直至今日这种局面。“二季晚稻可好吃了,以前种来自己都不舍得吃,拿去卖个好价钱,现在想吃都没了。”叔公感慨道。然后,他又说:“不种水稻也好,以前年年种也卖不了多少钱,现在村里把大部分水田改做旱地种植甘蔗,仅留点地种水稻,收成够我们当年口粮即可。这些年种甘蔗攒了点钱,很多人家都住上了楼房!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雨水好,当年的甘蔗产量就高,遇到干旱还是撑不住,产量有一半就不错了。归根结底,缺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需要靠水利建设帮忙!”

与叔公聊完后,我到村里的田间地头走走。我印象中的小水塘没了,变成了一片甘蔗地;那条欢快的小水渠坍塌了、堵了,渠底渠边长满了野草;甘蔗地的间隙上看不到一条完整的现代化灌溉渠,仅有的泥水渠也少的可怜,残败不堪,就算是现在再通水了也不会收到任何效果!一眼望去,原本翠绿的甘蔗林,仅剩些边缘枯黄的败叶!

“别了,我昔日的小村庄”!不知为何心里感觉很痛,身处南方、靠近红水河的家乡居然这样缺水,真的有点不可想象。

今日美好的蓝图

我来到了市里的水利局,走进水利局大院,看到橱窗里精美的展板,防汛抗旱、冬春水利建设“集结号”等等热火朝天的大会战使人眼花缭乱,多么希望此情此景能变成现实啊!

走进办公大楼,水利局一位工作人员接受了我的采访。首先,我向他表示了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担忧,他微微点点头表示认同,然后向我介绍了近年来市政府在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方面的有关情况。

这些年来,广西来宾市每年冬春都会有水利建设的动员会战,利用冬春农耕淡季,广大职工深入田间地头带动群众积极兴修水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十一五”以来,来宾市以“民生水利”为实践载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建成了一大批防汛、治旱、灌溉、人饮和水电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16.3218 亿元。这些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他也表示确实有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再经过“十二五”的努力,力争解决农业用水、农村饮水难的问题。

比如说,现阶段的“桂中治旱”工程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广西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位于来宾市境内,灌区以乐滩电站水库作为水源,灌溉下游两岸来宾市忻城县、合山市、兴宾区和南宁市的宾阳县共4个县(市、区)27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为128.79万亩,灌区干渠总长214.861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38.13亿元,可解决121万人口的饮水问题。一期工程设计工期为4年,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供水,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设计灌溉面积54.68万亩,解决95.52万人饮水难的问题。项目实施后,灌区年可增产粮食20.12万吨,增加灌溉效益5.22亿元。还有,本市已经修建了1200多公里农田水利“毛细血管”,即“毛渠”:这些小水渠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可以将水直接引到田头,且水泥修筑的水渠能够有效的减少下渗的问题,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就是“来宾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及自治区的财政投入,继续加大“毛渠”的建设,争取覆盖到所有地区,让农业灌溉不再是难题。

听完水利局工作人员的介绍,我很振奋,内心又充满了无限希望。想到再过一段时间,我的家乡再也不用为灌溉难发愁了,那时小孩儿又可以在夏日“泡”在小池塘里无拘无束的玩耍,享受夏日的清凉,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未来会是什么样

回想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农业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及其产量至关重要。从2004年到2011年,我们见证了粮食产量的八连增,达到了2011年的11000亿斤,但是,这八年粮食的连续增长靠的是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2011年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4.5%,比2003年末增长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前30年的增幅。在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增长背后存在的隐忧,以保障粮食不断增长的势头。

我认为,如果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问题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来,那将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这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乃至世界来说无异于巨大的灾难。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三农问题,多次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多年以来,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建设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通过对家乡水利建设的调查,我认为,水利建设计划的挺好,实施的太少,就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一样,水利建设的投入也是极不平衡的,我们的农业水利建设仍需加大投入。

(作者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访谈录

 

笔者:现在村里的水利设施都有哪些啊?

村民:现在村里哪有什么水利设施啊,就村后头有一条十几年前修的水渠,但由于多年来没人护理,再加上没有水流,塌的塌,堵的堵,水渠上到处都长满了野草,早就不能用了。田间地头的都是些泥渠,原来种水稻的时候大家每年都会护理,现在都成了旱地,大多也荒废了,根本留不住水。

 

笔者:那现在的水田怎么灌溉啊?

村民:我们这里都是靠天吃饭。前些年雨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年两季稻,近十年雨水越来越少,水利又不通水,现在每年一季稻有时候都难啊!现在各家各户都把水田改为旱地,种植甘蔗,这比种水稻划算多了。每家仅留少量地种水稻,够村民们每年的口粮就行了!好多年来都没有粮食卖了!

 

笔者:怎么这么多年来都没人兴修水利啊?

村民:兴修水利是件大事,需要很大的投资,没有政府资金的扶助,我们自己根本修不起来;就算我们把水利修通了,那水从哪里来呢?我们没有钱去抽水,这还得政府投入,所以资金是一大问题。听说现在有个“桂中治旱”工程,国家投入很大,在别的乡这两年已经试点修了“毛渠”,效果很好,现在会逐步加大投资,将试点范围铺开,但是什么时候能修到这,我们还不清楚,我们只有等!

 

笔者:近些年来,政府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什么投入?

水利局干部: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16.3218 亿元,水利事业硕果满枝,令人振奋;在解决农业用水的同时,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从农业命脉到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的巨大转变。“十二五”期间,我们仍要加大投入,争取解决农业灌溉难题。

 

笔者: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本市主要投资在哪方面?

水利局干部:我们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水利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主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现在大多村屯这两年都通上了自来水;其次,“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一期工程争取用5 年时间完成5000 多公里的田间小型水利渠道硬化建设;最后,我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市水利部门都能够进一步强化防汛责任制的落实,着力解决一系列事关防洪和水库安全度汛的重大问题。

 

笔者:能否详细谈谈本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水利局干部:来宾市属于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是广西最大的连片旱区。“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目标是修建“毛渠”五千公里。这种“毛渠”宽度只有二十几公分,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能够直接到达每一块田地,而且每一块田地都有自己专属的进水口和排水口,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这就是大家所称的“来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