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Bell:在中国寻找真正的“实干家”
■苏孟迪 陈洁琳
如果不是采访,记者恐怕永远不会找到京城这样一间定位独特的咖啡馆。车库咖啡,京城著名的创业咖啡馆,“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是新浪微群的签名。与其他打着各色旗号的咖啡馆相比,车库咖啡略显低调。它隐蔽在宾馆的二层,电梯不能直达。咖啡厅门口的墙上,贴满了各色的手写招聘条,发布的都是互联网行业创业者们招募团队成员的信息。
下午2点,将近二百平米的车库咖啡几乎坐满了人,桌面上最多的是笔记本、平板电脑,然后才是咖啡,不同的创业团队都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这里。正如车库咖啡标榜的一样,“用每天一杯咖啡钱的成本,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以及各种办公所需的设备和资源,把早期创业者的投入降低。”
Steve Bell,一个身形高瘦的美国男人。对牛仔裤情有独钟的他,上身也搭配了一件当下流行的浅牛仔色衬衫。他戴着眼镜的模样,倒真是和另一位“史蒂夫”有几分相像。在L&L Products、GE Plastics等公司渡过了早期职业生涯,并积累了丰富的销售和管理经验之后,Steve开始了他三次辉煌的连环创业之路。1994年他建立了CORE Products GmbH,该公司后来成为全球一级的汽车行业供应商;1998年,他建立了Supply Solution公司,致力于提供优秀的汽车工业供应链管理软件;2006年,他再次获得风险投资并建立了一家充满想象力的电子商务公司Shang By;2009年,Steve与人合伙成立Trilogy VC至今。因为刚刚在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发起了“Chinastars中国星创业大赛”,Steve Bell的名字成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学子耳中熟悉的名字。
在车库咖啡,Steve Bell接受了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的专访。
从美国到中国,从创业者到天使投资人
作为一个风险投资商,经历了三次创业的Bell现在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转移到了年轻的学生企业家身上,实现了从一个创业者到一个天使投资人的“变身”。
天使投资,英文表达是Angel Investment,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是指富有的个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它是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
谈到选择天使投资作为风险投资项目的时候,Steve谈起了他偏爱学生企业家的原因:“Facebook、谷歌、微软、苹果…所有这些公司都是由学生创立的。所以当我回顾历史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制作出最伟大的产品的公司,那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并不是由于社会发动创立的,而是由学生发明创造的。”
在当今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一词已经屡见不鲜,在就业难的困局中,一些学生开始投身自主创业这一领域。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仍然存在着创业比例不高、科技转化率低、创业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一中国现状,也有人为Steve敲了不少警钟。但Steve不为所动,而正是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中国学生的创新力。
2005年,Steve第一次来中国,那时他的身份是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第二执行官。在杭州建立了软件工程小组的过程中,他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年轻人,他坦言,正是这些年轻人让他看到了在中国学生企业家中进行天使投资的广阔前景。他们勤奋努力、思维敏捷,有时候提出的点子甚至让他惊喜万分。也是从那时起,他萌生了在中国大学生创业者中进行天使投资的念头。
“中国学生创造新想法、新产品的能力让我很激动,但是有一件事情,在中国是缺失的——缺乏投资商来支持和关注年轻的学生企业家。这就是我来中国的原因,因为我相信在这里既有好机会也有大需求。”Steve喝了一口咖啡,继续说道:“尽管历史上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的创办者大部分是美国的大学生,但是我认为,同样的机会在中国也同样存在。虽然中国的市场对外国企业家开放的时间仅仅只有二三十年,但是我相信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同样有创新、创造的能力。我相信两者没有任何区别。我认为,中国文化和社会与美国虽然有许多不同,但我相信,下一个扎克伯格,下一个盖茨,下一个乔布斯他将是一名中国学生。”
Chinastars——一场真正的竞赛
和Steve的谈话总是绕不开Chinastars这个比赛,Steve也很乐意和我们分享他对于这个比赛的设想和感受。
与我们设想很不同的是,Steve完全是一个实干主义者,他坦言,即使在比赛的构想、组织阶段,也没有多想最终会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在组织Chinastars这个比赛之前,Steve和他的团队看了大量的创业项目,对时下全球范围内的商业事件进行研究,“每个月都看超过五十个项目,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新产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正在发生的事情,逐渐也产生了很多想法”。Steve强调:“我不想投资自己的点子,我只想投资年轻人的想法和点子。”
因此,面对最后晋级团队的创意,Steve和评委们都很喜欢,难以取舍,最后把决赛的五个团队的名额扩展为六个。Steve给出了他们的评判标准:我们评判的标准是哪些队伍做得最多。这样的队伍才最可能在接下来的三周、三个月内做得最多。“我们在Chinastars最后找到的六支队伍,是我们相信取得了最多进展,在未来会成为胜利者的队伍。”这也是他们设计“72个小时+90天”这个比赛模式的初衷,“两周前开始Chinastars的比赛时,有120个学生参加,组成了三十个不同的小组,制作了三十个产品、小样或产品雏形,有的队伍甚至三天内就已经做出了可以试用的第一代产品”,这些都给了Steve和他的团队很大的信心,Steve亲身的创业经历告诉他,创业赢家都是“实干家”,而怎样才能做得最多呢?
“这是一场真正的竞赛,要有极大的决心及驱动力并坚持不懈。”
记者谈到了中科院团队Amazing的项目创意,和其他团队有备而来不同,中科院团队现在的创意完全是在现场72个小时内产生的,这一点和Steve原来的设想不谋而合。在Steve的计划中,构想的是独立的选手在72个小时内自由物色并组成团队,在讨论中诞生他们的创意和点子。“而我们做的就是给一些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的背景,我们告诉他们什么样的应用、软件或想法更好。”
记者随后问Steve,怎样确定团队的创意都是出自选手自己,而不是来自导师或者就市面原有产品的一点改动?Steve思考了一会儿,告诉记者:“我不关心这个点子是哪里来的,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团队是这个点子、这个方面的专家。但要把点子转化成产品,这才是重要的。”他认为,每个点子都是由一个早期想法演变而来的,随后产生一个新想法,制造出一个新产品,这对于音乐、文学或者产品创业都是一样的。Steve认为即使是导师先选中了一个种子,但他强调:“这六个团队完全有能力和激情把这个种子培育成自己的果实。”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起了Steve他们举办这次比赛遇到的最大困难,没想到之前侃侃而谈的Steve居然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他苦思冥想了很久,“遗憾”地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这种类型的比赛,我和我的团队都学到了很多,意外的是事情比我们预期的更为顺利,有很多部分我们都没想过会像现在这样好。”
(作者系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