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石耀霖院士

  • 黎娜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22

我眼中的石耀霖院士

    ■ 黎   娜

春光和风暖暖,高楼绿草盈盈。激动、好奇、忐忑,我们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的四名研究生,在中科院武汉分院马明霞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中科院玉泉校区准备采访石耀霖院士。一路上,我在心里无数次地暗暗想象着石院士到底会是怎样一位院士呢?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他拥有如此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又是什么样的言传身教使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由于不认识路,而石院士所在的科研楼有两个门,我们一开始走错了办公室,导致与石院士的采访比原定时间推迟了一会儿。他一见到我们就热情地过来迎接,听他的助理说,石院士十分准时,一大早就来到实验室,准备接受我们的采访。进到会议室,石院士请他的助理给我们倒水,对我们十分亲切,就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丝毫没有距离感。

石院士带着一副眼镜,显得儒雅、有学识。衣着朴实得体,说话声如洪钟,还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特别和蔼亲切。平易近人、热情谦逊是石院士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更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辈对我们的殷切教诲,并与我们分享他对科研以及人生的感悟。

石院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选派的出国人员。他在88年于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便毅然举家回国,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十分艰难,石院士历经艰辛,终于将3.5万美元的一台工作站和一台386的电脑免税地带回了祖国。那时候,国内还没有现在的吸引归国人才的优惠政策,回国后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也没能及时解决,但是这些在石院士看来都不是困扰。石院士说,对国家签了回国的协议,就有责任要回国。正是这种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重信义、守承诺,使得他义无反顾地从美国回到了祖国。他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在研究生院建起了“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并很快展开了研究工作。谈到这段经历的时候,石院士只是略微带过就没再提及,也许在他看来,回国的决定以及其中的艰辛根本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样一种高尚质朴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和打动了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石院士对此真的是身体力行。他十分热爱读书,兴趣广泛。石院士认为,读书如果只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文章,这样会将自己的思路人为地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前沿创新。因此,应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除了喜欢阅读,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石院士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经常出野外增长见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走遍了美国四十多个州,所有的国家公园也几乎都去过,为了节省开支,石院士在野外就住帐篷或者车里。假期的时候,他有时从西海岸开车到东海岸,然后再回来,石院士还去过复活节岛。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开阔眼界,通过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就会对许多事情产生兴趣。要多去走一走,多去看一看,这样既可以认识自然,也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石院士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他的女儿利用假期,到过南极、加拉帕戈斯(Galapagos)群岛和马丘比丘等地。从谈话中,我可以看出石院士是一位非常慈爱的父亲,他很自豪自己能够有机会游览世界,也很欣慰儿女继承了自己爱好大自然的这一优点。

在采访的过程中,石院士非常认真和诚恳,当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并不是随口就给出答案,而是要在脑海中思考一会才告诉我们答案。也许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认真的态度才使得石院士有了今天的成就。

(作者系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