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广播台长——访“玉泉之音”学生广播台台长王轩

  • 李锐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311
快乐的广播台长

——访“玉泉之音”学生广播台台长王轩

■ 李   锐

 

最近适逢学校火热的夏季学期开课,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地穿梭于不同课程的教室之间。限于时间,采访“玉泉之音”学生广播台台长王轩只能安排在中午,挤夹在夏季课程之间。大雨冲走了北京连日的热气,天气清爽,我们约在了人文楼前的石凳子见面。

“广播是我的兴趣”

与王轩未曾谋面,记者为了守时,提前到达约定地点,一边等待,一边想象着王轩的样子:而此时,一位带着眼镜,身着T恤,步子不快,显得非常精神的小伙子迎面而来,记者猜想,他大概就是王轩吧。看上去倒是颇有几分广播员的气质。

聊天从学生会工作开始,对于“优秀学生干部”王轩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采访中,王轩总是强调:“广播是我的兴趣”。凭着这份兴趣,他从大学期间就一直从事学生广播台的工作;这份热情一直持续到上研究生,到了研究生依然在为学生广播台工作努力,王轩自嘲,“一干就干到现在”。回忆起初上大学的情景,各种各样的社团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王轩抱着“试一试”心态报名参加了校园广播电视台,没想到顺利通过面试。刚开始在校园广播台里,采编播的工作都要参与,“校园广播台是校园媒体,相对来说人力没有那么多,所以播音员都是采编播三位一体”,也正是这样,成就了王轩的播音“本事”。大学之前,他觉得广播是很神奇的东西,到了真正从事广播工作的时候,王轩算是彻底爱上了广播。“大学的时候,总是爱听广播,去食堂的路上也听,睡觉前也听”,王轩最常听的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晚高峰以及早晨的新闻摘要,特别是从事了学生广播工作后,王轩总是希望能从这些优秀的节目里找到灵感。

到了上研究生的时候,课业和任务也比以前繁重了很多,但是王轩还是没有放弃心中的这份兴趣。在团委陈睿老师的推荐和鼓励下,王轩继续选择了学生广播台的工作。“现在学习、工作都很忙,我都是在往返校园的校车上听广播”。校园广播工作一干就干了5年,这份执着大概在我们很多同学身上也是很难找寻的。“每次策划或者播完一台节目,我就感到非常满足”。正是王轩的这份“兴趣”成就了他对校园广播工作的“执着”。

我们要为节目“保鲜”

王轩对校园媒体的定位很精确,“校园广播是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服务同学学习生活、丰富课余文化的资讯平台”。好的定位一定是一个媒体成功的基石,王轩提到校园广播最大的特点在于“我们发送的信息和学生收听的信息是不成比例的”,意思就是,学生往往不会专注的去听校园广播,只可能会“不经意的听一下”。根据这些定位和特点,王轩把校园广播媒体的工作职能定位为:“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讯息”。

目前“玉泉之音”每天共有两个节目时间段,一个是中午的新闻节目,一个是下午的校园文化类节目,所谓校园文化类节目,王轩解释为“音乐、体育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等,目的在于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展现科院学子精神面貌,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把大量的讯息填充到节目里面,争取不浪费每一秒的时间来向同学发送信息”。“我们不是为了保证每个同学会听我们的每档节目,特别是类型化节目。我们把节目分割为不同的主题并且保证每个主题下都有一小部分同学是感兴趣的,这样一周7个类型化的节目就能覆盖很大一部分同学,这样就够了。”王轩说。

此外,王轩还提到广播台提供信息内容的原则“实用性”,满足同学多方面的需求。广播台专门有自己的微博,会定期阅读听众的留言来掌握同学们的对信息的需求。在每一档节目策划伊始,他都会组织广播台的成员依据各种渠道的反馈来分析同学对资讯的需求。通过多方面的受众需求分析,是让节目走向成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王轩不但没有落下这一步,并且做得非常到位。

“保鲜”一词在访谈中多次被提及,节目要有长的寿命期,牢固的听众,“保鲜节目”应当是重中之重。王轩的“保鲜”策略之一便是推陈出新。在“玉泉之音”原午间新闻节目基础上,广播台推出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校园新闻的模块,让不同信息分类更为精确,保证了讯息更有针对性。校园信息是广播台的重头戏,“我们的校园新闻主要来源于校园新闻网、社团的活动咨询”,为了保证校园信息的及时性,王轩希望能和研究生院记者团合作,“希望记者团的记者能和我们达成合作,能为我们提供及时的稿件,让我们的信息更为迅速的传递到同学们中间”。正是这样,一方面通过革新栏目的模板,细分节目的内容;另一方面则着力于校园信息的及时性,以此来为校园节目“保鲜”。

“以最快的速度让节目成熟起来”

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般大学比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学们只有一年的集中授课时间,一年结束后同学们就奔向各地,这样一来,玉泉校区的学生流动性非常大,基本是“一年一换血”。这也给广播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骨干力量损失特别严重”。王轩谈到,“所以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于留资料”。

“玉泉之音”广播台在王轩的组织下开展了留存资料的活动,目的就在于让新成员能够很快的熟悉广播台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对节目熟悉起来”,给“换血”时带给广播台这个“有机体”的损伤减到最小程度。

广播台保存下来的经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策划,“节目的定位是什么,锁定的听众是谁?这些要素我们都会整理成文稿保存下来”;二是节目的模板,“比如新闻节目,在开头向观众问好,之后播报天气和台标等这些都是模板,这些成文的东西我们都会总结出来,新来的同学只用依据这个模板填内容,就可以很快上手工作”。当然,节目模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工作中更新;三是声音资料,“我们考虑到下学期一个月,老生回所了,新生刚来,可能资源是不够的。这段时间我们采取了录音方式,在夏季小学期,我们由老成员录给同学听”,总共7个小组,每个小组录制4期节目,录音资料一方面为新学期提供了广播资源,另一方面也是给新同学学习的材料。三个方面的文本资料汇编成《“玉泉之音”广播台工作手册》,“正在印刷,马上就能与同学见面了”。

王轩希望新来的同学能积极参与到广播台的工作当中,“去年我们招新时大概有近百人,最后能留下来工作的有36人,利用我们保存的资料能尽快展开工作”。谈及成员筛选标准,正像描述自己对广播的热爱一样,王轩说:“我们的筛选标准第一位就是热爱和兴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至于声音如何,我们基本是放到最后才考虑的因素”。

“一年来从未空播”

在聊天中,王轩谈到同伴们的时候用了“感动”二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年来我们的节目从来没有因为播音员的个人原因出现空播的情况,让我非常感动”。广播台的7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组长,组长会协调好播音员的时间,保证每天都有人当班,正是这7个小组36位同学的奉献,才创造了一年以来每天中午和下午“玉泉之音”准点播报。

“学习第一位,是我们广播台成员的原则,我们都是把工作安排到本该属于休闲娱乐的时间,特别是周六日,成员们都会把会议协调到周六日进行”。

王轩家住河北廊坊,动车一小时左右就到家,回家过周末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一般一个多月才回去一次,我们很多会议、活动都安排在周末,我想回去改善伙食,可是没办法,没有时间”,王轩释然地说。“其实谁都想休息,都想周末看电影,去约会,可是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的活动有责任感”。

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同学们对广播台工作的认可。有一次,在校车上王轩听到几个陌生同学谈论到,“还是玉泉园区有大学的感觉,还能有广播听”。这句话让王轩倍感满足,他说,“广播台能帮同学找回大学的感觉,真的很有满足感。”

采访中我们还谈到心中的中科院,“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是王轩心中科苑最恰当的解释。“来之前就感觉这里学风踏实,来之后也是这样的,很喜欢这里”。王轩由于本科学习成绩优秀,因而被保送到科学院研究生院。当记者追问王轩的“学习秘籍”时,王轩倒是很谦虚,“我脑子比较笨,就是多学多看,有空就去自习室”。

谈到科苑的学子和想象中的科学院形象时,他觉得科苑学子带给他很多惊喜。半年前,王轩就开始协助校团委陈睿老师组织录制由团委策划的一部反映科苑学子风貌的原创MV—《我想要幸福的未来》,歌曲一经推出就在同学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深受同学们的好评。“MV的词曲都是由同学们原创完成,歌手都是来自博士合唱团以及在校园歌手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们,参演MV的很多同学都来自我们研究生院的学生各个社团,但他们都完全不紧张”,王轩很激动的继续谈到,“比如说,跆拳道社、京剧社、轮滑社、体育舞蹈协会等等,我们原本以为拍摄工作会比较慢,没想到同学们表现特别专业,科苑学子真是多才多艺”。王轩坦言,在科苑的生活非常的精彩,踏实的校风、优秀的教师和多才多艺的学子,这样的环境为他的学习生活增加了动力。

采访后记

采访一个多小时很快就结束,真希望能在这般清爽的环境下再多坐一会儿,多聊一会儿,听别人分享工作的喜悦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我特别喜欢王轩他们创作的MV——《我想要幸福的未来》中的歌词,“总是找改变世界的魔方,总有种冲破云霄的力量”和“年轻的朋友我们一起携手,实现梦想的乐章”。是呀,我们应当趁着青春之年,为了我们的兴趣,执着我们的执着,敢做敢为,有担当有责任,实现我们梦想。                               

(作者系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

 

    人物名片:王轩,河北廊坊人,中科院研究生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管理学院904班,金融工程专业。本科新疆大学,大学期间一直参与学校广播台的工作,研究生期间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之音”广播台台长,获得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