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记科苑支教社成立五周年

  • 胡璇子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23

帮助他人   快乐自己

——记科苑支教社成立五周年

■ 胡璇子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6月15日晚,科苑支教社五周年晚会伴着歌曲《感恩的心》的旋律落下了帷幕。田村社区的孩子们特意赶到现场,为那些辅导帮助他们的志愿者们表演节目。虽然没有华丽的会场,但爱心在歌声中交融,温暖在笑语里传递。怀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支教社走过了第五个年头。五年里,有艰难,有辛苦,有责任,同时也有快乐,有认可。

涓涓细流汇流成河

“上午上完课,中午赶紧吃完饭,12点就去坐车,因为振华是12点50上下午第一节课,从学校出发要转两趟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40分钟,上完一年级的,再上三年级的课,然后再回来坐校车去中关村上晚上的课。”每个周二,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孔凡逵都要重复这样的生活轨迹。“周二是我这个学期生活中最繁忙的一天。”他告诉记者。

孔凡逵忙碌的周二是科苑支教社上百名志愿者支教生活的一个缩影。几乎每一个参与支教的志愿者,每周都有这样风尘仆仆但又干劲十足的日子。康美,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一位女生,笑声爽朗,亲切随和。作为志愿者,她在华奥带六年级的科学课。“我上午三四节在学校上课。虽然如此,我也不能睡懒觉,我要起来备课,”康美说,“然后中午匆匆吃过饭,赶在一点十分前给孩子们上下午第一节课。”

2011—2012学年的科苑支教社由230名志愿者组成。在北京华奥学校,从去年九月至今共有57位支教志愿者在那里义务服务,为10个班,将近500名学生授课。而在振华民生学校,上学期有28位志愿者,这学期有25位志愿者在那里上思想品德课,约800名孩子听过志愿者的课。

“支教社的那么多活动,其实都是每一位志愿者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支教社宣传部部长温超告诉记者,“如果愿意去支教,那么就要坚持下,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轻易退出。”

对此,华奥学校校长表示,科苑支教社的志愿者们风雨无阻为孩子们上课,守时而负责。

昆明植物所的刘智科在去年支教社第一次招新时就加入了这个公益组织,去年,他为振华民生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们义务上了半年的思想品德课。他参加支教不仅仅是为了奉献爱心,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

“中科院的学生上学都是公费,这些钱其实都是国家税收给的,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有义务去回报社会和国家,而我选择的途径就是去做志愿者。我觉得这是一件必须去做的事情。而一件事情如果是必须去做的,那么就能有时间去做。”刘智科说。

有时候志愿者们也会觉得辛苦。当站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孩子吵吵闹闹,或者刚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回过头来就被孩子擦掉的时候,康美也会想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可是他们毕竟都是小孩子,我们带给他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我们给她们带去一些新鲜的东西。”康美说,“只要有一个学生在听,我就要坚持讲下去,只要有一个学生能从我的课中学到东西,我都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孩子们喜欢志愿者,志愿者们也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得到快乐,收获感动。在志愿者们看来,孩子们特别容易满足,也特别容易快乐,他们喜欢一个人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孔凡逵印象最深刻的是班上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我第一次上课就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告诉我他最调皮,”孔凡逵说,“但是后来我发现他好像特别喜欢跟着我,平时我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拽着我的衣服。”有一次,孔凡逵教孩子们折纸,这个孩子好像没有学会,就让他再教他一次。那天,孔凡逵就告诉他下次再教,结果第二次去的时候他把这事儿给忘了。“这个孩子那天特别不开心,也不调皮了,下课他就问我,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这一问,让孔凡逵的心有些振颤,原来孩子的心是脆弱、敏感的。作为老师,一定要爱护他们,不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支教社开展“一帮一”活动的田村,有一名叫贾小雨的五年级女孩。有一次,她的数学成绩在班上考了第三名,她非常开心。于是,她对辅导她学习的志愿者李文涛说,我所获得的成绩里有一半要给你。孩子们用质朴、直接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让志愿者们既欣慰又感动。

明广辉,2011级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生,给华奥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带了一年的思想品德课。七月,他就要离开北京,回到千里之外的新疆继续他的科研生活。“现在的我的脑子里能一下子闪现出好多小朋友。”在他看来,其实志愿者们带给孩子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志愿者们能带给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和新鲜的东西。他不在乎孩子们以后能不能记得他。不过,他和教过的孩子们互加了QQ,偶尔孩子们会在QQ上问他,老师你在干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志愿者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据社科院社会资源发展中心调查显示,科苑支教社的支教出勤率最高,服务效率最大。

除了在北京华奥和振华民生两所学校的支教活动以外,在2011—2012学年,支教社也开展了多项高质量的活动。爱心图书馆就是支教社一个新的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募集图书或者把义卖所得资金用于爱心图书馆运转,帮助打工子弟学校整理图书、完善图书管理机制,方便学生借阅图书。同时支教也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体的优点,开展与民工子弟教育相关的调研。支教社在这一学年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的活动,在全国中东西部地区和北京地区开展调研,收回有效问卷800多份。此外,支教社还在田村流动人口社区开展“一帮一”辅导活动,携手阳光文化基金会“阳光下成长”公益项目带领打工子弟学生走近科学,在支教的学校举行科普系列讲座等。

目前,支教社有华奥支教组、振华民生支教组、一帮一项目组、爱心图书馆组、社会调研组、科普活动组、社区咨询组以及办公室、宣传部两个职能部门。支教社成立五年来,已有近千名志愿者参加科苑支教社,仅常规支教一项参加活动的志愿者430多人,总服务人次超过5000,一帮一服务人次近2000。

科苑支教社于2007年开始开展活动,正式成立于2008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自发成立的纯公益性组织,致力于为教育相关的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从成立以来,科苑支教社连年获得学校的“十佳社团”、“志愿者工作优秀团体”等荣誉。此外支教社还获得过石景山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的称号,在2010北京市科技周上支教社被评为优秀活动奖,在第二届、第四届谷歌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中,支教社获“全国优胜团队”,是第五届决赛阶段全国入围团队之一。

在科苑支教社成立五周年的晚会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来到了现场,他说,“教书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今天这个年代,我作为一个老师,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能牺牲休息娱乐,拿出自己的时间出来去帮助别人,尤其难得。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最缺失的就是这种精神。其实我们的同学能做多少事,我觉得都是有限的,但是难得的是这种精神。”

在马院长看来,支教社志愿者带给孩子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关怀。而在付出辛苦的同时,志愿者们也能收获到弥足珍贵的东西。“虽然我们是学校,但是有些本事我们教不了,社会是个大课堂,有很多东西比书本丰富的多。在支教的过程当中,志愿者可以学到别的同学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本事。对于当代社会来说,特别注重的是知识和理性,缺失的是感性和关怀,缺失的是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所获取的真才实学。”

“感动、赞扬、欣赏、感谢,”马石庄用这八个字表达了自己对支教社的肯定。他最后表示,“我希望我们的活动能成为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可以让我们这个国家更多的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你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一定会在以后得以显现。”

支教社是一个大家庭

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很难坚持,但是如果有一群人和自己站在一起,那么就不会轻言放弃。在支教社社长周晓艳看来,支教社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庭,大家在前行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支教社里大家都是非常有爱心的,想给孩子们一些帮助。在这个环境里,大家都想着这么一件事情,为同一个目标而聚集在一起。

周晓艳说,科苑支教社取得的荣誉和认可是所有志愿者们的功劳。邓海军和任志国是支教的两个学校的负责人,他们直接和志愿者们以及学校打交道,在整个支教活动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学院博士一年级的学生杨辉,作为支教社的创办人之一, 他为支教社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虽然他现在离开了了校园,但是他一直在为支教社的工作而奔走。比如,这次支教社五周年晚会,也是他组织策划的;无论是招新、社会调查还是其他的活动,都能看到杨辉忙碌的身影。而每当周晓艳倍感压力,杨辉师兄总会给予她很多的帮助,给她加油鼓劲。“他能力很强,很能和我们打成一片,我在杨辉师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坚持。” 周晓燕说。

此外,支教社还经常举办志愿者的培训活动以及志愿者的经验交流会,支教社以前的老志愿者会和新的成员们一起交流在支教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大家都愿意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交流增加了志愿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使得志愿者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增强了支教社的凝聚力。明广辉和康美就曾经到彼此的学校教过课,在他们看来,这不失为一种相互学习的好办法。而当志愿者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准时去代课时,只要在他们的群里“吼”上一声,许多志愿者们都会顶替而出。“我们要让志愿者知道,他们是有组织的,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在一起的。”周晓艳说。

对于志愿者们来说,支教社是一个让他们眷恋的家。在支教社成立五周年的晚会上,一些到了研究所或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志愿者也回到了他们曾经的集体。“我的愿望之一就是我以前辅导过的小朋友能考上大学。”2008级华奥学校的负责人李国强说。

在周晓艳所知道的老志愿者中,许多人都关心着以前支教时辅导过的孩子。“有个志愿者知道我要去田村就托我去看看她以前教过的孩子,还让我把她的手机号告诉孩子,后来这个孩子给这个志愿者打了电话。”

不仅如此,在支教社的QQ群里,老志愿者们虽然身在祖国各地的研究所,可是依然非常关心支教社的点滴进步,对于新人们遇到的问题都会特别热心地予以解答。无一例外,每一个即将离开校园的志愿者都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他们都将尽自己所能将爱心继续传递。

七月,一批志愿者们就要离开北京,九月,更多的新鲜血液会加入其中。五年来,就在这样的更替交接中,科苑支教社渐渐走向壮大,越来越蓬勃生长。在他们看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而非一种负担。

(作者系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