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 人人有责——赵启正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

  • 苏孟迪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787

9月18日下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发表了题为“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的演讲。他表示,中国要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他同时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培养出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马石庄主持了报告会。

“学问不大,故事很多”

赵启正坦言:“今天跟大家说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这里学问不大,故事很多。” 纵观整个演讲,赵启正话语幽默,充满激情,丰富的实例和故事,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公共外交领域,赵启正是名符其实的专家。他曾出版过《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等与公共外交领域相关的书籍,其中有的被国内外译为英、西班牙、德、俄、日、韩等文出版。另外,他还发表过《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政协是开展公共外交的特别合适的机构》、《跨国对话——公共外交智慧》等文章。可以说,在公共外交领域,赵启正既是一位理论开拓者,也是一位实践者。

报告中,赵启正按照“什么是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三个小标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层层深入。赵启正思路清晰地将公共外交这一大家并不十分熟知的领域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诠释公共外交概念时,赵启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图片,从美国、日本、中国对公共外交的不同解读,全面而又生动地解说了公共外交的定义。“各国的公共外交都是为了让外国公众了解本国,提高本国形象。”同时,赵启正还强调了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他援引孔子学校的例子:“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简言之,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中国。”

“应该加强中国的话语能力,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政策等介绍出去。首先在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沟通能力。中国的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赵启正认为,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理念,汉语中的“和”有着丰富的含义,如:和谐、和为贵、和善、祥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求同存异。“和”字也和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共同之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谐世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提倡的“各种文明互相共存,互相包容”的理念是一致的。

赵启正建议,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要有比较眼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跨文化交流;不但会说,而且会听;善待媒体,要有一定的新闻素材。同时,他认为公共外交重在实践。

马石庄副校长谈到此次报告的意义时激情澎湃地说:“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报告能够学会怎么通过一滴水,通过一个人,通过一份微薄之力来展现太阳,来展现大海,来展现我们的中国。”

听完赵启正的报告,来自资环学院的傅同学告诉记者:“赵启正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认识到开拓公共外交重要意义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启发了思维。赵启正的报告,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希望以后能够听到更多这样有深度的报告。”

“真实地介绍中国”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与外国同学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报告结束后,赵启正与同学们就现实问题中的公共外交观点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面对学生的提问,赵启正将公共外交的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给国科大的学子们以一定的帮助和指引。

“和外国同学相处过程当中要注意互相学习,不要认为哪一种文化是先进的,哪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落后的,任何人都会觉得母语最好说,家乡饭最好吃,但是不代表别人就不对,所以在与外国留学生相处中最好多注意对方的优点来形成互补。更要提醒的是不要有自卑心理。”

赵启正说:“公共外交人人有责,它是一种自觉性,是一种爱国情怀,打仗是爱国情怀,现在没有打仗机会,你作为一个公民,能够向外国朋友很好地介绍中国,你就尽到了一个公民的义务。”

来自人文学院的孙同学认为此次报告的提问环节“很有新闻发布会的范儿”。“我觉得我们国科大的学生提的问题特别好,既体现了国际视角,又联系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他让我们见识了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大家风范。他好像一位长者在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又像一位敏锐的新闻发言人,能够直击问题要害。来去之间,显示出了赵启正的人格魅力,也显示出了国科大学子的博学多才。”

“融会贯通乃创新之本”

报告结束后,赵启正接受了国科大记者团的专访。当谈到对国科大学子的希望时,赵启正用“融会贯通乃创新之本”九个字概括了他对所有学生的忠告和希望。

“国科大有丰富的学术资源,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理工科专业,还设置有新闻、哲学等不少人文类的专业。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才是不断创新的动力。”

其实,赵启正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位校友。1958年9月至1963年9月,赵启正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赵启正感叹道:“我1958年9月到这里报到,当时就是在这个礼堂进行的开学典礼,转眼毕业49年。”借人文论坛的机会重回母校,赵启正感慨颇多。

“我应当说是科技战线上的逃兵,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了20年的科技工作,参加过国防事业,一半时间在研究核物理,另一半时间在航天部。担任上海国防工业的领导半年,就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当部长。以后调到中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界表达中国。”赵启正简单地描述着自己的人生履历。

赵启正坦言,没能继续做科研,自己“好几天没有睡好觉”。“转行的原因是时代的呼唤,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从来没有想到要去转行,就是因为是劳动模范,被询问愿意不愿意去当人大代表。可以说,我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因为把自己科研的梦想一夜之间就了断了。”

作为学长和老师,赵启正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国科大学子分享了自己对跨专业职业选择的几点认识:“我认为不同行业之间有一些共同性,比如逻辑性、因果关系,以及内因和外因都存在互动性。学理工科的好处就是在条例上和逻辑上比较清晰。”

来自人文学院的张同学对记者说:“听完全场报告,我完全被赵启正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虽然是一名理科生,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有做一名新闻发言人的梦想,今天,我觉得自己离这个梦想更近了,目标更加坚定了,赵启正老师他是我的榜样。”

采访结束之后,赵启正特意参观了校史馆,望着礼堂大厅悬挂的“两弹一星”的功勋院士,他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给我上过课。”话语中流露出对学生时代的怀念。

之后,赵启正信步走在校园里,他指着礼堂门前的松树和草坪说:“我读书时,这里是一片荒凉,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带着遗憾和欣喜赵启正与我们握手话别,而他临行之前的话语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耳边:惭愧、惭愧、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愧对母校啊……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