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 不忍心丢下孩子们

  • 徐志双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79

9月12日,在国科大召开的学习李克强副总理给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第十三届支教队回信精神座谈会上,国科大2012级新生吴欣讲述了自己作为师范生参与“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两个月特殊支教经历,深深触动了在座师生。

初见吴欣,她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外表娇弱,内心却无比强大的女孩子。她告诉记者:经历了支教生活,以后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的困难,都不会被吓倒,都会勇敢面对。

考研与支教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一项举措,内容是部分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实习,也就是代课顶岗,以把当地老师换到大学接受培训,从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吴欣的母校是湖北大学。大四暑假,当她了解到“国培计划”时,吴欣着实做了不少思想斗争。因为早在大四上学期,在武汉酷暑时节里,她已经把基本方向、导师、资料都收集了一下,做足了考研的前期“武装”准备。

然而,支教计划进行的时间正值考研的黄金时期,9月中旬到12月份,因此,是否去支教,让她心里很纠结,更何况她可是要跨学科考研,压力不言而喻。

做选择的时候,吴欣并不随大流,她有自己的想法。大一分班,她放弃了大家看好的试点班,而选择认为能学到更多东西的师范班。因为她相信人还是多学,各方面全面发展比较好。师范班有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制度方面的课程,都是以后可能用到的。她笑言,当时自己就想以后当不了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行啊,做一个好的家长。

考研的时候她也义无反顾地选了跨学科考的路子。“同样的时间,与其重复学过的东西,不如多学一些新知识。”吴欣说。

学习以外,吴欣在大学期间也随青年志愿者协会去养老院、社区,还去过学校支教。“那时候的支教是几个同学去一个班带一次课,简单容易。主要的感触是出了学校,接触社会,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每一类型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吴欣表示。

加入“国培计划”以后,抱着尝试一种生活经历的心态,吴欣从容选择了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在离武汉市区较远的大别山区支教。红安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吴欣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去感受它的文化底蕴。即使支教生活很艰苦,她也没有放弃考研。

“不忍心丢下孩子们”

吴欣的同学中,有45名参加了“国培计划”,一个人负责一个学校。就这样,吴欣单枪匹马去了红安镇。学校的教学条件跟城里是天壤之别。吴欣说,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乡下走出来的姑娘,支教学校的黑板、讲桌、老师的办公桌跟她上小学时的课桌差不多,但至少她那时桌子还是平的,而支教学校的办公桌却是坑坑洼洼的。好在政府补贴,学生的桌子板凳还可以。学校没有跑道,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

这还不算条件最差的学校,有的甚至整个学校只有一间厕所;老师的办公室都不是砖瓦房,而是泥土房;老师跟学生一样,每天的伙食是一碗咸菜,加水煮白菜或者土豆。

教学任务远远不止带一门简单的课。吴欣带了初一年级两个班、初二年级三个班的生物课,新学期的新课程,每个星期每班两节课,还有额外半小时的自习课,排下来一点也不轻松。她印象最深的是周三的四节课,上完课嗓子特别受不了,回到宿舍坐在床上半小时,什么事也不想做,要慢慢恢复体力。更为夸张的是,除了生物,她还要兼上音乐、美术、政治,甚至语文、化学。

纵然辛苦,吴欣和她的同学们没有一个中途退出,虽然有的在一开始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能坚持下去,最关键的一点是那些孩子特别喜欢我们。学生很喜欢你,你怎么能忍心丢下他们。就算支教生活再差,精神上也是富足的。”吴欣微笑着说。

“不管你以前你是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到了那种环境下,你真的不忍心放手不管。”吴欣坦言,虽然自己年龄还小,但已然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些个子稍大的学生,就把小个头的吴欣当姐姐。让吴欣感动的是:有一天停电,正当她在宿舍想着哪里能取水的时候,一个学生敲了门,提了好大一桶水,她当时的心情是:真的好感动。有的学生在给她的信里写道,希望一个星期什么都不上,只上生物课。这些话让她特别开心和欣慰。

孩子们需要关爱

吴欣带了五个班的课,每个班五十多名学生,加起来200多人。她反对一些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特别青睐的做法。她说,老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不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有些孩子也确实调皮,但吴欣用行动感化着他们。与孩子们告别时,吴欣不敢告诉孩子们,她害怕看到他们的目光。但是孩子们还是知道了,200多人送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好多学生都哭了。在车快要开的那一瞬间,有个孩子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流着泪塞到她手上。从二程到武汉的三个小时车程里,一路上,止不住哭泣的她引来同车人的侧目。

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孩子,特别敏感。吴欣离开支教学校之前的一个晚上,她去看望住校生。一进门,学生们就很轰动、很开心。其实聊的话题并不沉重,还蛮开心,都是生活学习方面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知为什么却哭了起来。吴欣当时不理解。后来有位同学给她写了一封信:“看见你走进我们寝室的那一刻,我就想哭了,因为我们这些住校生没有人关心。我们家离学校很远,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觉没有爱。”吴欣强调,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完全到了一个囚笼里。所以她的出现,给了他们一种依靠。吴欣说,自己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在一开始就去住校生的寝室看一看。他们其实特别缺乏安全感,特别缺乏爱。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爱孩子,如果我们给他们的影响是正面的,他们获得的能量就是正能量。

“我不想愧对学生”

考研是人生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当时家里人对吴欣支教并不是特别赞同。她坚持要考研,她认为,支教和考研其实不矛盾。有了支教这段经历,反而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动力。

“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既然选择了支教,当时就完全没有复习。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不想愧对学生。”在吴欣的心里,当时就觉得自己一个人的事是小事,不能害了那么多学生。

支教生活结束之后,吴欣就参加了考研。“考研、支教,一路走来,我觉得特别轻松。”考完研究生之后,吴欣觉得英语考砸了,于是,就积极找工作,参加了一场招聘会,一场面试以后,与中石化下属的教育集团签约。签完以后,她却意外接到了国科大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爸妈都不舍得她放弃那份工作,因为可以不用实习直接入编,待遇还比普通教师编制要高。但吴欣却坚持要读研究生。

决定考研时,吴欣的想法是: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放弃工作,选择读研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下半辈子,直到60多岁,这么长一段时间都要工作,她不想这么快把人生定位到那个过程。她的想法是:年轻多学点、多长点见识,以后工作肯定会有用的。她自信地表示,现在有能力签这个工作,读完研究生要签一份这样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

吴欣这样总结这两个多月的支教生活:很开心,很充实,很精彩。如果再选择一次,她也会同样去支教。

奶奶是吴欣最尊敬的人,她一个人拉扯五个子女,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最苦最难的时期,很不容易。吴欣受奶奶的影响,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看淡一些,都不会被吓倒,觉得总会挺过来的,都会过去的。吴欣的独立和自信,在她瘦小的身体里充满了能量;她用智慧和勇气,将这些正能量恰如其分地释放;她的爱心、坚强、果敢和执着,是支教志愿者的队伍里一脉相承的元素。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