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这段时间什么最火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航母style”。
在“辽宁舰”顺利完成“歼-15”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画面中,两位全副武装的起飞指挥员半蹲背手、食指和中指指向起飞方向,他指挥歼-15起飞时的帅气动作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模仿,一夜之间成为爆红网络的“起飞style”。转眼间,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甚至 “宠物版”的“航母style”照片纷纷上传到网络,在这全民狂欢的背后蕴含着国人朴素而又执着的爱国热情,伴随着飞机起飞的那一瞬间得到了尽情的喷发。
无疑,“航母style”是娱乐版的爱国之歌,它不仅是中国国力强盛、国人自强不息的体现,更是年轻人为之振奋而自发、纯真、赤诚的爱国之心的体现。同时,“航母style”所迸发出的强大“正能量”,表明了神圣、光荣、骄傲、崇高、庄严是始终不变的主旋律。因而,对爱国主义抑或是民族自豪感的宣传教育,大可不必总是板着面孔地靠说教去“灌输”,其实,找到一种像“航母style”这样的方式,或许更能深入人心。
然而,某些外国媒体对“航母style”的解读不免有失偏颇。
美国“The Inquisitr”新闻网于11月28日报道称,美国和俄罗斯军事占领中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航母style”的热潮已袭卷中国,如野火燎原般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流行开来。随后报道又分析称,中国人将航母视为“让全世界敬重中国的机会”。“‘航母style’的流行仍在继续,我们只能希望它成为共享文化现象的趋势,而不是扩大为军事竞赛的战争威胁。”
那么,中国的航母怎么就成了“战争威胁”?
早在2012年8月10日的美国国务院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航母就已经成了一个主要话题。美国国务院上任不久的发言人纽兰女士,在问答中不仅表现出对中国制造航母的不满,且不经意间再次凸显根深蒂固的偏执。纽兰称,美方欢迎中方就需要航母这一装备作出任何解释,随后又希望中方就这艘航母作出正式解释。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有着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历史上,中国积贫积弱,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饱经屈辱。就在不久前,美国的航空母舰还在中国的家门口耀武扬威、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就“钓鱼岛”问题张牙舞爪,中国的国家安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不能不是中国武装力量的极大关切。况且,在此之前,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独中国没有航母,而美国航母数量则占全球航母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发展航母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一定要给一个解释的话,那就是我们要增加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和平的能力,也就是“因为我们需要航母”。
不过,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27日的文章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得更加真切,它指出“中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起降,再次超出许多外国观察家的预料,使其为中国军事实力发展设定的时间表落空——尽管它引发的轰动效应或将束缚中国的手脚,难以继续如此迅速地提升航母实力”。
中国如此迅速和突然的发展趋势的确令很多海外军事专家措手不及,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认为中国强大了必将成为自己称雄世界的障碍。其实不然,不仅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和平共处”、“友邻四邦”的政治外交传统,而且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也实在不足以成为他们的威胁。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军社大校在接受采访时称,歼-15在航母上成功起飞、降落,这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下一步还会有预警机、反潜机、反潜直升机等其他飞机的试验任务。张军社认为,未来航母还会有其他系统需进行试验,舰载机起飞、降落只是其中一项,我国航母要形成战斗力可能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百余年不堪回首的历史,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复兴,如今中国崛起,大国归来,在世界面前我们依然挺起胸膛。
笔者认为,“航母style",不只是娱乐共享,他代表了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想往和自信。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