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展望
-
吴宗怡 谢勇 夏雨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532
作者:吴宗怡 谢勇 夏雨
来华留学生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为研究生院)依托110多个中科院培养单位,具有招收和培养高层次留学生的优越条件。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以来,经过近7年的发展,研究生院留学生管理制度日趋成熟完善,逐步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留学生招生、管理、培养和学位授予体制。
同时,研究生院留学生教育实践为具有教育功能的国立科研机构在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促进科研学术交流,构建国际化知名高等学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发挥了一定的先导性作用。
一、历年招生情况
截止到2009年末,研究生院共招收各类留学生204人(不含各培养单位的访问学者、进修生等)。目前在学人数124人,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图1),说明我院留学生教育工作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
二、留学生类别
从1984年开始,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类别扩大至本科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和研究学者6类。目前,研究生院招收的来华留学生有4类,即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其中,博士生149人,占73%;硕士生16人,占8%;高级进修生33人,占16%;普通进修生6人,占3% (图2)。
显然,研究生院招收的留学生主要为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多来自科教机构,不少人具有副教授、教授等高级职称。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研究生院的留学生具有层次高、能力强等特点。
三、留学生培养单位分布
截止到2009年,中科院已有59个培养单位开始招收留学生,其中招收人数较多的培养单位(前10名)见图3。
四、留学生国籍分布
我校招收留学生初期,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以来自周遍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中科院品牌效应逐渐凸显,来我院求学的留学生国别日益丰富。现在,我院留学生国籍分布于36个国家,不乏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数量排名前十的生源国分布见图4。
五、专业分布
以中科院各研究所为依托,研究生院学科优势显著,具有广泛的学习选择和空间。在理学门类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 以及工学门类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与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领域,学科优势尤其明显。在保持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近年来还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我校留学生涉及专业共88个,与现阶段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图5)。
四、毕业情况
截止2009年年底,留学生毕业或结业人数共106人。其中,博士生68人,硕士生6人,进修生32人。他们毕业后回国大多从事科研教育事业,促进了当地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规模偏小。虽然我院招收留学生工作发展迅速,学生招收标准高,但与北京其它兄弟高校相比,来华留学生体量依然偏小。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港、澳台合作与交流2009年报》统计,2009年北京高校留学生为47022人,而我校留学生人数仅占4.3%。
2、结构上不尽合理。从国别和地区上看,我校来华留学生国别虽然已经达到36个,但主要以亚洲学生为主,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较少。从学生类别上看,进修生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3、培养单位潜力仍有待挖掘。研究生院拥有以研究所为基础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一流科研实践条件。目前,有320余位两院院士、 4200余名博士生导师、3900余名硕士生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但囿于种种条件,许多具有留学生培养实力的研究所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4、资金来源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我校来华留学生以中科院奖学金生为主,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和外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次之,自费留学生人数较少。
六、展望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开放程度和国际知名度标志之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校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为2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110多个培养单位,在培养高层次留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我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有很大差距;即使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我校仍存在不少有待改善之处:
1、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宣传,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招生、宣传计划。拓宽来华留学渠道,丰富招生生源国别。
2、加强留学生管理,合理调整培养方案与模式。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我校要求留学生在研究生院学习半年汉语和中国文化,以消除文化隔阂,便利其在中国生活和学习。因此,研究生院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培训队伍,采纳配套的教材、教学法等。留学生管理涉及外事、教育、科研等诸多环节,而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高校,因此我们应在学习兄弟院校留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具有中科院特点的最优培养方案与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兄弟院所大力支持下,我校留学生规模将会迅速扩大,水平将会极大提高,从而继续为我校战略目标的实施,国际知名的“研究生院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吴宗怡、谢勇、夏雨,中科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