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研究生院以来,感觉像是再读一次大学,只是相似的程序和经历,心态却完全不一样。
大学的时候,充满着梦想和希望,从小到大,无数个夜晚陶醉在大学美丽殿堂中遨游,幻想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大科学家。而现在的我,怀揣的已不仅仅是儿时的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信念和责任。理想——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信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责任——为父母争光,为家族添彩,回报恩师和挚友,实现自己的价值。尽管很多时候会觉得前途并没有想象得那样明朗,但是路在脚下,一点也没有退缩和徘徊,而是一步一步往前走。
对于我来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走过很多的关卡。幸运的是,从开始读书以来,我的路还算比较平坦,大大小小的考试,升学也好,毕业考试也好,经过了高考的独木桥,然后又顺利推免读研究生。这一个过程,因为太过于平常而且自然而然,所以常常会觉得没什么好回忆或者来咀嚼的。
可是,我想起来在高中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望着对面的楼顶久久地发呆,漫无边际地想着自己眼下的作为与若干年后的关系:是的,要努力学习,理科有的科目很不容易学懂,要多花些时间来揣摩;学生会的工作不要太投入,分清主次,毕竟高考是最重要的;有的人有的事,不管有多么美好,现在时候不对,能免就免吧;不用想读什么大学,走一步算一步,高考完了有的是时间来选择……些事情,应该算是高中生的共同关切吧。
然而我还有一些别样的想法。我想如果我没有读书会怎么样,也许我会和我的堂兄表姐那样去工作挣钱,或者早早地谈对象,在22岁的时候成家;我也在想,我真的是读书的料吗?十几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好成绩,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表扬,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然后就要跟很多人一起拼高考上大学,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又似乎并非我所想,而只是一种客观的力量在推动着。
人生就像一次荒野的历险,我本来应该要多摔摔跟头,迷路或者掉进陷阱,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并没有遇上太多的麻烦,每次到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绕开,我并不喜欢这种没有流过血,受过伤的经历。因为,掉进困境并挣扎,最终克服困难重新站起的过程,是一个成长所必需的环节。
大学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从满怀着理想和追求、到深陷怀疑踯躅不前、最后顺利捱过。一次次险象环生的考验,四年的时间,我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统一。我记得第一次大学考试我得了60分。那时候我担任班里的团支书,带着入学之初的新鲜感和利人利己的服务精神,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班级活动方面,学业就搁置在一旁了。看到这个分数,我当时非常地惊讶,这大概是我读书以来参加考试得到最低的分数了。原来大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梦想更需要行动来支撑。我意识到危机,不仅在于我的态度,更严重的是我的观念并没有适应过来,并没有跟进学业的发展。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应付各种诱惑和挫折的过程中,起起落落,从一个尖子生,泛化成了中产阶级。一度在消沉与惶恐中,诘问自己究竟是不是读书的料?究竟有没有前途?究竟能不能学有所成,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四年间,虽然我的体貌并无多大的改变,除了眼神多了一些深邃,言谈多了一些沉稳;但是我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却经历了反反复复,错综复杂的一个过程。有的问题,时候到了就自然而然解决了;有的问题,至今也还没有能理出头绪;大学四年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学业的成就,而是心态的改变和思想的渐趋成熟。
回忆过去,我总是心存感激,在我的生命里因为有了种种的因缘际会,各种不利的有利的境遇,所以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人生。今天走进研究生院,这种对于自身和人生的探究依然在继续。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依然马不停蹄。一个人要成才,首先要立志,远大的志向会化成无穷的动力支撑自己不断前进。我不求将来青史留名,只要能竭尽一己之力,小而为家,大而为国,多行善事,少做俗事,不干坏事,就好。
漫漫人生路,铮铮男儿心。
(余松林,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009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