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离歌回荡在喻园……毕业,意味着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正如每一次改变都伴随着阵痛,这一次转换带给毕业生的,是一言难尽的迷茫和困惑。毕业了,我的工作在哪里?我们的爱情能否开花结果?我们的人生之路通往何方……面对无数双充满疑惑的眼睛,我们关切地问一声:毕业生,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平静,是冷漠还是成熟?
今年3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向全校毕业研究生发布了《文明离校倡议书》。倡议书中特别强调:“遵守校规校纪,不酗酒,不打架,不闹事,爱护学校一切公共设施。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离校前确保宿舍卫生,保证家具的完好无损……”用这些条例来提醒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毕业研究生,不啻为一种讽刺。然而,往年的媒体报道中确实不乏上述不雅事件出现,而且还刻意突出闹事者的身份——研究生。然而,与想象中离校的骚动相比,喻园的研究生们却平静地与这个校园道别。
“感觉挺平静的,没有本科毕业时那么疯狂。”电子系的毕业生小江微笑着说,“本科毕业时,K歌、班搓、喝酒,特别疯狂。四年的哥们儿,说散就散了,真舍不得!现在却没什么感觉了。”
“这次的散伙饭虽然热闹,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新闻学院的小张提起两天前的班搓,有些遗憾,“似乎感性的东西少了,没有拥抱,没有眼泪……”在他看来,毕业实在不是件大事儿。“我觉得毕业就像是一个过场,相比起来,我把工作看得更重。在毕业前已经工作了三个月,论文是草草完成的,很多手续是委托别人办的。”
“好像研究生毕业的情绪没本科强,很多同学都走了,上班的上班,回家的回家,我马上也要回家,一些没办完的手续就委托给班长了。”电信系的小倪说道,“本科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会哭,不过那时候毕竟还小。”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了一句:“两年能有啥感情呢?”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均为两年制,实际上,他们上课时间只有一年。因此,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感情不如本科深厚吧。”小江说,“本科时我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现在基本上就只呆在实验室,很多同学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就算一起玩也有点放不开。”
然而,在小张看来,经过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大家都成熟了很多。“像本科毕业时醉酒、砸东西之类的幼稚行为,我们不会再做了。大家心里都在想着如何把自己离校前的各项手续安排好,收起行囊,奔向新战场!”他面露微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
研究生们离别时的平静,到底是冷漠还是成熟?校心理专家杨一平认为,平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冷漠或是成熟,每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心理需求不同,导致了看待问题的方式、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本科生对亲密关系更为看重,同学间的感情深厚,群体性更加突出;而研究生则追求独立,更具个体化。此外,研究生学习、生活方式不同于本科生,独来独往的情况比较多。但她希望研究生们多多交流,加深感情,因为这是在为未来发展积蓄社会资源。
角色转换的迷茫
说起工作,小林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能够挣钱养活自己了”。虽然读研期间每个月的补助基本够生活开销,但小林一向是发多少用多少,从来不作预算,等到放假或急需用钱时就向父母求助。“一旦开始工作,我就不能向家里要钱了。”小林说得异常坚决,似乎要表现她经济独立的决心,但她坦言自己也有些担忧,“以我花钱的习惯,要做到这点很难。”
经济独立对电气学院的赵梓构而言不是问题,因为他已经提前适应了不向父母伸手要钱的生活。真正让他担心的是自己是否能适应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坦言自己比较羞涩,与人交往不太主动,不善于表现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中庸”的人。对于即将就职的某国企的工作,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淡淡的忧虑。一方面,他认为在国企做事,要低调、踏实,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明白国企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他习惯了学校单纯的人际关系,因此要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要以社会人的角色与人交往,还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赵梓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工作以后,我会以社会人的眼光考量自己,不适应也要适应。”
最近,数学系大四学生小林做出的决定令他的朋友感到钦佩,他毕业以后要到偏远地区支教三年,他比谁都清楚三年意味着什么,并且已经做好了忍受寂寞和艰苦生活的准备。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多高尚,支教是一份难得的人生经历。三年时间或许很长,但我把它当作人生的磨炼。”对于即将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做学生的时候,社会对我们是宽容的,进入社会以后,人们以一个社会人的标准要求我们,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
杨一平认为,面临社会角色的转换,毕业生除了要做好人际关系、经济独立、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准备外,职业化的心态也非常重要,即要对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工作性质、行为准则和所在单位的企业文化有一定认识。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我们所承受的压力、付出的代价必然不同。没有这种认识,就会认为工作不如意,频频跳槽。但无论进入哪一行,我们都要面对这个问题。过于频繁地跳槽只会让用人单位觉得你不够踏实,不可靠。社会是很现实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结果,也就是你能否在工作中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则看重过程,做错了事抱着交学费的心态,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必须具备职业化的心态,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走得顺利。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手机24小时开机,不时产生电话铃响的幻听;坐在电脑前神经质般一遍遍刷新邮箱,只为看到投出的简历有无回音;夹着档案袋,身着不太合身的正装奔波在各大招聘会;夜深人静时,躺在宿舍单人床上,觉得那些无忧无虑上课的日子,遥远得如同发生在上辈子……
这就是小丁的毕业生活。他没有抱怨,只是觉得疲倦。面试过多家单位的他,已经拿到了两个offer,但最心仪的一家大型国企却对他关闭了大门。
到现在,往返于上海、北京、广州的火车票已经攒了一摞。“找工作的整个过程,人都很烦躁。”那段时间,小丁的QQ签名都与“郁闷”和“迷茫”有关。最后敲定的工作,是东莞的一家私企。对这样的结果,小丁感到很无奈,但为毕业后有个落脚的地方,他还是签了,尽管心有不甘。“找工作的起点低不代表前景差,职场有无限可能。”我校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老师郭晓丽曾接受很多同学的心理咨询,求职的苦恼经常是学生们咨询的主题。郭晓丽建议,在求职时心理预期应适当。身边有人签得比自己好,也不用耿耿于怀,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临近毕业,身边的人都在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07级硕士生小唐的一位室友却无所事事。别人四处投简历,该室友却在电脑前静静地上着网。倒不是他去向明了,而是他不愿与人竞争,或者说是畏惧竞争。寝室几个同学轮流劝他,他却脾气暴躁,不喜欢别人干涉。郭晓丽介绍,这是典型的求职不作为,实质上是一种逃避心态,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种无力感。其实找工作并不可怕,关键是用健康的心态来应对挑战。
眼下,求职高峰期已过,仍有不少同学尚无着落,对于这些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杨一平建议:“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找到求职失败的原因。不妨问问自己,在求职方面究竟做了哪些事?投入了多少?对单位的背景又了解多少?投简历后有无主动问询?被拒后是否有勇气再次奋战?经过这些反思之后,静下心来规划下一步,是求职还是继续深造。至于读博,一定要想清楚,不是为了逃避,而是自己真的适合做研究工作。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最好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样才能到达那里?这些问题适用于我们的整个人生。”
谁给我爱情的信心
“他是什么时候不喜欢我的,我不知道。找工作的时候我心力交瘁,我们开始争吵,到现在我还没有从阴影中缓过来。”Bluerhythm在白云黄鹤BBS上发帖倾诉自己的苦闷。毕业了,男友离开了她。“找工作时,天那么热,让我窒息,他还在尽一个男友的义务,帮我把大包小包的行李扛来扛去。”但最后,仍然无法挽留,他厌倦了。“只觉得现在压力很大,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像个学生那样随心所欲。今天在哭泣,但生活还要继续,明天要上班,我负责的图纸还没完成,我要对老板微笑,还要在饭桌上喝酒,有房租要交,还要瞒着父母说我过得很好。”Bluerhythm的烦恼是很多初出校门的人共同的难题。这些难题,让校园恋人们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劳燕分飞。毕业,是每一对恋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有些人是致命的,对有的人却云淡风轻。电信系研二的小段和新闻学院大四的小童,2007年因为社团活动相识,至今已牵手走过两年,自习室、食堂、图书馆都有他们美好的回忆。今年小童保研北师大,小段在上海找到了工作。一人向北,一人向东,两人的轨迹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直角。毕业对他们而言,只是物理距离的变化,心却不会走远。
“如果没有感情基础,我可能会担心,但是在一起已经两年,异地应该不是问题。”小童对两人的将来很有信心,“我把两地分开当作最后的考验,能坚持下去最好,如果不能善终,只能说这份爱情还不成熟,至少证明不适合结婚。”小童笑着描绘两人的未来,“也许毕业后直接杀到他那边去找工作。”二人已经达成协议,谁的工作成就大,另一个就尽量支持对方。毕业,是爱情的终结者,还是爱情的试金石?校园爱情是否真的很难拥有美满的结局?对此,杨一平认为:如果双方感情深厚,彼此又愿意为对方负责,真正想在一起生活的话,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虽然现实生活中找到同一个城市的工作确实有一定难度,但不妨给双方一个期限,两年或者三年,等到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再到另一方所在的城市找工作,选择的空间就大得多。现在的人才流动机制灵活,网络和电话使得沟通交流更加便捷,所以,距离并不会必然导致分手,关键还在于是否对彼此是否有信心,对这份感情有信心。
(选自《中国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