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科学精神

  • 王大珩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45
作者:王大珩

这次我选的题目叫做“漫谈科学精神”。为什么想到这么一个题目呢?前几年法轮功出现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法轮功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这么猖狂?我们好像是在科学科普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的效果好像不是那么突出,回想起来,我们科普工作者只谈科学事实,但是缺少对科学精神方面的灌输。这种情况,使我想要琢磨有关科学精神的问题。今天谈这个事情,只是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感受。谈科学精神,我自己很胆怯,也许谈出来的观点不完全符合科学精神,对此请大家批评指教,我甘当这方面的小学生。
先从“什么是科学”谈起。要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了解我们对科学是怎么认识的,对科学是怎么理解的。首先,是对科学的理解。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这几个词应该解释一下。
第一,什么叫做知识?在这里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说明一下,关于知识的问题要回答五个W,这五个W是什么?就是what、why、where、when、who,就是“何事”、“何故”、“何地”、“何时”、“何人”。这几个方面,就是现在我们理解的知识所包括的内容。第一个是“何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事物。“何故”,就是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原理。“何时”,概括了整个宇宙历史很长的时间,现在开始可以往前回溯到百亿年前,时间的精确细度为10-18秒。“何地”,“地”是代表空间,从基本粒子的尺度到宇宙的空闻尺度,这也是包罗万象的,也包括生物。我特别提出来,我们万物之间,除了固定的东西,还有活动的东西,所以应该包括生物空间。“何人”,从一个人到世界上的全人类。研究这些问题的,我们常常说有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在解决这几个“何”字的问题上面,自然科学是把人的因素排除在外面的,这些知识叫做自然科学。能把人包括在内,特别是研究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这些方面我们叫做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上面这五个“何”字的提法,是对认识世界来说的。如果把改造世界也作为知识内容的话,那还要加上三个“何”字,即“何向”、“何为”、“何效”,我它们为八“何”的知识体系。接下来谈谈“认识”和“正确”这两个词怎么说法。认识什么?是认识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以及不同物质的区别,物质之间互动的关系以及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等等。“正确”,这里着重要提的是什么叫做正确的知识,特别是相对于不正确的要突出来什么叫做“正确的”。以上是把我所理解的科学要解答的问题,先做这样一个简短的说明。
下面谈一谈科学的特征。第一个叫做一元性。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而规律性是独一无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得更神秘一点,是不以神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把自然的物质运动规律说是天意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天,没有第二个天。不应把一元论看做是一种说教或者教条,它是经过人类长期历史实践得出来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规律。
第二个特征,叫做诚实性,也就是科学上说的“三严”之一的“严格性”。科学的认识,是知识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核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途径。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科学上的“知”,是真知。这里面特别要说明的,很重要的是,不以不知以为知,把真知和不知以为知摆在一起看,是知识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分界线。
举个例子说,有神论就是把不知以为知,就是把不知当作是知,所以不是科学的。可以指出,人类在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对许多事物开始是不可以理解推测的,于是乎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归结为神的意志,从历史上看,至少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而人类科学体系的建立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神论的传统和文化至今仍弥漫着整个世界,而且被统治者所利用,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定的手段。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是把有神论和政权密切地结合起来。我在国外就碰到这个情况,他问我信什么教,我说没有教,他说岂有此理,人还有不信教的。在科学高度发展的当代,人们在传统意识和行为上,仍保持着有神论的烙印,科学家也难免如此。在实验室里他是无神论者,但是在社会上也是随着有神论的大流,成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两面派。我也这样做过,在国外的时候,因为申请一个专利,要到专利局去,首先要我把手放在他的圣经上,说我讲的话都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何必说我不信你的教呢?算了,我也就随大流了,你爱怎么样我就跟着走了。这说明,当前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远远落后于科学思维所指出的先进道路,所以要使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自觉地将科学化见诸行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恐怕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这也是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因。
第三,正确的科学路线,也就是“严谨性”。在认识过程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对真理的认识是可望而难以企及的。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它的深入由低级到高级主要是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科学的核心所在。但是,理性认识要经由实验、论证来确立。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此,不用多解释了,只是简要说说现在用的方法主要是哪些。首先是经过实验室的试验论证和模拟试验,这是直接论证。第二个是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比如说气象条件不能搬到实验室里来,天空的条件没有办法搬到实验室里来,只能就地观测,进行数据上的分析,然后再从分析上得出结论。第三是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取得旁证。有些规律本来是适用于局部范围的,但是从各种现象的推论上,可以扩展它的范围。比如说力学的定理,是在地球上做的,但是可以扩展到天文上面,这就是举一反三取得旁证。局部试点,逐步修订完善,对于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要认识到这样做是不是合适。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局部的试点,通过试点找出问题,然后逐步修正,使你采取的措施更加接近实际。还可以从事物的内在因素上寻找相互关系,恐怕在社会科学上的很多工作是这样做的,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找出来,印证这个理论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可以付诸行动。另外,异常现象的发现揭示其中蕴藏着新的东西,始料不及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源泉。我说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和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同坐一辆车,我问他,你研究的工作做出来的结果和你原来料想的结果完全一样,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他说那是最倒霉的,我什么新东西都没有得到。假设在实验室里出现了他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那他就会高兴,那样才会有新的发现,在里面可以寻找新东西。也正是因为这样,通过这种不可预料的问题的解决,在科学或者我们的整个认识上,也包括我们一切的行动和实际工作,才能取得进展。事实上,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工作都是在偶然的发现之下提出来的,而且由于他们的发现引起了科学上的一大片或者一个领域的进展。最后就是等待时机,实在没有办法了,你就只好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要做试验,只好等。只有日食的时候,才可以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做出来是对的,是有事实论证的,但是再好一点的试验,是通过观测水星的近日点的移动,这是在天上找到了另外一种行星运动现象,这样就可以做一个比较好的试验,这个试验在数据上面得到了非常确切的论证。
第五,统一性,也可以叫做“严密性”。不同的学科在理论问题的提出上,各有特点,在相邻的和交叉的领域,必然出现理论上的相互覆盖。这些理论在原理上只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决不应该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在学术流派的形成当中,往往会出现这类的问题,学术上的进步表现在理论上的统一性。举个例子,中西医各有一套理论说法,而且在实践上都见成效,但如果终究能把这两种理论统一起来,舍弃当中不确切的部分,这也是科学进步的一个途径。
第六,总结一下科学进步的辩证关系。第一条,由于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特有的思维本能,使人类具有求知欲和竞争生存的能力,认识的开始是解决事物为什么出现的问题和为了生存上的物质需求。人类会说话,能互通信息,能繁殖,也有群体作用,这也是适者生存所赋予的环境支持。第二条,规律的确定是经过长期的质疑和反面论证的。例如,世界上的基本的能量不灭定律是经过近一二百年的考验才确信不疑的,并且据此导致世界上的许多新发明与创造。第三条,假想是创新的前奏,是理性认识的先驱,是从不知到知的必经过程,因而是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假想应当说是科学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要求,即假想必须符合已经确立的许多定律,而不能是违背已经确立的物质定律。第四条,量化是强化定律的可信性和确定性的基础。物理上的许多定律,常常是通过量化的形式确定的,定量的确定度比定性的确定度要高得多。所以当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走上定量的认识来确定它的时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第五条,科学的知识是有继承性、逐步丰富、可以积累的。到现阶段,它已成为人类经过历史进程中大量的劳动所形成的果实,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项主要资源。它的特点是它的经济价值和可共享性。它作为一个资源所具有的特性,就是共享性。因此,这是使社会资财共享的先声,恐怕共产主义的苗头可以由此开始。
第七,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这是提倡科学精神的一个要点。就是除了认识世界以外,还要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这是关于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的观点,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当前由于科学上的新发现,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现在的高度的物质文明。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改变当前社会经济面貌方面的作用,也帮助促进了人类思维的科学化。
下面再谈一谈非科学的方方面面。第一个是刚才说的有神论,这已经谈过了。第二,不切合实际的教条主义和盲动主义(包括浮夸风),违反实事求是的精神,自以为是,大胆行动,形成“左”倾或右倾路线。第三是伪科学,在认识事物的论证中,以貌似科学的表面特征隐藏非科学的基本内容,以表面的正确倾向掩盖不正确的方面,哪怕是有一点点也不行。这是在科学的严肃性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在科学的论断上,不允许有一点点伪科学的东西,似是而非。在结论上,有时候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会出大问题。关于非科学的作风问题,弄虚作假、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等,这可以说是学术上的盗窃。再后面就是巫术和迷信。
以上说明,这些非科学的行动和措施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损失。科学思想的适用范围是全社会的,而不只是单纯科学技术工作者所应具备的。
我们所要的科学思想是什么?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是审时度势。这里面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包括现在和将来,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第三是传承创新,就是科学有继承性,每一个发现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规律发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上面,我们一方面要对这种已有的规律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继往开来,做创新的工作。第四是传承创新,有了创新的工作,让它在社会上起作用,还要找出实施这个措施的最优的途径,勇于使它实现。这四句话,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工作者,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我觉得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也有意义。
科学发展的动向。第一,在探求真理方面穷其究竟的工作还在大力地发展,并且有新的认识。比如说研究物质的终极结构,从分子、原子、原子核到基本粒子到夸克,现在为了了解这些基本来源又追溯到宇宙的形成去了。这样就导致了基本粒子研究与天文学的结合。我们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原来是搞粒子物理的,为了研究反物质结构在宇宙上的存在,我们国家专门做一个粒子的偏转器,来研究这个问题。
谈到这些问题,涉及我们认识宇宙和事物的宏观规律,现在逐步地发展到微观规律上去。宏观规律被认为是可以肯定和确立的,但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这么说。最主要的是能够写出一个数学式的模型,这样才有一定的准确度。但是,宏观只是一种概念,比如我们说一块石头,有个边界,这是宏观的概念。在微观上说,你就不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它涉及场地在那里的突变,怎么能说准它的位置呢?在微观上面,你也许要采用一种更敏感的探测装置,敏感到什么程度呢?敏感到出这样的问题,你去探测那个对象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影响对象的实质。以后你认为你所得到的结论是什么,里面就有一定的不确定度。比如说毛主席说的,你要了解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要用口去咬,尝梨子了,就把梨子破坏了,你尝了梨子是甜还是不甜,但是这个甜是算在梨子的账上还是算在舌头的账上?微观方面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今天量子力学当中,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测不准原理,这还是物质本质的问题,但是其中有不确定度是肯定的,模糊度是在所难免的。在实践中,你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我们所谓的宏观的准确度,有它一定的精确度,也有它一定的不确定度。但许多宏观上的规律,并不影响用来改造世界,从而形成了工程上的多种学科。从中引出的概念是什么呢?假设我把世界上的事物都能够度量出来之后,我们对它的运动知道了,我们可以写出一个理论上的运动方程式,就是有了初始条件,以后可以随时得到它的精确的运动状态。现在微观的问题上,都带着一种几率概念,我们只能了解到几率的问题。这是概念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再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人类还处于愚昧的时期,在地球上走路就要问我走多远,问地球的边在哪里。当你知道地球是球之后,就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了。这是概念上很大的一个转变。反过来你也可以说,这个边是无穷的,今天从相对论的时空概念上,就得到类似的理念,就是说时空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有许多问题,在科学的认识上,在思想概念上要有新的认识。在这里面,最主要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我们叫做“混沌” 的理论。老天爷给了你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给了你这么多的物质,还给了你这些物质当中相互作用、运动的规律,给了你一定的活力,活力就是能量。问题就在于,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对物质规律怎么样认识,你是在这个混沌的情况之下提炼出当中的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过去那种运动方程式认为,初始的运动条件决定一切,这个理念,在现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反过来说,这个理念是超乎现实的。但是在这个运动方程里面,常常可以分为两部分,有一部分是与初始运动有关的,有一部分与初始运动无关的。而真正我们常常看到的那一部分,是与初始运动无关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不能从头看起,所以主要是要研究和初始运动无关的部分。这部分可以表现出规律来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也是属于这种规律的。从物种的起源出发,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导致物种进化的效果。关于研究发现中间过程物质运动规律,我想借此提出当今物理概念上的一个前沿问题,即混沌理论。那就是在极端复杂的物质运动系统中物质形态的演化问题。世界上的物质是互动的,结果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互动之后,具有衰退的倾向,结果就是偃旗息鼓,形成安定的局面。这在微观量子力学中,相当于物质运动的稳态,不同粒子的出现和粒子组成,宏观上表现为性能不连续、多类型品种物质的出现,如分子、晶体等。还有一种中间的形式,是保持物质活动的暂时平衡,常常表现为周期性的起伏。第三种形式是特别突出的情况,是良性循环的物质活动形式。由于非线性增长和循环增益,导致物质活动的扶摇直上,成为物质活动最活跃的亮点。这是使物质具有演化几率、形成新生事物的主要来源。对良性循环突出来的那部分,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我管它叫集中性,或者沟道性,或者抱团性。自然界之间,物质上会自己往一起凑拢。比如说激光的试验里面,当光通过介质的时候,好像是很均匀,但是当你经过介质当中,稍微有一点点不均匀的扰动的话,激光都往一起凑拢,这种现象就是经由混沌现象突现出来的尖峰(亮点)。在宇宙间,好多是这种尖峰在那里起作用的。天上往地下打雷,你从来没见到闪电是一片电荷均匀地下来,而是一条线下来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普遍到什么程度呢?我可以跟你们这样说,河流的形成,是水慢慢走着走着,经过非线性作用然后形成河流的。矿产怎么形成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种活动上面,使它的某种物质能够很好地集中。在医学上面,到现在还有人争论,经络理论到底对不对。我说经络是必然存在的,人身作为一个电解体,有电流在里面流动,这个流动不会是平铺的流动,必然会自己找出一条线来流动,从而形成经络。再往宏观里说,我们说是在一个社会里面,经过进化的作用,要抱团,所以形成了所谓国家,形成了所谓民族,也形成了所谓党派。所谓沟道的规律,在这个混沌的理论里面,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我也可以这样说,也正是由于这个规律,所以在最原始的结构方面,才能够有基本粒子,粒子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这种非线性来形成的。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把大气作为宇宙的话,大气里面会出来雨点,会出来冰雹,会出来雪花。假设我们的空间跟我们的宇宙只是大气那一点的话,这三个东西就是宇宙结构里面的基本粒子。我们所谓的基本粒子可以成为不同物种的粒子的话,都是由混沌的非线性效果形成。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说的,在混沌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岔”,就是在演化过程中,碰到很多的障碍或者干扰,于是乎从一个路线变成了两个路线。这在我们进化论里是很自然的东西,在进化论里叫做“变异”。在整个物质的演变过程当中,我们叫做“分岔”,就是一种物质变成两种形式。在世界上,不是连续地毫无分别地延续着从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而形成了粒子的形式,形成了可以分割的区别,正是这种非线性的效应在里面起着主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整个的宇宙的形成,从演化过程上看,可能最先是基本粒子,然后会出来类星系,然后会出来星云,出来恒星系、行星系,然后出来地球,地球上出来各种岩石、矿物,各种动物、植物,一直到人,这当中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这是很普遍的一个规律。这也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过是这个规律历程里面的一个片断。人类出现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说起来是进化论里的最前锋,已经进化到人本身有智力。能够进化,是因为它能够生存,能够繁殖、延续下去。如果说不能繁殖,就无所谓进化了。假如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也会消亡。人在进化里面,他的生存已经不只是靠体力的强弱,而主要是靠智力,靠交换信息的本能。当然,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也还有生物跟我们抗衡的,搞大量的繁殖,比如说“非典”的病毒,我们还在一个斗争的环境当中求生存,但是今天人类具有一个绝对的优势,成为万物之灵,这是进化论的最前沿的境地。这个前沿表现在什么程度呢?就是人类已经有了这个意识,来左右种群优化,或者是环境的优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一个对人类历史状态的进化的陈述。人类自从有了智力以后,靠着本能来与周围的环境抗衡,来取得生存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这段人类生存的历史,所以它本身就是科学的,而且应当说是在我们人类进化当中最基本的部分。因为它不但是在研究人本身生存,而且是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达尔文主义在人类进化阶段的一个延伸。
今天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科学思想进步的环境里,一方面认识到我们是怎样演化来的,这在规律里面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进步,连带着是技术改造的进步,这两个因素是互为因果的。今天已经到了这种程度,科学的许多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探索,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今天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什么叫做知识经济的时代呢?
我们把一切经济的活动或者措施放在了有理论的基础上,就是有知识理论的基础,这个知识肯定是科学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中,社会科学在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除了自然科学在里面所形成的物质文明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和经济有关的科学知识。应当说,知识已经进步到这个时代了,技术也进步到这个时代了,过去没有办法研究的问题,今天有办法进行研究了,同时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和可能,去研究更加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基础科学一时还没有发展得很好的部分,现在有可能去研究了。一个就是生命科学,因为它复杂,过去是避开这方面研究,先研究最简单的东西。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时候,最简单的是研究氢原子,现在是往新的、复杂的方面走,一个是生命科学,一个就是社会科学。对社会科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如果称为科学的话,它能把规律比较好地找到,是要靠定量方法。过去的经济学,好多是定性的,现在实质上是往定量方面走,特别是当代科学上的许多研究方法,已经为研究社会科学准备了很多条件。大家都感觉到了,当你做一个经济学报告的时候,如果没有数据作为依据,你这个报告就没有说服力。今天像统计学、运筹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研究社会和经济问题提出来的。
运筹学是怎么发展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常常受德国潜艇的攻击,于是要数学家研究这个问题:船运输是单独运输好呢,还是结队运输加以防护好?结果科学家分析出来以后,是结队加以防护运输好,所以采取了这个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这里就发展出来运筹学。现在运筹学已用在我们生产技术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生产的许多设备、设施、方法上面可以产生许多节省的效果。制造技术,好像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加工上面,好多东西放在一起生产,效果一下子就都出来了,叫做规模生产。许多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是靠加工方面来决定的,是靠你这个物质从什么地方搬到什么地方,在物流里面所消耗的时间来决定的,所以运筹学在这里面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面对复杂一点的工作,常常就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影响它的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理论上这些东西可以放在一个方程的函数里面,但是这里面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就是怎么把这个系统工程用在社会的问题上,是用一种量化的形式,就是把生产和经济上的活动因素用量来表示。假设能够用量来表示,把这个活动可以写成一个所谓数学模型的话,那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这种研究现在还在进行,在世界上已经很普遍地进行了,但是还没有到成熟的程度。为什么呢?数学模型的确定不那么容易,经济活动的量化不那么容易,所以今天还在发展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么用好科学的方法,利用现代的数理方法来解决生产优化的问题。这个优化不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成本的优化,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要考虑。比如说,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除了考虑生产之外,还要考虑这个工作在运输上面怎么样,市场是怎么样的,现在发展怎么样,以后有没有前途,有何实际发展,可不可以存在,和人的关系怎样,人愿不愿意用。在社会经济方面,这都是需要很好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科学思想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寻优勇进”。科学里也要讲一个“优”,什么时候可以得出最好的结果,但是在社会里很重要的是,你采取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得到最好的机会。什么叫做“优”,什么叫做最好,评价也不一样。所以,这是今后科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今天关于优化的问题,我们新中国已经建国半个多世纪了,整个优化的问题是决策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假如决策方面优化是确切的,就可以用它来进行指导决策。现在正在往这个方向上走,所以这个问题是牵涉到整个政治、经济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今天,我们新中国建立了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许多途径上的曲折,有的是合乎实事求是规律的,也有的是不符合实事求是规律的,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训。可以说,我们寻优寻了50年,今天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很好地想想,用科学化来衡量我们的认识究竟如何。现在提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也是根据科学化的思路提出来的,在我们国家的党政领导之下,科学化的进程是越来越好,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之下,在科学化的指引之下,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在进行工作。在这里面,我们会发现问题,要通过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当你科学化能够搞得好一点的话,大家的认识就容易一致,因为科学化是没有国界的,它只有一个观点,不像那些有神论,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说法,你有你的民族的观点,我有我的民族的观点,好多说不到一块去。你用科学化的观点来作为一个共识的话,最容易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工作。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化和科学思想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下,正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