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智者同行 ——2004年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侧记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39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是由理论家郑必坚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共同倡导发起的大型论坛,对于参加论坛的科学家来说,论坛给了他们与公众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对于有幸参加论坛的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而言,“与智者同行”,与科学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无疑将极大地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4月20日,笔者有幸亲身经历了论坛第二天的报告,亲身感受了李开复和李光耀两位智者在演讲中表现出的令人叹服的智慧和魅力。
李开复是中国学生极其熟悉的一位科学家,他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曾在高校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对中国学生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大讨论。在技术领域,李开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当他步入管理领域后,取得了成就仍然令人叹服。1998年,业已加盟微软公司的这位华裔天才学者回到魂牵梦萦的故里,参与了缔造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全过程。目前,他已是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比尔?盖茨的“七人智囊团”的一员干将。作为人文论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演讲者,李开复一亮相便赢得了听众持久的掌声。
李开复的演讲围绕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话题展开。他深入的分析了美国在科技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以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能够吸取的美国的经验。演讲中,李开复旁征博引,以事实服人,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听众得到了极大的受益。在谈到中国的崛起时,李开复强调了科技、人才、教育三者的密切关系,最好的科技带来最大的受益,最好的人才带来最好的科技,而最好的教育带来最好的人才。他以“滚雪球”这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诠释他的观点,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在谈到美国的科研优势时,李开复强调了美国公平、透明的科研评估体系,比如美国科学界广泛采用的匿名同行评审、科研和赚钱严格分开等原则,这引发了听众对中国现有科研体制的思索。在谈到美国的人才优势时,李开复重点阐述了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他以“宗教般的信仰”来强调微软对人才的渴望,言谈中听众感受到微软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确实不是一日之功,这与它企业文化上的优势和领导者正确的决策密不可分。最后,谈到美国的教育优势时,李开复向中国提出了真诚的建议,大力支持私立学校的建设以形成一个公立、私立相互竞争的良好体系。演讲结束后,有学生提问:“您是爱美国还是爱中国?”李开复深情的回答:“虽然我受到美国的教育,但我的心还是中国心。”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听众被李开复的爱国情怀所深深打动。
如果说李开复的演讲使听众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李光耀这位非凡的政治家的演讲则引导大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就现代科技对东方社会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作为一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享有极高声誉的政治家,李光耀对东西方文化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在题为“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演讲中,他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同与异,谈到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他指出,儒家思想中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是核心价值观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妨碍中国在全球化世界里取得成功,却能够让中国抵御和克服外来震荡与内部动乱。正是这些重视教养、孝悌之道,最终要让人成为“君子”的价值观,使到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不过,他又强调,随着时代的改变,这些价值观也必须调整,才能适应时代。中国文化必须要迅速地发展、演变、适应才能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全球化。在之后的回答问题阶段,李光耀还就听众关心的台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台湾问题最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解决,但台湾岛内的分离势力将是一个起负面作用的因素,他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后来者,这使得不少台下的听众陷入了沉思。演讲中,李光耀充分的展示了作为政治家的睿智和谨慎,虽然年过八旬,但李光耀仍然坚持起立演讲并回答问题,举手抬足间都体现出卓然的风采。
两个小时的论坛演讲很快就过去了,但两位智者的风采和留下的思考却长久的留在听众的心中,在散会离场的过程中,不少听众都就刚才的演讲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不少人表示希望将来能再次来到论坛听演讲,大家都对论坛这种形式赞叹有加。虽然与“智者同行”的时间有限,但每个人所收到的启迪和教育确实以时间难以衡量,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各位科学家的智慧无疑将对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与人文论坛的价值在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200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