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当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今天我并不是来讲诗的,说到这些,是因为那天在初赛场上,看到我们科苑学子的风采,那一位位选手,一位位观众,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于是今天我想到用这两句诗来抒发激情。巧的是这两句恰好与我们的演讲主题很切合,登高望远,积累创新。刹那间,我的眼前一亮,飞来峰之上的,不光是心怀大志的王安石,更应该是我们肩负大任的科苑人!
何谓大任?2010年1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做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中国科学院将先行启动“创新2020”试点工作,其中将包括: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加强三类基地和中心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与管理三大方面。在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将在整合现有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基础上,扩大对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5年以内的青年人才的启动支持。
这一系列政策决策,大家从中读到了什么?它是在告诉在座的各位,祖国的大任在你们肩上,祖国在看你们!而国家发展,科技为首;科技发展,创新为要。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明确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然而创新从何而来?
看看一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不被浮云所扰,站得高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积累的高度决定了创新的深度。
再看看两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做的。曹冲称象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千年以来在对年幼的曹冲聪慧过人的称赞声中,大家似乎忘记了把他和阿基米德联系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和曹冲称象同样的现象,在阿基米德那里,演化成了伟大的浮力定律,在曹冲这里,只是一个讲给孩子们的睡前小故事。上帝给了他们同样的机会,他们同样利用这个机会,创新了一把。但是真正做到位的,是阿基米德。为什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经历。曹冲当年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小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是谁?在他躺在浴缸里看着流出去的水的时候,已经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攻读数学出师了,已经在几何学、天文学方面卓有成就了,已经有长达二十年的苦心钻研的积淀了。他的学术背景已经给了他一个足够的高度为他拨开浮云,让他看到现象背后的理论之深奥和宇宙之神奇。
如果没有那些年的积累,没有对前人贡献的学习,阿基米德的浴盆,将和曹冲的船一样,成为西方小孩的睡前故事。这个伟大的定律,又不知道会在哪一个站在巨人肩上的智者看破。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次在讲到大人物们如何发现新的物质、定律、现象的时候,每一次在讲到大人物们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难题、任务的时候,大家总会刻意制造巧合,制造某种似乎是人力以外的力量,给大人物们的成功蒙上一层神秘的光坏。门捷列夫梦中的元素周期表,牛顿的苹果,贝尔无意呼救接通的电话,等等,这一切,都让大家忽视了,巧合发生之前,这些大人物们已经在这个领域艰苦奋斗了多少年,已经为这个巧合的到来,准备了多少年。
我不禁又想起白春礼院士曾说过“原始性创新的诞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对科技有巨大贡献的巨匠成名前都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失败。”
是的。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9年改革开放,从1984年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今天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迈入新阶段,让这个理论更加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这每一步的重大抉择,在我们踏出去之前,都是从未有人走过的,是崭新的路;这每一次的创新,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贸然之举,不是人民自己的随心所欲,是在我们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枪林弹雨风雨飘零内忧外患之后,对历史回顾总结才能走出的创新之路;它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上帝的巧合,它是一代又一代踏踏实实的中国人从艰难中从穷困中从觉醒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强之路。
创新之前的奋斗和准备就是传承和积累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没有这个漫长的过程,就不会有深远的目光、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思维。对国家来说,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安定和发展。如果没有维新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壮举、国共合作的艰难、大炼钢铁的荒谬、全民政治的腥风血雨,哪里会有这后来一步步的稳定、美好、和谐的创新之路。
根基不在,创新何谈!
今天的祖国,是安宁的祖国,是前进的祖国。今天的青年,肩头更有大任,把祖国推向更广阔的路上,走向更美好的地方,是每一个青年不能推卸的责任。而我们智慧的前人早已告诉我们,要想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只能拥有更深的积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郭瑀峰,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