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的思考与建议

  • 吴雪华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8177
作者:吴雪华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多出创新性成果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这其中学位论文水平则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了客观地评价南京土壤所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强化研究生与导师重视论文质量意识,以达到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自2003起南京土壤所开展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工作,现分析总结如下。
博士学位论文盲评的目的
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启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已成为各研究院所科研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其就业前景,而且直接影响着各单位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影响着科学院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其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总结,所以南京土壤所一直把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点来抓。
众所周知,学位论文的产出需要经过科学选题、研究实践、中期总结、论文撰写等多个重要环节。而学位论文评阅则是判断其是否符合学位论文答辩条件、是否达到相应学位(硕士或博士)要求以及衡量其水平高低主要方法。南京土壤所在2003年之前一直是采用实名评阅,但由于专业性强,相关研究领域专家较少等原因,在论文评阅中诸多的人情因素夹杂其中,这不仅为判断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真实水平增加难度,而且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一些学生平时不用功钻研,而寄希望于论文评审时找评审专家打招呼过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为了得到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开始考虑借鉴相关高校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盲审的做法,并结合南京土壤所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程序
1.盲审工作的组织
南京土壤所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实行双盲审制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盲审)和答辩工作由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持,研究生部组织实施。具体做法是:申请毕业答辩的博士研究生的导师按其答辩委员的1:1.5比例推荐答辩委员候选人名单,研究生部根据推荐名单提出学位论文盲审专家人选提交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研究生部根据审核意见和有关规定,聘请所内外三位以上同行专家(所外专家2人以上)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
2.盲审专家的确定
提交论文前由其导师根据该学生的专业及研究领域特点,提出11人以上由研究员(教授或相当职称)级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委员推荐名单,其中博导不低于2/3,外单位专家不少于4位。由研究生部根据论文涉及内容,及导师提交的答辩委员推荐名单,拟定评阅专家候选人提交所学位委员会审核,并最终确定每篇学位论文的三名评阅专家,三位评阅人中要求所内专家1名,所外专家2名。
3. 盲审工作程序
南京土壤所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工作,主要是采取了双盲评审的办法,即在评阅过程中隐去导师、研究生、评阅专家的相关信息,由研究生部统一收集,统一密封送评阅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具体做法:由申请毕业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将经导师审核并同意送审的学位论文送至研究生部(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明确要求不含任何与导师及博士研究生本人相关的信息);研究生部根据论文内容,制作专家评阅书、专家信息表和论文评阅聘书,并统一寄送达专家评阅;专家评阅完成后将评阅结果寄至研究生部,再由研究生部转交研究生和导师。
4.盲审结果认定与异议仲裁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及结果由评审专家统一寄送至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在隐去评阅专家信息后转达至被评论文作者及导师。其结果可分为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和不同意答辩三种。
以三位评阅专家均同意答辩为盲审通过的判断标准。盲审通过者,应根据专家评阅意见进行修改,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可进入答辩程序;三位评阅专家的评阅结果中有修改后答辩的,应根据评阅意见修改后重新送至该评阅专家审阅,待其同意答辩后方可答辩;如果送审盲评论文中三份评阅意见中有一份评阅意见认定为不同意答辩的,将再增聘两位评阅专家进行评阅。累计有两位及以上评阅专家持否定意见者,本次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无效。申请人应完善实验和论文内容,三个月后重新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经验体会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源质量,论文选题、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主观因素,又有科研条件、导师指导水平等客观原因,而学位论文评阅是我们严把论文质量关的重要环节,盲审则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增强了博士研究生及导师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
由于采用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这为学位论文的评阅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它不仅可以敦促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更认真、 严谨、 更具有创新性,也提高了导师对学生论文的责任感。
2.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评审质量。
学位论文评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论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合理、完善,使论文作者通过修改论文提升论文质量和自身的学术水平。由于评阅专家是由研究生部提名,经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而不是导师指定的,这样更有利于评阅专家畅所欲言,并减少了一些人情因素,从而使论文评阅更加客观、公正。这可从南京土壤所近两年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等级统计数据得到验证(表一),虽然全优的论文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
3.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上有提高
南京土壤所自2003年开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阅以来,多次参加由国务院学位办、江苏省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均获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并且有多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全国、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二)。这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南京土壤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4.确定评阅专家是做好学位论文评阅的关键。
论文评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定评阅专家的人选,南京土壤所在实行论文实名评阅时,评阅专家人选基本上由申请论文评阅研究生的导师指定。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后,我们在对高校盲审制度进行充分调研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了导师提名、研究生部根据提名专家的研究领域确定评阅专家候选人名单、所学位委员会审核的方法确定评阅专家,这样既考虑到盲评的特点和效果,兼顾了导师的意见,又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由于研究领域不同而出现的评阅误差,保证了学位论文的评阅质量。
在确定评阅专家的人选时,我们不仅要知晓评阅专家专业背景、目前的研究领域和在研科研项目是否与送审论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还要了解该评阅专家是否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学风,从而确保评阅质量。当然解决评阅专家人选的更好办法是,建立评阅专家数据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阅专家人选,但是由于人力有限等原因,目前暂未实施。我们计划在今后学位论文评阅工作中采纳并实行,以进一步完善南京土壤所的博士学位论文盲评体系。
5.评阅周期长,工作量大,时间紧。
由于南京土壤所对博士学位论文评阅采用的是双盲评审制度,所以被评阅学位论文的寄送、回收和将评阅意见转至被评阅论文作者均由研究生部完成,不仅评阅周期长,工作量也较大;研究生院学位终审具有严格的时间节点,一般学位初审必须在每年的6月中旬完成,由于南京土壤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均属于实验科学,许多室外实验特别是大田试验周期较长,所以许多应届毕业生都将论文提交时间放到截止的最后期限,导致留给研究生部送审和专家评阅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加之每年6月是各高校学生毕业高峰,同行专家的学位论文评审任务繁重及部分评阅专家临时出差等原因,感到时间十分紧张。
6.同行评阅专家数量有限,部分学位论文盲审有待改进。
南京土壤所的招生专业主要涉足于资源环境领域,考虑到方便联络和节约时间、成本等因素,南京土壤所学位评阅选择的同行专家一般来自于本地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由于彼此间常有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相互之间都十分了解,所以即使在学位论文中删除导师和作者全部信息,部分专家仍能从研究内容中判断出该论文作者的导师,在这种情况下盲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7.部分评阅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科研领域不断细化,学科分支日趋增多,完全相同领域的专家较少,这就造成了部分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学位论文其评阅结果在不同评阅专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南京土壤所2008、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结果中都出现了三位评阅专家对同篇学位论文在综合评价中分别评出了“特优”、“优”和“良”的现象。
建议
1.加大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工作的投入。
由于学位论文盲审工作较实名评审周期长,工作量大,所以加大盲评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十分必要。以南京土壤所为例,学位论文送审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上旬,此时正是学生毕业高峰,作为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的组织者研究生部,不仅要完成研究生毕业、就业等主要工作,还要兼顾其他日常事务,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无疑增加了研究生部的工作量。所以,如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不仅可以缩短评审周期,提高学位论文的盲评效率,而且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的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盲评质量。
2.采取导师提名与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阅专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盲评专家人选。
目前博士学位论文的盲评专家人选主要来自于三种遴选方式,一是由博士生导师的提名,二是由送审高校(研究所)寄送至相关高校(研究所)主管部门,由其主管部门根据论文内容代为指定盲评专家,三是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阅专家。我认为从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角度出发,又充分考虑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研究领域的差异、专家之间学术见解的不同等现状因素,采取导师提名与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阅专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盲评专家人选可能相对比较合理。
总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及方法,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的盲审制度和程序,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尽职尽力。

(吴雪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