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生教育调查与浅析——以大阪市立大学为例

  • 宋现锋 张洪勋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3072
作者:宋现锋 张洪勋

一、 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
在日本,研究生院被称作大学院(Graduate School),硕士生称作修士,博士生与中文名称一样。在日文中,“研究生”通常指进入修士课程的前期预备阶段学习的学生,在日本大学是非正规生,称为“Research Students”。目前,外国留学生都利用这个课程来作为进入大学院正规课程的一个途径。为了不引起混淆,本文提到的研究生均是指硕士生或博士生(Graduate Students)。
20世纪40年代末期,日本颁布《学校教育法》、《研究生院设置标准》和《学位规则》,奠定了大学设置大学院的制度。日本大学通常包括三部分:(1)学部(Faculties)负责大学生教育,包括理学部、工学部以及文学部等,设置数目依学校规模而有所不同。(2)大学院(Graduate School)负责修士与博士生教育,目前大学院通常主导着大学发展决策而学部作用较小。对应着学部,大学院通常包括理学研究科、工学研究科以及文学研究科等,但是也有研究科没有对应学部生源。(3)教育研究组织及附属设施包括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研究中心以及附属图书馆等,这些机构的人员也承担课程并招收学生。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贯彻“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方针,修订了《研究生院设置标准》,提出了《关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弹力化》等教育改革报告,研究生教育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988年日本充分利用14家国立研究机构的资源优势,设立了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的“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其后,又先后设置了多所类似大学。这非常类似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办学模式。另外,依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设施还陆续出现了多种联合型研究生院(也称为联合研究科),如: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的“联合型研究生院”与“合作型研究生院”,采用夜校制或者函授制的“业余型研究生院”,针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门职业型研究生院”。
20世纪末,日本教育界开始使用“创新人才”概念。2006年文部科学省制定了《研究生教育振兴施策要纲》,提出落实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研究人才、大学教师、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和跨领域人才。其中,研究人才和大学教师由博士课程培养;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和跨领域人才由硕士课程培养。目前,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资料,日本现有大学649所,有479所设立了大学院。其中,国立大学(国家出资)99所,公立大学(地方政府出资)50所,私立大学(个人或财团出资)330所。2005年在校研究生已经超过25万人,提前达到了文部省“2010年研究生数量达到25万人”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生教育调查
(一) 研究生入学
1. 报考资格
日本研究生报考资格要求宽松。没有预设入学年龄上限,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与在职工作人员深造。另外,本科未毕业但大学在籍时间三年以上者,且修完规定的学分者,具有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资格(类似国内的提前毕业);对本科毕业后,具有在大学或者相关研究机构两年及以上研究工作经历,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者,可以跳过硕士阶段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类似国内的同等学力者)。
在参加入学考试前,考生通常需要选择就读学校及报考导师。通过电子邮件或学校考前的师生见面会联系希望报考的教授,通过交流增进了解,获得教授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入学指导允诺,然后参加考试。可以说,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2. 入学考试
日本大学本科入学困难,尤其是知名国立大学竞争激烈。首先参加文部省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进行全国名次排序;然后根据各高校发布的分数线,考生选择高校并参加其自命题考试(限三所高校),通过后方可入学。相比之下,研究生入学招生由各大学自主负责,实行弹性化的入学资格制度,分为春季考试(1~3月)和秋季考试(8~10月)两次。大学院研究科之间入试差异比较大,但都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以求招收到优秀人才或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
以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为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每个专攻(专业)方向选择五名考官组成入学选拔小组,确定本专业试题并负责入学考试。大学毕业具有三年工作经验者仅参加口试即可,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以及对未来研究设想,持续时间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其他考生则还参加一门综合性笔试,持续一小时。最后,由入学选拔小组成员投票表决录取。通常情况下,符合入学条件并且取得教授同意,基本上可以顺利入学。
2010年春季,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录取110名研究生中,男女比例约为3:1。约80%具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而仅有20%来自应届毕业生;有约15%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而多数学生(85%)需要自费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 学制与课程
1. 课程设置
日本大学院的学科分类级别依次为:研究科、研究专攻以及研究分野。研究生课程的门类设置,大学之间差别较大;即使同一专攻,不同学校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都围绕着专业方向设置,重视“课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的硕士课程为例,其下设专攻及其研究分野如表1所示。
以都市情报学专攻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为例,讲义课程(教师讲授)分为四类:(1)基础课程(Foundation courses)两分野共有课程3门;(2)核心课程(Core courses)知识情报基盘研究分野12门、情报系统创成研究分野13门;(3)探究课程(Exploratory courses)知识情报基盘研究分野11门、情报系统创成研究分野10门;(4)展开课程(Extended courses)两分野共有课程4门。所有课程均列出了详细大纲以及参考书籍,通常每门课程2个学分,每个学分15小时授课时间。
演习课程(研讨式教学)分为三类:(1)会议演讲,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研究会组织的Seminar、Workshop、Conference进行见习演讲;(2)课题研究,要求学生们自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参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定期讨论研究工作进展;(3)特别研究,为高级Seminar课程,要求学生完成研究设计、方案调查、成果发表以及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质疑与讨论,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完成毕业论文。通常,每次演习课程的讨论会安排一名学生作为主要讨论人或者主持人,有他提出观点或者问题并阐述,大家就此进行讨论,教师做引导和总结。这类课程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发表意见时,要做到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的见解和评论,需要课前查阅大量资料或者做过实验,否则难以获得教师肯定。
2. 授课师资
授课师资包括本校教师和非常勤讲师。日本大学的非常勤讲师,类似国内的兼职教授,泛指学校临时聘请的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教授或副教授)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以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的都市情报学专攻为例:该专攻方向本校师资12名,聘请外来非常勤讲师12名。其中,学校要求聘请一定比例的具有专门技术经验的企业高级人才任教。
3. 学制管理
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特别优秀者可以1年毕业,毕业学分要求大学之间稍有差异。以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为例,毕业条件需要至少修满32学分,并提交撰写的硕士论文或者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但是课题研究是否达到研究生毕业水准由指导小组具体把握。研究科的具体课程选修要求如图1所示。
如果在学期间研究生发表杂志论文,则可以不用选修4学分的特别研究(I、II)课程、不用进行撰写毕业论文工作,亦可毕业。但是需要选修其他探究类课程4学分以替代课程特别研究(I、II)类课程的四个学分方可。
研究生培养程序比较固定:研究生春季入学(4月份),半年后即第二学期确定研究题目(10月份),第三学期中期检查(4月份),第四学期提交毕业论文(11月份)和举行毕业答辩会(2月份)。秋季入学者,依次推迟半年。
4. 学生培养
研究科统一组织研究生培养工作关键环节的公听会,如: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论文等。所有参会的教师都可以提问,特别是博士生汇报,所提问题通常比较到位、甚至尖刻,学生们需要充分做准备。
研究室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研究室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学术气氛自由。根据导师建议和自己兴趣专长等,学生有着比较自由的选题空间,并围绕着研究题目进行选修课程。在资料查找、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先做方案,通过导师修改再付诸实施,导师定期检查进展和辅导难题。根据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的调查,40%学生的研究题目由导师确定,60%由学生自己确定,但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
5.毕业要求
日本研究生培养是在某专业方向的通才教育,强调作技能训练和课题探索能力。研究科设定的毕业标准比较宽泛,学生必须完成。但是否达到毕业水准通常由指导小组把握,其中,以主教官的意见最为重要。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与教授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出于对学术研究尊重,日本大学教授被赋予很大权力,包括学生的录取、培养以及毕业。这与日本教授素质分不开的。大部分日本教授工作非常认真和敬业,每日早到、晚归,甚至周六还要工作一天。研究生与教授同处一室,受导师潜移默化作用,大都长在实验室或者泡在图书馆。长期相处,导师对学生工作表现、研究进展以及工作能力非常了解。
(三) 教育环境
1. 授课规模
因学科差异,学生课堂人数规模不一,但是人数普遍不多。以大阪市立大学创造都市研究科为例,基础课程人数约20人左右,而核心课程及探究课程人数则更少些。而京都大学亚非地域研究科的课程选修人数约为5-8人。因此,无论是讲义课程还是演习课程,日本大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比较充分。
2. 学术交流
日本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涉及到了研究室、学校内以及学校外三个层次的学术交流。
(1)教授研究室的固定讨论会:每1至2周,研究生要汇报实验进展与问题、提出下一步设想、甚至总结所看过的有价值资料或者国外研究进展。
(2)校内学术交流会:日本大学多实行专题讲座制度,类似于专题研讨会,有本学科教授们组织,每周定期举行1次,有1-2名学生主讲,可以获得学分,演讲本学科前沿性问题及其进展,考察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日本大学研究科或研究所都有研究方向相近的教授们组织的研究会,如:地域情报学研究会等,经常邀请国内外教授顺访本学进行讲学,为本专业的研究生带来新知识。
(3)校外学术交流会:日本各专业学会及其地区分会如:日本OSGEO学会大阪分会,每年举行年会,鼓励学生参加会议,提交论文进行专题演讲,可以获得学分。此外,大学还积极支持高年级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企业实践等访学活动,以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为例,过去10年来,野外考察作为亚洲与非洲地域研究教育程序的一部分,一直受到学校资助。
3. 图书馆
日本大学的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提供快捷的图书杂志服务与良好的阅读环境。大学拥有大型图书馆,研究科或研究中心(研究所)有小型图书馆,教授研究室也是一个微型图书室(通常会有两排5个书架),藏书非常丰富,基本可以满足本学需要。
通常,学校图书馆是一所独栋大型建筑物,为大学甚至社会人员提供座位充足的宽敞阅读室,在居住环境狭小的日本有时觉得很奢侈。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的图书馆都通过OPAC图书目信息系统互连,学生可以进行图书异地借阅和复印,具体传递业务由研究科图书馆完成,费用自负但并不昂贵。
4. 学生生活
日本大学高等教育均是收费的,但是国立与公立大学费用较低。通常,日本学生上大学多会受到家庭资助,但是研究生阶段则多自行解决。政府奖学金与大学助教助研机会较少,筹款方式多为助学贷款与打工相结合。由于日本大学有着各种学费减免规定,社会财团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奖学金,有助于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减轻经济负担。
学生负担主要是日常生活花销,如:饭费及住宿等。因为住宿处生活设施齐全,自己生火做饭每月大约3-4万日元;如果一日三餐在大学食堂,则约需4-5万日元。大学仅仅提供简单的学生宿舍,日本学生与国外学生均可住宿,数量非常有限但价格便宜每月约1-2千日元不等。大学或者当地政府提供适量的留学生公寓(Guest House),价格约为1-2万日元。大部分学生需要市场租房,关西地区每月需要4-6万日元。
三、日本教育特点与启示
1.研究生课程负担较轻
日本硕士研究生学制两年,少于国内普遍采用的三年制。其研究生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着其专业研究方向,没有要求公共课程,如:英语、政治、体育等。以大阪市立大学为例,专业课程分为讲义课程和演习课程,二者所占学分比例基本相近。讲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学科系统体系的教育;而演习课程以学生讨论为主,强调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毕业要求32学分看似课程较重,但是近半数学分以学生讨论课为主,多围绕着学生课题研究展开,与其毕业论文相辅相成,因此,总体课程负担相对较轻。
2.注重课题探索能力培养
在日本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课堂系统讲授很重要,但是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中获得充分训练、主动获取知识更加受到重视。以课题研究为牵引,要求学生查阅文献、选题设计、实验分析以及定论。涉及到基础知识、难点及疑点,学生自己要查找文献,通过思考形成解决思路并与导师讨论。由于在具体课题研究中做了较深入的工作,通过研究室内讨论、研讨课、专题讲座、研究会以及学会年会等活动,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能较快地理解并借鉴同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吸收他人建议。
3.实行弹性化的教育
日本研究生教育向多样化发展,开展高校联合与企业合作办学方式,采用夜校或者函授等授课方式,积极吸引社会人士与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一方面,适用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弥补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少子化带来的生源下降问题,以维持大学教育正常运转。
日本研究生教育弹性大比较灵活,学生入学资格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侧重课题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毕业不要求发表文章等硬性指标(高质量文章接受周期将近1年,两年研究生难达到)。培养过程中,大学赋予教授很大权力,导师责任重大。大学通过各种评估制度,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宋现锋,副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资环学院; 张洪勋,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资环学院执行院长)